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背影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5 10:40:05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背影
朱自清
如此一个人,与你结缘一生,用厚实的臂膀撑起一片天地,护着一个家;他的羽翼呵护着你健康成长,因为他希望你也有巨人的臂膀;他的苛责也许让你怨气冲冠,可总在背后自责;他的威严之后却是那般温柔,这就是父亲。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反复阅读文本,熟悉父亲的背影和我的眼泪。
2. 细心揣摩文本,体会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
3. 感悟父子亲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等。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创作背景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识记字词
交卸(xiè) 奔丧(sāng) 差使(chāi)
狼藉(jí) 簌簌(sù) 赋闲(fù)
蹒跚(pán shān) 拭擦(shì) 琐屑(su xiè)
踌躇(chóu chú)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识记字词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四次写到“背影”
1. 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在课文中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试着分析其作用。
初寻背影
四次写到“背影”
第1段——难忘背影
第6段——刻画背影
第6段——惜别背影
第7段——再现背影
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2.由此可知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示例:(如第六段中动词“蹒跚”)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
3.细读课文,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一次背影更能体现父爱?试从课文中的句子或词语中去感受?老师给出赏析的方法。
再读背影
示例:(如第六段中动词“蹒跚”)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
______(词语或句子)运用了_____(描写方法),写出了一个________ 的父亲。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难忘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A、与家中死了亲人、服孝有关,同时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
B、是家境”惨淡“的反映。
C、与上文的“紫毛大衣”对比,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外貌描写(父亲的穿戴):
生活潦倒、郁郁寡欢但仍然关爱儿子的父亲
A、与家中死了亲人、服孝有关,同时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
B、是家境”惨淡“的反映。
C、与上文的“紫毛大衣”对比,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刻画背影
动作描写(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
动作描写(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谨慎。
“缩”写出两脚无处攀爬的艰难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见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倾”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描写,“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描绘了父亲穿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时的情景,可见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惜别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里写父亲的背影又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由近而远、由隐及现,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作用:表现出作者为父爱感动不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心酸。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再现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有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又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父亲在信中提到“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好、想到父亲的背影。
父--爱--子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语言描写
父亲对儿子的爱除了体现在琐屑的小事上,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父亲对儿子这么好,儿子真的理解到父亲深情了吗?结合“我”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深思背影
背景补充: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他的婚姻,父子发生矛盾;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将“朱自华”改为“朱自清”,父亲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哥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朱自清的工资,父子间发生激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予理睬,父子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父亲给朱自清写信,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四次流泪
四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父子离别)
惜别之泪(背影远去 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子--爱--父
四次流泪
思考: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而“我”被这浓浓的父亲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
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爱子、子怜父的父子情深。
四次流泪
本文语言朴实简练而又典雅,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四次流泪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以叙述代描写。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看似细碎的事,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视角,消减了连续叙事的单调感。
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主旨概括
《给父亲》
你的期待深深,我的步履匆匆
我知道,即使步履匆匆
前面也还有太多的荆棘
太远的路程
涉过一道河,还有一条江
翻过一座山,又有一架岭
或许,我就是这跋涉的命
目标永远无止境
有止境的是人生
《给父亲》
你的期待深深,我的步履匆匆
我知道,即使步履匆匆
前面也还有太多的荆棘
太远的路程
涉过一道河,还有一条江
翻过一座山,又有一架岭
或许,我就是这跋涉的命
目标永远无止境
有止境的是人生
诵诗赠父亲
《给父亲》
你的期待深深,我的步履匆匆
我知道,即使步履匆匆
前面也还有太多的荆棘
太远的路程
涉过一道河,还有一条江
翻过一座山,又有一架岭
或许,我就是这跋涉的命
目标永远无止境
有止境的是人生
藤椅摇曳,
夕阳下的老花镜腾起雾气,
眼珠昏黄,
泛着泪光。
这是你,远方的年老的模样。
此刻,我化成一滴泪,叫思亲的觉醒。
不肯流过, ;
不愿流过,你望子归家时渐深的皱纹绺间 ;
不敢流过, ;
不忍流过,你斜倚窗前时岁添的白发梢头 ;
不忘流过, ;
所以,秋明日语前,
望窗前藤椅上摇曳的你,
见字如面。
补诗
念父亲(共25张PPT)
背影
朱自清
如此一个人,与你结缘一生,用厚实的臂膀撑起一片天地,护着一个家;他的羽翼呵护着你健康成长,因为他希望你也有巨人的臂膀;他的苛责也许让你怨气冲冠,可总在背后自责;他的威严之后却是那般温柔,这就是父亲。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反复阅读文本,熟悉父亲的背影和我的眼泪。
2. 细心揣摩文本,体会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
3. 感悟父子亲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等。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创作背景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识记字词
交卸(xiè) 奔丧(sāng) 差使(chāi)
狼藉(jí) 簌簌(sù) 赋闲(fù)
蹒跚(pán shān) 拭擦(shì) 琐屑(su xiè)
踌躇(chóu chú)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识记字词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四次写到“背影”
1. 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在课文中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试着分析其作用。
初寻背影
四次写到“背影”
第1段——难忘背影
第6段——刻画背影
第6段——惜别背影
第7段——再现背影
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2.由此可知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示例:(如第六段中动词“蹒跚”)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
3.细读课文,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一次背影更能体现父爱?试从课文中的句子或词语中去感受?老师给出赏析的方法。
再读背影
示例:(如第六段中动词“蹒跚”)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
______(词语或句子)运用了_____(描写方法),写出了一个________ 的父亲。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难忘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A、与家中死了亲人、服孝有关,同时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
B、是家境”惨淡“的反映。
C、与上文的“紫毛大衣”对比,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外貌描写(父亲的穿戴):
生活潦倒、郁郁寡欢但仍然关爱儿子的父亲
A、与家中死了亲人、服孝有关,同时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
B、是家境”惨淡“的反映。
C、与上文的“紫毛大衣”对比,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刻画背影
动作描写(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
动作描写(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谨慎。
“缩”写出两脚无处攀爬的艰难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见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倾”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描写,“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描绘了父亲穿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时的情景,可见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惜别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里写父亲的背影又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由近而远、由隐及现,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作用:表现出作者为父爱感动不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心酸。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再现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有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又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父亲在信中提到“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好、想到父亲的背影。
父--爱--子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语言描写
父亲对儿子的爱除了体现在琐屑的小事上,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父亲对儿子这么好,儿子真的理解到父亲深情了吗?结合“我”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深思背影
背景补充: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他的婚姻,父子发生矛盾;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将“朱自华”改为“朱自清”,父亲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哥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朱自清的工资,父子间发生激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予理睬,父子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父亲给朱自清写信,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四次流泪
四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父子离别)
惜别之泪(背影远去 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子--爱--父
四次流泪
思考: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而“我”被这浓浓的父亲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
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爱子、子怜父的父子情深。
四次流泪
本文语言朴实简练而又典雅,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四次流泪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以叙述代描写。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看似细碎的事,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视角,消减了连续叙事的单调感。
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主旨概括
《给父亲》
你的期待深深,我的步履匆匆
我知道,即使步履匆匆
前面也还有太多的荆棘
太远的路程
涉过一道河,还有一条江
翻过一座山,又有一架岭
或许,我就是这跋涉的命
目标永远无止境
有止境的是人生
《给父亲》
你的期待深深,我的步履匆匆
我知道,即使步履匆匆
前面也还有太多的荆棘
太远的路程
涉过一道河,还有一条江
翻过一座山,又有一架岭
或许,我就是这跋涉的命
目标永远无止境
有止境的是人生
诵诗赠父亲
《给父亲》
你的期待深深,我的步履匆匆
我知道,即使步履匆匆
前面也还有太多的荆棘
太远的路程
涉过一道河,还有一条江
翻过一座山,又有一架岭
或许,我就是这跋涉的命
目标永远无止境
有止境的是人生
藤椅摇曳,
夕阳下的老花镜腾起雾气,
眼珠昏黄,
泛着泪光。
这是你,远方的年老的模样。
此刻,我化成一滴泪,叫思亲的觉醒。
不肯流过, ;
不愿流过,你望子归家时渐深的皱纹绺间 ;
不敢流过, ;
不忍流过,你斜倚窗前时岁添的白发梢头 ;
不忘流过, ;
所以,秋明日语前,
望窗前藤椅上摇曳的你,
见字如面。
补诗
念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