人民版必修3第1单元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第1单元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9 16: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衢江区杜泽中学 赵 阳 明末清初
的思想活跃局面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1、学习方式—— A 以学生为主体,
B 强调主动探究与体验,
C 重视学习过程,
D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2、教学模式—— A 重视起点行为
B 注重教学目标设计
C 兼顾教学预设与自主生成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理念特点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针对杜泽中学的高一学生: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省教学指导意见】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与前面学过的政治、经济(必修1第一专题、必修2第一专题)两大模块的相应部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了解政治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去思考思想领域的发展变;
2、通过故事、名言、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等事实,化枯燥为生动有趣,使深奥变通俗。
3、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探究学习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再将本课知识与之前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启蒙思想做比较(对比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出现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本课难点: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影响。
五、学法与教法学法:探究法、阅读法、列表法和史料研习法。教法: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之讲授法、讨论法。
以问题为中心,按“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史学材料——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的程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女人终身幽禁证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如何评价这种思想和这些事物? 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丛生的社会问题已成社会顽疾,如何整治,且看神医们各显神通。一.李贽(李医生)简介
1.年代:明朝末年
2.李贽的生平与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3.李贽的思想代表作:
《焚书》、《藏书》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
此自然之力,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也。”
材料二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材料三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结合材料和书本知识,你认为李贽诊断出哪些病症?
              4.李贽对顽疾的问诊判断
病症:(1)儒学不具有正统的权威性
(2)圣人之言当做判断是非的标准
结论:(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主张男女平等
诊断报告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具有否定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倾向.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610—1695年)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材料二: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1)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诊断结论) 梁启超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613—1682年)(1)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顾炎武的观点。 区分“亡国”、“亡天下”的内涵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背景: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何谓“经世致用”王夫之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四.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揭露了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批判暴政;
(3)历史观:尊重规律,天地之化日新
(4)哲学思想:发挥了唯物论。
船山先生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 (1)共同的生活背景 环境——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
期。三人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都隐居
著书立说。
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
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涌现出一批进步思想家。 (2)归纳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的经历、主要活动以及其思想的共同特点。   明末清初,专制王朝犹如一艘沉舟已风雨飘摇;传统的儒学思想好象一棵病树充满枯枝败叶。而当时的世界却千帆竟发,万木争春。这几位进步思想家上下求索,承古萌新,试图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启蒙思想框架,但仅仅是晚风轻拂,难以形成大潮巨浪。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 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我们能体会哪些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十七世纪左右,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洗礼下逐步迈向近代化;同一时期的中国也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使明清之际成为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那么,明清之交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呢?思考:明代施复的手工工场明太祖朱元璋你从这些图片中能得到相关的信息吗?政治环境
经济基础
个人经历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1792-1841) 思考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一天,李贽要侍者为他剃头。乘侍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时并没有断气。恃者看到他鲜血淋漓,还和李贽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当时李贽已不能出声,他用手指在恃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民主思想发展所需的经济基础。
2、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文化专制,缺乏宽松的文化环境。 明清科举考场你从这些图片中能得到相关的信息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课堂练习1、(2008宁夏,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
“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A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们的思想,要求
对他们各自思想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其中李贽具有
“离经叛道”的性格,符合材料体现的意思。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 )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
3、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
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
4、(2008上海历史,A组1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
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
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解析:
第一问从题意中的“明清之际”可以判断此时的“一些最敏锐的心灵”的思想家
是指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家,答出他们的名字即可。第二问根据所学
知识,因从明亡清兴的世事变迁的角度来分析。第三问实际上是要求答出
他们的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将其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答出
即可。
答案要点: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
代替“一家之法”);王夫 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
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谢谢指导赵 阳 13600501042
电子邮箱:zhaoyangc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