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习题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习题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5 11:33:48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第五单元
18.中国石拱桥
18.中国石拱桥
茅以昇
[写作情境]
学习完《中国石拱桥》一文,你是否被赵州桥“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优美造型所吸引?你是否对卢沟桥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称赞不已?请你也拿起笔,为你喜欢的事物写一段说明文字。
[活动任务]
1.选择你喜欢的事物,查找书籍,了解物况。
2.巧用说明方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事物的特征。
3.200字以内。
[阅读材料]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列数字)。桥宽约8米(列数字),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作诠释)。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摹状貌)。
[技法借鉴]
1.善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本段抓住了卢沟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进行说明。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1)列数字,实事求是。如“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2)作诠释,具体形象地说明联拱石桥是由11个石拱连成的一个整体,便于读者理解。
(3)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4)摹状貌,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3.语言严谨、科学。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则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写作稿纸]
[答案] 莲是花中的仙子,是友谊的象征。莲又是花中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用)。走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远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引用)。近看,荷花点缀着绿波,有的做飘摇之态,有的呈袅娜之姿,有的珠玉滚动,更加风致(摹状貌)。莲花一般分布在中亚、西亚、北美、印度、中国、日本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即有栽培,现今在辽宁及浙江均发现过碳化的古莲子,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举例子)。
谢谢大家!(共17张PPT)
第五单元
第二环节 单元写作指导
技法指导
优秀作文示范
参考作文题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说明是生活中常见也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般用来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在语文学习领域,就叫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事物说明文的特点之一。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说明文如不能突出事物特征,会造成读者认识模糊,辨别不清,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事物的特征一般表现在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中学生学写事物说明文,对象大多为植物、动物、生活或学习用品、建筑等。不同类别的说明对象,其特征往往表现在不同方面。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呢?
一、把握事物的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观察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假如没有条件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从中提炼概括出事物的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中,桥梁专家茅以昇抓住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的特点;《苏州园林》中,叶圣陶抓住了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蝉》的作者法布尔先生,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从蝉的地穴和卵两个方面介绍蝉的特点;《梦回繁华》抓住的是北宋时期汴京都城的“繁华”。
二、准确、鲜明、集中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明确了事物的特征后,便是如何准确、鲜明、集中地说明特征,这需要多方面的说明能力。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合理的说明顺序能更充分、更有条理地表现事物或事理的本身特征。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根据说明事物特征的不同要求,文章往往采取不同的说明顺序,或者多种说明顺序交织。如,说明某个具体建筑物的特征,往往选用空间顺序;说明某种事物的演变,则常选用时间顺序;说明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特征,又大多用逻辑顺序。
2.确定说明的主次和详略
要想说明对象的特征被集中鲜明地凸显出来,就一定要把说明的重点放在主要方面。比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尽管也介绍了它的历史与现状等,但重点却放在它的结构特点上,因为作者想借赵州桥的例子,集中说明中国石拱桥“结构巧”的特征。《梦回繁华》详写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介绍画的内容里则详写了汴河,略写了其他内容。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集中体现了“繁华”二字。
3.合理有效地使用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的要求是科学、严谨、准确、真实、周密、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三、辅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说明文中表现事物的特征的要求与记叙文有相似之处,说明方法的使用与记叙文中某些写法也相似,例如记叙文中描写某个事物,同样要求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与说明文中运用的摹状貌差不多,常用的比喻修辞又与说明文中运用的打比方差不多。但是,尽管形式相似,目的却不一样,记叙文中的描写旨在把事物的“神”表现出来,所以常常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说明文则要把事物的客观特征写清楚,虽然有的也带有文学色彩,但目的还是在于准确、具体、客观地体现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该事物。
我们的学校
我们的学校,是一座环境优美、校舍整齐的学校。校内树木繁茂,鸟语花香,宛如一个小公园。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壮观、富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青砖砌墙,红瓦盖顶,色泽柔和,美观大方。楼里有二十个教室,两个教学仪器室,两个实验室。每天,天刚亮,大楼里就传来琅琅的读书声。上课才有趣呢:有的老师细声慢语,像滴滴甘露渗进同学们的心田;有的老师慷慨激昂,像“吸铁石”把同学们吸进美妙的境界;有的老师边说边问,像扶小孩子上梯子一样,让同学们步步登高;有的老师语言风趣,爱打比方,引典故,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实验课才叫人开眼界呢!那次实验,望着老师摇动着把手,两个暗黄色的轮子在转动,不一会耳朵里几声炸响,像是雷鸣,接着火光四射,像闪电
一样。我正眼馋着看个究竟,可是下课铃响了……啊,可爱的教学大楼,你真是增长智慧的摇篮。
教学大楼西北,是两个长方形的花园,郁郁葱葱的冬青在四周环绕着。春天,满园百花怒放,芬芳醉人。更令人喜爱的是墙上的十块黑板报,有语文园地、数学园地、学雷锋园地等等。园地里有这么一段话很令人动情: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穿过大楼向南,一眼就看到小花园中间挺立着的一株苍翠挺拔的塔松,在它的旁边还有四株倒栽柳,柳枝倒垂,像老人的胡须随风飘拂。花园的外面还栽着被老作家茅盾热情赞美过的白杨树。它们的枝枝叶叶靠拢向上,象征着我们学校锲而不舍、力争上游的精神。四周还有繁花似锦的樱桃,在绿叶的陪衬下,妩媚极了。看吧,这里正是垂柳依依、青松郁郁、白杨茂密、樱花烂漫的春天。面对这些景色,我曾不止一次地默默地在心里勉励自己:我要像松树那样百折不挠,我要像白杨那样团结向上,我要像垂柳那样迅速成长,我要像樱花那样具有似火一样的热情。
大楼的西边,由北向南排列着四排平房,前三排是老师的办公室,后一排是图书馆。
穿过大楼东西两旁的林间小道,一直往南走约一百米就是我们宽敞平展的操场。每到课外活动时间,在这里男同学们正在打篮球,他们动作敏捷,一跃就将篮球扣入篮筐,似龙腾虎跃,好多女同学在跳绳,她们的辫子随身体跳跃而舞动着,多像燕子飞翔。
啊!可爱的学校,您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您见证我们的成长!我们爱您!
点评:
这篇作文介绍了“我们的学校”,生动地展现了一座环境优美的学校,让人如临其境。作者详写了教学大楼,介绍大楼的外在特点,记叙在大楼里的学习生活;又详写了小花园、操场,表现学校的环境优美;最后抒发对学校的情感,突出中心。作文中,作者选用的是空间顺序行文,收到移步换景、条理清晰的效果。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文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既把对学校的喜爱充分地表现出来,又使作文显得文采飞扬。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见下表)。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栏 目 内容举例
家乡风味 顺德双皮奶、潮汕工夫茶……
家乡风光 白云山、惠州西湖……
家乡风俗 闹元宵、过端午……
家乡风尚 全民健身、垃圾分类……
要求:
①任选一个角度,可记叙,可议论,可说明;②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电脑、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电饭煲、牙刷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①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②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辅以文学手法的运用,增强说明效果。
【提醒:请将作文写在后面的“作文演练”处(本书P42~43)】
题 目:
第五单元
评分表格(生生互评)
评卷人:
谢谢大家!(共5张PPT)
第五单元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写作情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偏爱文化旅游:去敦煌看莫高窟,去宁波访天一阁,去北京游故宫,去滕王阁遥想王勃,去都江堰怀李冰……近日,班里举行了一场“文化景点大家说”的活动,你也跃跃欲试,想把自己到过的文化景点跟大家分享。
[活动任务]
1.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
2.介绍清楚景点的位置。
3.100字以内。
[阅读材料]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技法借鉴]
1.运用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将纪念碑的地理位置交代清楚,善于使用方位词,“南部”“在远处”“从近处”等,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抓住建筑物最突出的特征——碑上提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读者印象深刻。
[写作稿纸]
[答案] 岳阳楼公园的大门挂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对联,横批是“巴陵胜状”四个黑底金字。进大门,走完几十米长廊,登十余步石级,迎面一个石牌坊面南而立。进了牌坊下的门,就是宽阔的古城墙。岳阳楼雄踞其上。
谢谢大家!(共6张PPT)
第五单元
21.蝉
21.蝉
法布尔
[写作情境]
电影《忠犬八公物语2》中的导盲犬叫八公,忠诚、聪明、可爱,深受同学们喜爱。课间,大家聚在一起,聊起自己喜欢的动物,你打算怎样给大家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动物?
[活动任务]
1.可以从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本领等方面进行介绍。
2.要突出动物自身的特点。
3.运用拟人手法。
4.100字以内。
[阅读材料]
(1)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2)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技法借鉴]
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事物人格化,使其有了人类的感情。阅读材料(1)中运用“小心谨慎”“溜”“击碎”这些人格化的词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的神奇、聪明。阅读材料(2)中写出了蝉面对蚋侵害蝉卵时无所作为的本能,融入了作者惋惜的感情,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写作稿纸]
[答案] 乡村的夏秋之夜,天空缀着宝石似的星星,朦朦胧胧的田野上,无数只萤火虫一闪一闪,提着各自的灯笼飞往田头地角,宛如织成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彩带,忽上忽下,时明时暗,若有若无。它们扇动着翅膀,轻轻吟唱,一扬一顿,演奏着“夏夜之歌”。
谢谢大家!(共6张PPT)
第五单元
19.苏州园林
19.苏州园林
叶圣陶
[写作情境]
班里举办“祖国在我心”主题团队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寻找三处中国名胜古迹,配上图片或者视频,附上文字说明。小组长安排你为其中的一处写一段说明文字。
[活动任务]
1.收集资料,用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一处你喜欢的中国名胜古迹。
2.要突出景点总特征,巧妙安排说明顺序。
3.使用“务必……无论……,……总是……”连接句子。
4.100字以内。
[阅读材料]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技法借鉴]
1.抓住景点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园林的图画美。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为了突出总体特征,作者用了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结。
3.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似乎”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匠师们都已故去,所以只能是推测。而“务必”则表明了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
[写作稿纸]
[答案]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黄山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人间仙境的图画。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都在这里汇聚。
谢谢大家!(共7张PPT)
第五单元
22.梦回繁华
22.梦回繁华
毛 宁
[写作情境]
学习完《梦回繁华》,让我们借助《清明上河图》的情景,穿越回到北宋,再现当时繁华的景象。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结合校园生活写一段比赛场景。
[活动任务]
1.巧用细节描写。
2.适当运用四字短语,增强韵味。
3.250字以内。
[阅读材料]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技法借鉴]
1.运用细节描写,突出重点。如“画面中段”运用细节描写,全方位介绍画面内容,船只、纤夫、行人等面面俱到,细腻具体,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这样处理,一方面展现了画面的细节,突出画卷描摹的惟妙惟肖;另一方面也突出“繁华”这一主题,使文章主题突出。
2.采用四字短语,概括力强。如“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呼唤叫喊,握篙盘索”“呼应相接”“挥臂助阵”等大量四字短语穿插在文段中,使句式参差错落又兼具整齐匀称之美,读来抑扬顿挫,极具韵味。
[写作稿纸]
[答案] 操场上准备参加4×100米接力赛的运动员全神贯注地侧着耳朵,等待着枪声响起,周围站满了观众。“砰!”发令枪响了。刹那间,运动员们都像离了弦的箭飞快射出。他们一个个昂首挺胸,紧锁眉头,咬紧牙关,健步如飞地向目标飞奔而去。慢慢地,他们拉开了距离,但你追我赶,各不相让。赛事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激烈,同学们的热情也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在熊熊燃烧着。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评判的黄老师一边注视着秒表,一边看着运动员的比赛,脸上挂着微笑。整个操场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