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8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8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4 20:3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8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物质不溶于水的是(  )
A.纤维素 B.维生素C C.硝酸 D.葡萄糖
2.(2分)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单质:氮气、空气 B.氧化物:氧化镁、干冰
C.酸:硫酸、硫酸钠 D.碱:火碱、纯碱
3.(2分)核酸是一类含磷的生物高分子,属于有机化合物,一般由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组成。因最早由细胞核中分离得到,而且具有酸性而得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核酸中一定含有C、P
B.不同核酸中碳原子数目都相同
C.核酸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百万
D.不同核酸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4.(2分)烧烤是最古老的饮食方法之一,人们喜爱的下列菜品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
A.韭菜 B.鱼 C.红薯 D.羊肉串
5.(2分)人体生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是(  )
A.甲醛 B.食盐 C.亚硝酸钠 D.一氧化碳
6.(2分)为了提高身体抵抗力,医学专家建议早餐应包含一定量的鸡蛋、牛奶等食物。这两种食物提供的主要基本营养素是(  )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维生素
7.(2分)2020年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研究团队发现:达芦那韦(化学式:C27H37N3O7S)能显著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复制。下列关于达芦那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无机化合物
B.C、H元素的质量比为27:37
C.由C、H、N、O、S五种元素组成
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2分)逻辑推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有机高分子都是有机化合物,所以有机化合物都是有机高分子
C.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D.糖类不一定有甜味,所以没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属于糖类
9.(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糖类与油脂的元素组成不同
B.糖类在人体内不能转化成脂肪
C.无机盐和水虽不能提供能量,却是人体必需的
D.我们不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因为多数维生素能在人体内合成
10.(2分)将92g酒精点燃,酒精燃烧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则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  )
A.72g B.96g C.136g D.208g
11.(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会使人生长迟缓
B.将绿叶蔬菜焖烂煮透,营养更加丰富
C.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纤维素大
D.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中一定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
12.(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喝矿泉水可有效缓解重金属盐中毒症状
B.因人体无法消化纤维素,所以不应该食用含纤维素的食物
C.淀粉和油脂在人体内消化的最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D.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
13.(2分)食品腐败是由于细菌或霉菌在潮湿、有氧、适温等条件下大量繁殖地结果。若要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干燥 B.密封后高温或低温冷藏
C.用盐腌渍 D.加浓盐酸
14.(2分)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霉变大米经高温蒸煮后食用
B.甲醛溶液浸泡海鲜防腐
C.禁止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
D.焙制面包时加入适量小苏打
15.(2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鸡蛋清遇浓硝酸变黄
B.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浑浊
C.灼烧羊毛线闻到烧纸的气味
D.在米汤中加入碘酒,出现蓝色
二、填空题
16.(8分)蔗糖是储藏在某些植物中的糖,它的化学式为C12H22O11,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蔗糖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34.2g蔗糖中含有   g碳元素。
三、推断题
17.(6分)X、Y、Z、M为生活中常见物质。X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Y为光合作用的产物,D常温下为液体。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转化关系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为   。
(2)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将   能转化成   能。
(3)实验室检验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解答题
18.(9分)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可取一片刚切开的马铃薯片,往上面滴加   ,呈现蓝色,则说明有淀粉存在。
(2)为了证明某种水果糖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将水果糖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取一支试管,放入   ,再加入水果糖溶液并将试管加热,出现   ,则说明有葡萄糖存在。
(3)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
19.(6分)免洗手消毒液中含有的酒精,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失去    达到消毒目的:由于酒精具有    性,开瓶用后应立即拧紧瓶盖,以免浓度降低;酒精使用时应远离火种,酒精不慎泼洒燃烧,灭火的方法是    。
20.(8分)当前我市部分中小学推行“阳光食堂”工程.下表为某校食堂某天午餐部分食谱.
主食 荤菜 蔬菜
米饭 红烧牛肉 炒胡萝卜、炒黄瓜
(1)食谱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富含维生素的是   (填上表中的一种主食或菜名),米饭中主要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是   .
(2)食堂常使用铁强化酱油,酱油中加铁强化剂是为了防止   
(3)霉变的大米   .
A.可以食用 B.蒸煮后可以食用 C.绝对不能食用
(4)同学给学校食堂的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
A.在主食中补充粗粮 B.多提供油炸食物 C.适当提供水果.
21.(10分)田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在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有白色絮状沉淀
② 将①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沉淀完全溶解
③ 在装有硫酸铵晶体的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 有白色颗粒状沉淀
④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乙酸铅溶液 有沉淀
⑤ 将④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沉淀未溶解
(1)实验①②③研究的蛋白质的特性是   (填“盐析”或“变性”);
(2)补充实验②的目的是说明实验①中蛋白质发生的   (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3)设计对比实验①、③的目的是   ;
(4)针对实验④,小黄同学提出了质疑:使蛋白质发生上述变化的是否为重金属离子。请补充完成实验⑥,供选择的试剂有:鸡蛋清、蒸馏水、食盐水、硫酸铜溶液、浓硝酸。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⑥         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22.(4分)葡萄糖(C6H12O6)溶液与银氨溶液[主要成分是Ag(NH3)2OH]反应,可以在玻璃表面均匀地镀上一层银,工业上可用于制镜,该反应为:C6H12O6(葡萄糖)+2Ag(NH3)2OHC6H15O7N(葡萄糖酸铵)+2Ag↓+3NH3↑+H2O.请回答以下问题.
(1)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个数比为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若制镜需要用银21.6g,列式计算需要葡萄糖的质量.
五、工艺流程题
23.(8分)富含淀粉的谷物、甘薯等可以酿酒。在酿酒过程中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为酒精。香甜的酒酿就是利用该原理。用酒曲酶(俗称酒药)制作的。家庭一般制作酒酿的简单流程图如图:(注:有机反应化学方程式可用箭号表示)
(1)配平化学方程式:(C6H10O5)n(淀粉)+   H2OnC6H12O6(葡萄糖)
(2)如温度、水分等因素控制不当,易导致乳酸量过多而味偏酸,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6H12O62   (乳酸)。
(3)成熟的酒酿放置时间越长酒味越浓,因为更多的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发酵分解为酒精(C2H5OH )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若用1kg大米酿米酒,假设其中有0.81kg的淀粉全部转化为酒精,则理论上可酿制含酒精质量分数为10%的米酒    kg,(提示:由淀粉转化为酒精的关系式为(C6H10O5)n~2nC2H5OH)。
六、科学探究题
24.(11分)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进行实验】用表中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① ②
装置
现象 试管内壁有水雾 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②中现象说明有CO2产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由实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
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配方 面粉/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酵母/g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蔗糖/g 0 0 0 0 5 5 x 5
丙酸钙/g 0 0.06 0.10 0.15 0 0.06 0.10 0.15
开始发霉时间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解释与结论】
(3)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
(4)第2组,⑦中x为    。
(5)对比第1组、第2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反思与评价】
(6)某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8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2023年单元测试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维素一般不溶于水,但可以吸引水分子,以认为是亲水物质,据此解答。
【解答】解:A.纤维素不溶于水,故正确;
B.维生素C是溶于水的,故错误;
C.硝酸是溶于水的,故错误;
D.葡萄糖是溶于水的,故错误;
故选:A。
2.【分析】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D、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解:A、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化镁、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酸属于酸,硫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火碱、纯碱分别是氢氧化钠、碳酸钠的俗称,分别属于碱、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有机高分子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核酸是一类含磷的生物高分子,属于有机化合物,所以核酸中一定含有C、P,选项说法正确;
B.不同核酸中碳原子数目是不同的,选项说法错误;
C.核酸是一类含磷的生物高分子,一般由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组成,所以核酸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百万,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同核酸的分子结构不同,即不同核酸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韭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B、鱼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红薯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D、羊肉串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回答本题。
【解答】解:A、甲醛有毒,不能用来浸泡食品,所以不属于人体生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故A错;
B、食盐是调味品,是人体生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故B正确;
C、亚硝酸钠属于有毒物质,不属于人体生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故C错;
D、一氧化碳有毒,不属于人体生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故D错。
故选:B。
6.【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鸡蛋、牛奶中均富含蛋白质。
故选:C。
7.【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解答】解:A.达芦那韦(化学式:C27H37N3O7S)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B.达芦那韦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27):(1×37)=324:37,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达芦那韦由C、H、N、O、S五种元素组成,选项说法正确;
D.达芦那韦中,碳、氢、氮、氧、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27):(1×37):(14×3):(16×7):32=324:37:42:112:32,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8.【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D、根据糖类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有机物的特征是它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但是,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物,故A错误;
B、有机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有些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如甲烷,故B错误;
C、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因为水中的氧元素有可能来自于氧气,故C错误;
D、糖类不一定有甜味,所以没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属于糖类,如淀粉没有甜味,但属于糖类,故D正确。
故选:D。
9.【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营养素在人体内的转化来分析;
C、根据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来分析;
D、根据维生素的来源来分析。
【解答】解:A、糖类与油脂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两种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故A错误;
B、人体不能消耗的糖类,在人体内会转化为脂肪,故B错误;
C、无机盐和水虽不能提供能量,却是人体必需的,故C正确;
D、我们需要从饮食中摄取维生素,因为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故D错误。
故选:C。
10.【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92g酒精(C2H5OH)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氢元素的质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生成的水的质量为12g÷(×100%)=108g。
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8g,由题意,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则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60%=40%,则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8g÷40%=120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燃烧所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120g+108g﹣92g=136g。
故选:C。
11.【分析】A.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出现免疫力下降,据此解答;
B.维生素在高温时发生变化,失去了营养营养,据此解答;
C.淀粉淀粉、纤维素的分子量很大,分子式同为(C6H10O5)n,据此解答;
D.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不含氮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A.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出现免疫力下降,使人生长迟缓,故正确。
B.维生素在高温时发生变化,失去了营养营养,故蔬菜不能煮透,故错误;
C.淀粉、纤维素的分子量很大,分子式同为(C6H10O5)n,但无法比较淀粉和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故错误;
D.糖类和油脂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不含氮元素,故错误;
故选:A。
12.【分析】A.蛋白质在重金属盐、强紫外线、强酸、强碱、高温的条件下溶液变性,所以在中毒后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缓解症状,鸡蛋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据此解答
B.根据大部分的营养元素需要从外界摄入,但不能每天都服用保健品去分析;
C.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水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脂肪在小肠内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据此解答;
D.根据油脂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蛋白质在重金属盐、强紫外线、强酸、强碱、高温的条件下溶液变性,所以在中毒后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缓解症状,鸡蛋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故不能喝矿泉水缓解重金属盐中毒症状,故错误;
B.食物中的纤维素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排出的有害物质,故错误;
C.,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水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脂肪在小肠内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水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脂肪在小肠内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故错误;
D.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故正确;
故选:D。
13.【分析】根据食品腐败的原因分析有关的措施,找出不能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的措施。
【解答】解:A、干燥不利于细菌或霉菌大量繁殖,能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故A不符合题意;
B、密封后高温或低温冷藏不利于细菌或霉菌大量繁殖,能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故B不符合题意;
C、用盐腌渍,使菌类无法从食品中获得水分,能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故C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能会发出大量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能用作防止食品腐败。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分析】A.根据黄曲霉毒素有毒来分析;
B.根据甲醛有毒来分析;
C.根据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来分析;
D.根据加热时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来分析。
【解答】解:A.霉变大米经高温蒸煮后也不能食用,是因为高温条件下不能杀死黄曲霉毒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甲醛有毒,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防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可依法添加使用,不能过量使用,可以使用可食用的食品添加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D.焙制面包时加入适量小苏打,是因为加热时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使面包疏松多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5.【分析】A、蛋白质的结构被破坏后,失去生理功能,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外界条件有多种,如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
B、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无机盐溶液可发生盐析,使溶解度降低,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米汤中含有淀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鸡蛋清中富含蛋白质,遇硝酸变性,会观察到鸡蛋清遇浓硝酸变黄,故选项说法正确。
B、鸡蛋清中富含蛋白质,遇到饱和硫酸铵溶液会因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而发生盐析,出现白色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C、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羊毛线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故选项说法错误。
D、米汤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在米汤中加入碘酒,出现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6.【分析】(1)根据蔗糖的化学式,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蔗糖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1)=1:8;
(3)34.2g蔗糖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34.2g××100%=14.4g。
故答案为:(1)三;1:8;
(2)14.4。
三、推断题
17.【分析】根据“X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Y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则推测Y可能为葡萄糖,而X为氧气;根据“D常温下为液体”,则推测D为水,则C为二氧化碳;结合图框,根据光合作用,则Y可能为葡萄糖,而X为氧气;代入检验。
【解答】解:根据“X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Y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则推测Y可能为葡萄糖,而X为氧气;根据“D常温下为液体”,则推测D为水,则C为二氧化碳;结合图框,根据光合作用,则Y可能为葡萄糖,而X为氧气;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1)根据分析,X为氧气,故X的化学式为O2。
(2)反应②为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该反应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3)根据分析,C为二氧化碳,实验室检验C,即检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O2。
(2)6CO2+6H2O C6H12O6+6O2,光,化学。
(3)CO2+Ca(OH)2═CaCO3↓+H2O。
四、解答题
18.【分析】(1)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葡萄糖的检验方法(用新制的氢氧化铜),进行分析解答;
(3)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淀粉遇碘变蓝色,证明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可取一片刚切开的马铃薯片,往上面滴加碘水,呈现蓝色,则说明有淀粉存在。
(2)检验葡萄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以用新制的氢氧化铜,葡萄糖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故为了证明某种水果糖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将水果糖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取一支试管,放入新制的Cu(OH)2,再加入水果糖溶液并将试管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有葡萄糖存在。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故答案为:(1)碘水;(2)新制的Cu(OH)2,砖红色沉淀;(3)6CO2+6H2OC6H12O6+6O2。
19.【分析】(1)根据乙醇的性质和用途分析解答;
(2)根据乙醇的性质和用途分析解答;
(3)根据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解:免洗手消毒液中含有的酒精,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或失去生理活性,从而达到消毒目的;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开瓶用后应立即拧紧瓶盖,以免浓度降低;酒精使用时应远离火种,酒精不慎泼洒燃烧,灭火的方法是用湿抹布扑灭,以降低温度并隔绝氧气,故答案为:变性或失去生理活性;挥发;用湿抹布扑灭。
20.【分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谱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霉变食品不能食用,油炸食物,不利于身体健康.
【解答】解:(1)肉类中富含蛋白质;青菜中含维生素;米饭中含糖类;
(2)使用铁强化酱油可以为人体提供铁元素,能够防止缺铁性贫血;
(3)霉变的大米有毒,即使蒸煮后也不可食用;
(4)在主食中补充粗粮、适当提供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多提供油炸食物,不利于身体健康.
故答案为:(1)红烧牛肉;炒胡萝卜(或炒黄瓜);糖类;(2)缺铁性贫血.
(3)C; (4)B.
21.【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盐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蛋白质变性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据此解答。
【解答】解:(1)蛋白质在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溶解性降低,会析出来;
(2)盐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对比实验①③可知沉淀的形状不一样,根据沉淀形状的不同,可以说明实验①中的沉淀不是硫酸铵晶体;
(4)要证明重金属离子能否使蛋白质发生变化,只要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如果有沉淀需要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水观察沉淀是否溶解即可。
故答案为:(1)盐析;
(2)不是;
(3)证明实验①中析出的沉淀是蛋白质而不是硫酸铵;
(4)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⑥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取上述沉淀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 有沉淀,沉淀未溶解 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22.【分析】(1)根据一个葡萄糖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第生成的银的质量计算需要葡萄糖的质量.
【解答】解:
(1)一个葡萄糖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葡萄糖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6:12:6=1:2:1.
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40%;
(2)设需要葡萄糖的质量为x
C6H12O6(葡萄糖)+2Ag(NH3)2OHC6H15O7N(葡萄糖酸铵)+2Ag↓+3NH3↑+H2O.
180 216
x 21.6g
x=18g
答案:
(1)1:2:1;40%;
(2)需要葡萄糖的质量为18g.
五、工艺流程题
23.【分析】(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同考虑;
(2)根据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同考虑;
(3)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
(4)根据淀粉转化为酒精的关系式进行计算再除以10%即可。
【解答】解:(1)只要在水分子前面加上n就平了;
(2)反应物中含有6个碳,12个氢,6个氧,生成物中也必须有这些,又因为生成物前面的系数是2,所以化学式中含有3个碳,6个氢,3个氧就行,所以化学式为C3H6O3;
(3)根据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发酵分解为酒精(C2H5OH )和二氧化碳,可知反应的反应物是C6H12O6;生成物是C2H5OH和CO2 用观察法配平即可;
(4)设0.81kg的淀粉生成酒精质量为X则:
(C6H10O5)n~2nC2H5OH
162n 92n
0.81kg X
根据:解得X=0.46kg,所以可酿制含酒精质量分数为10%的米酒质量为:=4.6kg。
故答案为:(1)n;(2)C3H6O3;(3)C6H12O62C2H5OH+2CO2↑;(4)4.6
六、科学探究题
24.【分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题目信息和实验现象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实验变量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对比实验唯一变量原则分析回答此题;
(5)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6)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2)根据题目信息中丙酸钙与稀盐酸不反应生成气体,因此只能说明丙酸钙受热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3)分析第1组实验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丙酸钙质量的增加,面粉开始发霉的天数变长,所以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丙酸钙的质量大小是否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有影响;
(4)实验中变量只有一个,所以加入蔗糖质量相同,因此x为5;
(5)综合分析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丙酸钙量越多防霉效果越好,分析第2组实验,添加蔗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丙酸钙量越多防霉效果越好,所以对比分析实验1和实验2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
(6)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加入丙酸钙质量的增加,开始发霉时间变长,说明增加丙酸钙的量可以起到防霉效果,但是不是该物质加的越多越好,国家标准有规定,规定最大用量,否则超标引起食物中毒,因此要适量添加;
故答案为:
(1)Ca(OH)2+CO2═CaCO3↓+H2O;
(2)丙酸钙受热后产生的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
(3)探究丙酸钙的质量大小是否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有影响;
(4)5;
(5)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
(6)不同意;国家标准规定了丙酸钙用于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说明过量使用可能有害,故不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