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作者介绍
体裁介绍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城,城墙仿佛就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诗歌句解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君:君王。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知技巧
品诗言
赏析句子
赏析角度:修辞手法、炼字角度、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人的感官等。
(写作手法:对比,照应,渲染,双关,铺垫,联想想象,象征,用典,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诗歌赏析
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
赏析首联:“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精读细研
赏析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
“角声满天”写出战斗的激烈;“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
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作者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惨烈。
赏析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赏析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主旨句)
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诗人引用 “黄金台”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里的“君”,不能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 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用典,主旨)
板书设计
主题
这首诗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颂扬了将士们艰苦卓越的斗争精神,染上悲壮的色调。寄托了诗人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
古诗词中有关“爱国”的名句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