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选择题
读“2010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大 D.各地经度差异大
2.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锋面在附近活动
C.山地抬升偏北风 D.受台风登陆影响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5题。
3.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 B.山脉迎风坡
C.大气环流 D.寒流
4.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5.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下表是两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6~7题。
城市 ① ②
平均气温(℃) 1月 5 11
7月 29 27
1月 47 75
7月 150 5
6.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大陆西岸 B.大陆东岸
C.大陆内部 D.赤道地区
7.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图是“不同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热带雨林带最可能是( )
A.B B.D C.E D.F
9.区域内气温差别最小和降水量差别最大的区域分别是( )
A.DA B.BE C.BF D.DF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造成图中7、8、9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11.下列地区中,其自然带与图中3自然带相一致的是( )
A.江南丘陵 B.伊朗高原 C.巴西高原 D.撒哈拉沙漠
12.关于图中9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相同
B.大陆东西两岸植被类型相同
C.各处均为常绿阔叶林
D.大陆西岸植被叶质较厚
二、综合题
13.读“非洲自然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A的名称是__________,自然带C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D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在南半球与其相对应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位于图上的________处。21教育网
(3)自然带B为__________,E为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自然带E的西海岸是____________(洋流名称),该洋流对E处气候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21·cn·jy·com
[巧学速记]
1.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
2.分析经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
3.分析山地两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差异要看决定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如果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则同一自然带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的海拔,阳坡高于阴坡。东西走向的山脉常常有阴、阳坡之分,如我国的天山、喜马拉雅山、秦岭、南岭等。
(2)如果以水分为主导因素,则同一自然带分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海拔,迎风坡低于背风坡。大致南北走向的山脉,往往有迎风坡和背风坡之分,如我国的太行山脉、吕梁山脉等。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地区明显,沿海向内陆为森林、草原、荒漠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
答案
1.C 2.B [11月7日,由于南北纬度相差较大,因此形成冬、秋、夏共同出现的状况,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主要是锋面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D 4.B 5.B [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①→②→③受海洋水汽影响程度不同,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1cnjy.com
6.A 7.D [由表可知:①城市雨热同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最冷月(1月)气温大于0°C,由此可知①城市所属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城市雨热不同期,且最高月气温出现在7月,由此判定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www.21-cn-jy.com
8.C 9.D [通过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坐标图,可以看出E区域气温高,降水丰沛,最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仔细观察图中的纵坐标可以看出D区域的气温差别最小,而通过横坐标可以看出F区域的降水量差别最大。]2·1·c·n·j·y
10.B 11.C 12. ( http: / / www.21cnjy.com )B [第10题,自然带7、8、9的差异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第11题,自然带3为热带草原带,巴西高原的自然带与其相一致。第12题,自然带9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两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3.(1)热带雨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F
(3)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本格拉寒流
降温减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关气候、洋流的内容。图中A处位于赤道附近,应为热带雨林带,B位于热带雨林两侧,为热带草原带,C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应为热带荒漠带,D位于地中海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为热带荒漠带,F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应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出处:21教育名师】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①______、水、②______、生物、③______、地形等。
2.循环类型:④______、生物循环和⑤______物质循环。
3.循环目的:进行⑥______迁移和⑦______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⑧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⑨______。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 ________,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提供 ________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 ________及无机盐,通过 ________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__________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 ______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特点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____________的演化。2-1-c-n-j-y
2.结果: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______。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 ____________的改变。
(2)变化
我的疑惑
1. 。
2. 。
3. 。
探究点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探究材料 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方的世界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长496.3千米,平均深度大约为5 000米,其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长349千米,深1 800米)和秘鲁的科尔峡谷(深3 200米),是天然水汽通道。还是奇异的植物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物种基因库”,科学家称之为世界罕见的“野外实验室”。该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特,地壳活动频繁。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植被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等负面环境效应,产生环境问题。21*cnjy*com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植被破坏引起的环境问题
别称 表现
天然空气净化器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空气质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天然吸尘器 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温室效应加剧
天然黏合剂、绿色卫士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枯枝落叶减少,土壤腐殖质含量下降,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天然蓄水池 阻滞径流,涵养水源 径流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旱灾害加剧;泥沙入河湖,河湖淤积;土壤肥力下降
天然滤沙器 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天然消音器 降低噪声
绿色美容师 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
绿色宾馆 野生动物栖息地 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基因库 保留物种资源
1.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构成要素?它们通过哪些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其结果怎样?
2.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考例探究1】 关于地理要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B.地理要素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C.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地理要素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
探究点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探究材料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如下图所示:
1.材料中体现出的本质是什么?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新功能,请你对比分析?
【考例探究2】 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者——珊瑚虫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探究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探究材料 伐檀的悲剧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歌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芮城在山西西南端,黄河北岸。这首民歌,为我们唱出了历史上当时黄河流域的景象。21cnjy.com
“坎坎”地伐呀伐,到了唐代,黄河流域成了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洛阳三月飞胡沙”,成了刘禹锡笔下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21·cn·jy·com
1.伐檀与水土流失、沙尘暴有必然的联系吗?人类破坏环境中的某一因素,会引起整个环境的变化吗?
2.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考例探究3】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2·1·c·n·j·y
(1)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大气 ②岩石 ③土壤 ④水循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⑤岩石圈 ⑥物质 ⑦能量 ⑧制约 ⑨整体 有机物 叶绿素 热量 水分 光合 物质和能量 稳定 统一 其他各个要素 协调 地理环境状态 水 岩石21教育网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等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www-2-1-cnjy-com
2.生物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1)主要环节: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2)图示:(如右图)
(3)意义: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及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21*cnjy*com
考例探究1 D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物质迁移、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来源:21cnj*y.co*m】
探究点二
1.当环境改善后,藏羚羊的数量增加;而当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恶化时,藏羚羊的数量减少,这样藏羚羊的数量就可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图中体现出的本质,即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2.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它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举例 生态系统生物的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考例探究2 A [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气候的变化会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珊瑚虫的死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探究点三
1.(1)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体现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征。
(2)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
整体性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举例 气候的变化、地貌的变化、岩石的形成和风化、土壤的形成和退化、水土流失等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作用,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如下图)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例探究3 (1)D ( ( http: / / www.21cnjy.com )2)C [第(1)题,木材当燃料导致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故A为破坏森林。畜粪当燃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用草皮当燃料,破坏草皮,很容易确定B为牧业减产。C项只能是粮食减产,因为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广种薄收、肥力下降。第(2)题,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因生活能源不足而引起,故解决的着眼点还是解决生活用能不足的问题。]【版权所有:21教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及其分布。2.掌握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与表现。3.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的生产与生活。www.21-cn-jy.com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体现:不同的空间尺度,①______有大有小。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包括②______分异和海陆分异。
(2)③________的地域分异: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由气候、④______和土壤共同形成,具有一定⑤______、呈⑥______分布。2·1·c·n·j·y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原因:⑦________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⑧____。
3.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原因: ______分布
2.分异基础: ______变化。
3.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 ________带、 ______带、 ______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原因:随海拔的变化, ______状况差异很大。
2.分布:从 ______到 ______呈垂直分布,与山地所在的 ______、 ______密切相关。21·世纪*教育网
我的疑惑
1. 。
2. 。
3. 。
探究点一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材料 教材P91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P92图5.7热带雨林景观和图5.8苔原景观。
1.不同的气候带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且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如何?
2.图5.7与图5.8的对比,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原因是什么?它们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差异是什么?www-2-1-cnjy-com
3.分析说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分布?
【考例探究1】 读图,回答(1)~(3)题。
(1)与②→③→④地自然带更替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2)气候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⑥、⑤两地 D.①、⑥两地
(3)①、③、⑤三地气候(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探究点二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材料 教材P92图5.9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图5.10温带荒漠。
“巴黎—北京国际汽车拉力赛”的路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横穿亚欧大陆。参加拉力赛的运动员所经历的自然景观依次出现的顺序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2-1-c-n-j-y
1.比较分析图示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含义、形成因素是什么?景观变化及延伸方向是怎样的?
3.怎样理解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带最明显?
【考例探究2】 关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B.在地表沿经度变化方向有规律地更替
C.因水分条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造成的
D.以热量为基础造成的
探究点三 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探究材料 教材P93图5.11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
1.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与该山所处纬度有何关系?
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3.南坡高山草甸为何位置比北坡高?
4.为何南坡带谱较完整?
5.分析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考例探究3】 以下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最完整的地区是( )
A.阿尔卑斯山脉南坡 B.科罗拉多大峡谷
C.南美的安第斯山 D.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规模 ②温度带 ③陆地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 ④植被 ⑤宽度 ⑥带状 ⑦太阳辐射 ⑧热量 ⑨东西 ⑩南北 海陆 水分 森林 草原 荒漠 水热 山麓 山顶 纬度 高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不同的气候带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现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
2.两幅图的对比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原因是由于纬度差异而造成的热量差异。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景观特征不同,如下表所示:
自然景观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降水丰富,河流水量丰富,水位变化小 热带雨林茂密,猩猩、河马 砖红壤
寒带苔原 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为寒带苔原气候 蒸发微弱,地表湿润,河流结冰期长 低矮的灌木、草丛、苔藓、地衣,驯鹿、北极孤 冰沼土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分布,分析如下:
项目 内 容
含义 概 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形成 基础因素 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分布 显著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 冰原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纬度 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低纬→高纬)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低纬→高纬)
大陆内部 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低纬→高纬)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高纬)
考例探究1 (1)C (2)D ( http: / / www.21cnjy.com ) (3)A [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自然带为:①、③、⑤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②、⑥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④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与②→③→④自然带更替相似的应是⑥⑤④。①、⑥的气候形成中,分别受地形、洋流、风等因素影响,属非地带性现象。]21教育网
探究点二
1.列表比较这两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如下表所示: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东岸降水集中在夏季,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西岸降水均匀,河流水量平稳 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多内陆河 荒漠、低矮灌木或矮草,双峰驼、子午沙鼠 荒漠土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
概念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分布地区 中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
3.中纬度地区,大陆宽阔,内陆距海较远,海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汽难以到达,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沿海与内陆水分差异大,反映在植被上,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动物、土壤等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特征。
考例探究2 D [因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分异为基础的,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探究点三
1.基带与水平带一致,纬度越低、海拔高度越高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完整。
2.北坡海拔较高,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3.南坡热量条件较北坡好。
4.南坡所处纬度低,且相对高差较大,因此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
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
概念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规律的更替
形成基础 热量、水分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海拔
自然带更替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类似于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水平地域分异
明显分布区 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考例探究3 D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赤道21cnjy.com
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因此结合山地的高度和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垂直自然带发育最完整的应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1.2011年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出现2011年度首次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土壤 B.植被 C.地貌 D.水文
2.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反映了地理环境所具备的(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图中表示的是(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D.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
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4~5题。【来源:21cnj*y.co*m】
4.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
5.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
A.植树种草 B.修水库
C.围海造陆 D.围湖造田
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规律( )
A.整体性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8.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确切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汉平原把旱地改为水田,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诗反映了( )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能量交换
C.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11.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二、综合题
12.读下面“乱砍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引起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处。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空气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水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只要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这说明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3)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能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2·1·c·n·j·y
13.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 ( http: / / www.21cnjy.com )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21·cn·jy·com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6个;循环过程3个;相互作用3个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每个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1.B [植被遭破坏使沙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2.D [一定范围内山林生态系统中老虎的生长繁殖都要受到食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老虎和其他各种物种的数量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21教育网
3.B [该图表示了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不是差异性。]21cnjy.com
4.D 5.D [第4题,地理环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功能的总和。第5题,围湖造田将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功能下降,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且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A 7.B 8.D [根据各要素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其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bc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def则为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旱地改为水田,会加剧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局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C [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通过生物循环又被合成有机物,“落红”为有机物,“春泥”为无机物,落红化春泥,春泥更护花,实现了生物循环。]21·世纪*教育网
10.B 11.A [图中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①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②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ww-2-1-cnjy-com
12.(1)图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②⑧⑥③①⑦④⑨⑤)
(2)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3)热带雨林
解析 滥伐森林造成许多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生态失调的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要抓住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一主线。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2-1-c-n-j-y
13.(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21*cnjy*com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出处:21教育名师】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 第(1)问,根据湖岸线所围成的面积不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缩小,湖泊面积不断变小直至干涸,可以判读出湖盆地势为周围高,中间低。第(2)问,根据材料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可得出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第(3)问,可从干旱地区流域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方面来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整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3.运用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21·cn·jy·com
专题一 地理环境三大循环对比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专题练习1]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植物的________作用。此作用把地理环境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联系起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箭头a表示植物叶片的________作用;箭头b、c分别表示植物光合作用中吸收________,释放________。21教育网
(3)植物能够使土壤中________物不断积累,________质不断富集。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__________作用。21cnjy.com
(4)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可概括为(多选)( )
A.调节气候 B.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 D.涵养水源
专题二 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带谱对比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产生这么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差异的原因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南坡的纬度比北坡低且是迎风坡;在山麓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www.21-cn-jy.com
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如下表所示:
南坡 北坡
垂直自然带 发育程度 高 低
成因 纬度低,相对高度大 纬度高,相对高度小
垂直带谱 组成 自山麓至山顶依次是: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自山麓至山顶依次是:高山草甸草原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成因 纬度低,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大;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分条件随高度的变化大;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变化大 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水分条件随高度的变化小;相对高度小,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变化小
同一自然带分布 高度 高 低
成因 纬度低,山麓热量条件好,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大 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小
[专题练习2] 下图所示是珠穆朗玛峰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下列各自然带的代号填入与图中A、B、C、D对应的位置上。
①常绿阔叶林 ②针叶林 ③落叶阔叶林 ④针叶阔叶混交林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陆地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一地域分异的原因是
。
(3)珠峰南北坡的基带有何不同?为什么?
专题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但是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一般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这种地域分异叫做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疏林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 热带疏林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疏林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专题练习3] 读图分析P点地理位置,完成下列要求。
(1)若P点常年受西风影响,推测该地位于( )
A.欧洲西部 B.美国西部沿海
C.非洲西部沿海 D.南美西部沿海
(2)与P点同纬度的此大陆东岸的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
这种分布属于________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3)若P点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相应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在全球的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答案
[专题练习1] (1)光合 有机界 无机界
(2)蒸腾 二氧化碳 氧气
(3)有机 矿物 主导
(4)ABCD
解析 解答本题,可按下列程序思考相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光合作用的原料和能源是什么→它们分别来自哪一圈层→光合作用过程前后它们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光合作用的结果和意义怎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图示明确地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能量,向大气中放出氧气;从岩石圈、水圈中吸收矿物元素和水分。
[专题练习2] (1)② ④ ③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 (2)山地垂直 珠峰与山麓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受气候影响的生物、土壤等也相应的有垂直分布规律,造成这一地域分异21·世纪*教育网
(3)珠峰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因为南坡基带海拔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为向阳坡,具有亚热带特征,而北坡位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www-2-1-cnjy-com
解析 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垂直地域分异,而南、北坡的植被、土壤和积雪冰川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这种分异。2-1-c-n-j-y
[专题练习3] (1)D
(2)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陆,降水少 非
(3)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P点纬度位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判断。第(1)题,若P点常年受西风影响,说明P点位于西风带所在纬度,应在40°~60°之间,故P点纬度大于40°,为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区,A、B两项均位于北半球,C项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只有南美西部沿海有此气候存在。第(2)题,与P点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气候条件下的温带荒漠带,原因是受西部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不能东进,形成背风地带,降水稀少,属于非地带性规律。第(3)题,若P点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说明P为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分布规律为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