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三_第23课流派纷呈的世界美术(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必修三_第23课流派纷呈的世界美术(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9 20:3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23课 流派纷呈的世界美术 这幅19世纪的美术作品曾经让奥巴马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幅画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是这幅画让他立志竞选美国总统。实际上,19世纪以来,还有许多许多曾经甚至至今仍感动着我们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共同去追寻19世纪以来美术的辉煌历史。 课程标准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大卫在这幅肖像画的构图中,采用了古典主义的严谨的艺术风格。但这种古典形式与现实内容并不矛盾。因为画家所塑造的崇高形象是建立在现实英雄性格之上的,特别是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占据画面一半的深沉得发黑的背景,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而夺人眼目的皮肤的尸色、木箱的黄色、毯子的绿色、被单和纸张的白色,又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特定环境中工作的马拉, 已经倒下,但他那垂下的右手,还握着笔,左手持着卑鄙的凶手的字条(这字条为凶手潜入到马拉住屋帮了忙。条上写的是:“1793年7月13日。安娜玛利亚致公民马拉。我虽不幸,但能赢得您的好意,我就心满意足了。”)木箱上摆着墨水和一份刚刚写完的文件,上写“请把这张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保卫祖国而死去了。”就在这当儿,死亡降临到马拉的头上,淋血的伤口,血染的床单以及地板上作为凶器的小刀……这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在马拉的身上似乎还散发着体温。他的极其细腻的面部表情,既没有恐慌,也没有常见的那种痛苦。只是那形似困倦的微微合上的双眼,安祥的咀唇,隐隐地表称了他对事业的惋惜以及他对亲友、对生活的留恋。也许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牵动着我们,去追忆“人民之友”的忘我工作、献身革命的辉煌的历程。
——王绍昌?《马拉之死》,载《美苑》,1983年第2期 注重理性,歌颂英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在这场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殊死较量中,资产阶级为了取得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以及巩固革命的成果,他们渴望英雄、呼唤英雄的到来!于是,他们选择古代历史和现实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为题材,借助文学和艺术的力量来歌颂英雄,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增强人们反封建的勇气和斗志,这就产生了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所以,也有人称新古典主义为“革命古典主义”“红色古典主义”。 大卫的画主要以什么作为时代背景?新古典主义“新”在哪里? 问题探究 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主义,弘扬启蒙思想,那么,19世纪初至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启蒙思想家们所描绘的美好生活了吗?人们对此有何反应? 问题探究 《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的是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后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情景。……籍里柯把如此多的人物形象紧密地安排在木筏有限的空间内,不仅表现了紧张感和落难者的团结精神,同时在画面上也和较大面积的天空形成疏密对比变化。我国古代画论中就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以此来形成画面节奏韵律和突出主体。正是这些构图形式的综合运用,构成了该作品恢弘的气势、强烈的节奏、紧张的气氛。籍里柯利用经典的、综合构图形式使《梅杜萨之筏》真正体现出了一种悲情与力量的艺术美。
——左新民《浪漫主义油画〈梅杜萨之筏〉赏析》,
载《大家》,2012年第7期?? 资本主义政权建立后,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的美好景象没有真正实现。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对现实强烈不满,于是在艺术领域,他们用各种各样大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流派。 为什么籍里柯在画中不是遵循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的理性,而是运用夸张、象征、想象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问题探究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但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满意吗?这种情绪在美术作品上有何反应?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拜金主义、物质利益至上观念不断加强,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以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和普通人生活,同情劳动人民,多以农民、纤夫等劳动人民为主题,并且提出了“为生活为民众而艺术”的口号。他们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坚持人道主义评判标准;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问题探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俄国·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列宾笔下的纤夫们,既是苦难的生活底层的人们,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强者。……(这幅画)不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同时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使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白光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载《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 透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你能“看到”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地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问题探究《日出·印象》(法国·莫奈)前期印象派——瞬间印象,客观再现 《日出·印象》是莫奈在勒阿弗尔画的一幅港口风景画,主题是表现日出时的海港景色。画家为了描绘大自然的真实的外光效果,选择了在晨雾中的色彩折射,起伏的流水中反光的变化,海面与天空在云雾中混成一体的气氛,通过轻快跳跃的笔触描绘,带给人们一种微妙的震动感。莫奈追求的是如何顺应视觉,捕捉住瞬间印象,运用色彩再创造自然景观。……画面上远处景物在浓雾里只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水面上较近的三只小船和人物依稀可辨。莫奈从当时的光学成就获得艺术上的启发,色彩须经过光照才能显现,由于光作用于视觉,才使我们产生不同颜色的感觉。但是,他并不是刻板地根据光谱上的色彩来作画,他主要是凭着画家的感觉和经验来作画,这样才能自如地表达出对光与色彩的真实感。……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则是艺术的背叛。
——张文惠《浅谈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
载《作家》,2009年第14期 《向日葵》中每朵花都象一朵火焰,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则象火苗,使整幅画都燃烧着火一样的激情,直接体现出了凡?高火热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气质。凡?高特别喜欢阳光和向日葵,因此他画的向日葵和那些充满动感的用笔手法,可以说是画家自己心灵感情的写照,是画家火热意念的真实流露,是表现主题与绘画技巧的高度统一。凡?高用厚重的颜料与极其整体的色彩表达出了一种勃勃生机。花瓶的立体感似乎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物体的结构。凡?高用扭动和不甚严谨的笔触造型,生动地传达出了蓬勃向上的生命感。
——魏鸿飞:《现实与理想的碰撞结晶——评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载《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2期《静物》法国·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什么是印象画派?为什么印象画派会与光结下不解之缘呢? 印象画派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19世纪后半期,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他们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主张户外写生,并且从画室里走了出来。他们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强调光和色的“瞬间视觉印象”,追求视觉真实和自然主义真实,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他们注重作品形式的科学性,不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太关心社会现实和社会重要题材,用“瞬间印象”代替思想本质。问题探究后印象派是印象派的继续吗?为什么? 后印象派反对印象画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积。后印象画派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在艺术史上,后印象画派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问题探究 既然说“后印象画派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是一个比较驳杂的概念。它们之所以被认定为一个整体,无非是它们的非传统性。而这种非传统性如果有了真正的新意,就成为艺术史中的异响。可是,在对于传统的反抗或否定中,它们其实又是有所不同的。问题探究《呼号》又名《尖叫》,是蒙克最为著名的作品,描绘的是尖叫者孩子般的失望神情,而且在形式上有意采用了栏杆的对角线,以强调一种人在高度紧张时的疏离感。强烈的色彩(红色、橘色和黄色)渲染日落的无奈。有意味的是,人物捂住耳朵的尖叫声化为可见的颤栗,在画面上扩散开去。在这种凄厉的叫声中,不仅人物被极度扭曲,头形与骷髅几乎无异,而且天空与河流也随之变形似的。桥上的行人却毫无所动,更加揭示出痛苦的沉重和无法消解。……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了现代人在孤离和恐惧中的痛苦的典型图像。
——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69页《格尔尼卡》(西班牙·毕加索)
初次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第一感觉可以用杂乱、支离破碎来表达,但这似乎与狂轰滥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大胆,然而,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经过了缜密的构思,有着严谨统一的秩序,与第一感觉截然不同。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部分。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毕加索一直强调眼睛和眼睛那无休止的活动力,在《格尔尼卡》画面中的每一对眼睛不仅加强了构图上所必须的重点和节奏感,而且将惊骇、痛苦或哀求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申茹:《解析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的艺术形式》,
载《大众文艺》,2012年第2期 你对现代主义美术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现代主义美术家为什么会有反传统的叛逆意识? 现代主义艺术家创造了大量非理性的、抽象的、反主流的艺术与文学,那是工业化的负面效应,是战争和社会的各种危机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对人类思维拓展的结果。这一切表明,环境与时代因素影响了文艺作品。问题探究 《思想者》采用了俯身低头支颏的坐姿。首先,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要体现这样一种痛苦思索的主题,雕像的总体动态趋向应当是相对比较“沉静”“沉重”“沉凝”的。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者》(法国·罗丹) 通过分析这些绘画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变化,说说19世纪以来世界美术的发展趋势。问题探究 几点认识
(1)要把美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2)不同的艺术家,在有不同的经历后,他们的艺术作品会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3)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我们再回到这幅改变奥巴马一生的画。这是19世纪瓦兹的作品,它是一幅浪漫主义代表作品。?
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独自一人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说明眼睛受到极度伤害,手里拿着古希腊七弦琴,也被毁坏得只剩下一根琴弦。假如你是她,处于她那种境地,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绝望,孤独无助。但是画家却给这幅画命名为希望。为什么取名为希望,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希望(或不要放弃希望)。
是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永不放弃追求希望。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既是发展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破坏、充满危机的社会,比如当今世界有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索马里海盗肆意横行,泰国政局动荡,印度孟买大屠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这种动荡的时代,我们都要坚守希望和信念,只要我们一直坚持着,相信一切都会雨过天晴,前面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