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步训练A组
1.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主要原因是沙漠地区(A)
A. 缺水 B. 光照强
C. 土壤贫瘠 D. 温度高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B)
A. 共生关系 B. 捕食关系
C. 竞争关系 D. 合作关系
3.栽种于某市的樱花一般在四月中旬盛开,而位于长江中游武汉的东湖樱花早在三月下旬便进入盛开期,造成这种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C)
A. 水分 B. 阳光
C. 温度 D. 土壤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B)
A. 鱼儿离不开水
B. 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 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D. 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
5.近几年,由于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
A.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第6题)
6.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最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B)
地点
鼠妇只数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什么现象?(A)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生物依赖环境
8.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B)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环境能适应生物
9.“地衣能在岩石表面上生长,同时,地衣的生长又会风化岩石。”这说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D)
A. 生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
B. 生物的生活能影响环境
C. 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能适应环境
D.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又能影响环境
同步训练B组
10.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B)
A. 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B.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 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解析】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1.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D)
A.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 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叶片退化成针形,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D.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12.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D)
A. 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 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 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 三叶草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几十年后,产量显著提高,表明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几十年就能形成的。
13.请分析下列事例,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环境影响生物;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
(3)海带在淡水里无法生存,这说明了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解析】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山寺中的桃花由于受温度的影响而晚开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在沙漠栽种植物,植物能够对于多风沙的地区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海带生活在海水中,它们的细胞为了长期适应海水的盐度并保持渗透压,细胞液含盐的浓度与海水保持一致,所以可以生存在海中.一旦将它们放入淡水中。它们体内的细胞为了平衡细胞内外浓度,淡水会渗透到细胞内(水由低浓度往高浓度方向渗透),因而造成细胞涨破、生物体死亡。这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14.生物在生存发展中,形态结构会发生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化。下列生物的特征不是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D)
A. 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
B. 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C. 仙人掌的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
D. 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解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有利于储存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B.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更为广泛地获取水,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D.海豹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地区,胸部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故符合题意。
15.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请填写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
大豆与根瘤菌
噬菌体与细菌
杂草与水稻
猎豹与羚羊
蚂蚁搬家
关系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合作
【解析】 大豆与根瘤菌体现了共生关系,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大豆提供水、无机盐;噬菌体与细菌体现了寄生关系,噬菌体从细菌体内获取营养物质,造成细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杂草与水稻体现了竞争关系,二者相互争夺水、无机盐、阳光、生存空间等;猎豹与羚羊体现了捕食关系,猎豹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蚂蚁搬家体现了合作关系,需要较多蚂蚁共同配合彼此合作才能完成。
课件7张PPT。2.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