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课时+2实验)

文档属性

名称 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课时+2实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03-01 14:39:34

文档简介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同步训练A组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B)
A. 校园内师生栽培的绿化林
B. 我国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C. 我省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
D. 长江流域的针、阔混交林
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第2题)
A. 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昆虫→昆虫→蜘蛛→青蛙→蛇
C.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
D. 若昆虫的数量锐减,蛇的数量不会受到影响
3.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D)
4.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A~D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据此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C)
选项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A
0
90
0
0
30
30
0
0
40
B
200
350
0
0
30
0
0
0
40
C
150
250
100
100
40
30
50
20
1
D
300
200
0
0
0
0
0
50
50
鼠→鼠→狐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的数量会(D)
A. 缓慢上升
B. 迅速上升
C. 仍保持相对稳定
D. 先上升后下降
6.南极是一个极度冰冻的地方,在科学家眼里,那儿可能蕴涵着无价的科学奥秘,而在勇敢的旅游者眼里,这块冰封的陆地恰好是一个游览胜地。目前,在是否可以到南极旅游的问题上,科学家和旅游者的对抗越来越激烈。科学家之所以强烈反对旅游者去南极旅游,主要原因是(A)
A. 南极生态系统的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生态平衡容易被破坏
B. 南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人类的介入会使原有的食物网遭到破坏
C. 南极的光照强烈,上空存在臭氧空洞,这会给旅游者带来很大的伤害
D. 旅游者的活动会使南极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第7题)
7.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之内会引起(A)
A. 丙、丁数量增加,甲数量减少
B. 甲、丁数量增加,丙数量减少
乙、丙数量增加,丁数量减少
乙、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8.某内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水质清澈,成群的鱼虾畅游其中……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内河一度成为污水排放地,脏臭袭身,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为还原“绿水绕人家”的美景,市政府已开始全面整治内河。据专家介绍,投放合适的鱼类是净化水质的重要一环,如投放以藻类为主要食物的鲢鱼。根据鲢鱼的滤食功能,我国科研人员制造的“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在内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内河属于河流(填“湿地”或“河流”)生态系统。
(2)过度排放污水,使内河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相比投放化学药物,这种“以鱼净水”的做法有什么优点?(说出一点即可)
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
同步训练B组          
9.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相互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B)
A.   B.
C.   D.
【解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食物链的丰富程度有关,四种关系中,B、D的食物链数目最多,但D的生物呈倒三角形,乙若变化会引起其他三种生物的变化,而B中,任何一种生物的变化,对其他三种生物的影响都不大。
美洲兔→美洲兔→猞猁为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第10题)
(1)这个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状态是(D)
A. 永不平衡
B. 永远平衡
C. 短暂动态平衡
D. 较长时间的动态平衡
(2)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数量变化曲线会出现(A)
A. 先上升后下降 B. 先下降后上升
C. 不断上升 D. 不受影响
(3)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B)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无法估计
(4)图中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向某一生态系统内部引入或引出一个或几个物种,受影响的将是整个生态系统。
美洲兔→美洲兔→猞猁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猞猁以美洲兔为食,当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由于天敌的大量减少,数量大增,后由于食物短缺,数量又会大量减少,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于缺少天敌的捕杀,美洲兔的奔跑速度也会下降。从以上数量变化来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尤其是成分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
1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现一种叫紫茎泽兰的外来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后经云南引入四川),凉山草原上原有植物均被“排挤出局”,牛羊爱吃的草类消失了,接着人们发现,羊吃了这种草很快掉毛、生病,母羊怀不上胎,并接二连三地死去,并且据研究发现此草并无其他利用价值。凉山仅1996年一年畜牧业损失二千一百多万元。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紫茎泽兰的入侵减弱(填“增强”或“减弱”)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请分析原因: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成分变得简单。
(2)你认为在下列所采取的解决紫茎泽兰数量过多的办法中,最值得采取的办法是__C__。
A. 发动群众上山拔草烧草
B. 大量喷洒杀死紫茎泽兰的化学农药
C. 从原产地引进能吃紫茎泽兰的食蝇
D. 开发利用紫茎泽兰,变废为宝
【解析】 (1)由于紫茎泽兰的大量繁殖,草原上原有植物均被“排挤出局”,造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结构简单,从而使当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了。(2)紫茎泽兰在当地缺少天敌,所以数量过多,造成生态系统不稳定。引入紫茎泽兰的天敌——食蝇,能控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和繁殖。
课件8张PPT。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
同步训练A组
1.影响或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这属于自然因素的作用;而伊拉克战争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就属于人为因素的作用。
2.动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体现了动物具有(A)
A.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B. 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
C. 帮助植物传粉的作用
D. 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作用
鹿→鹿→狼所构成的食物链中,若狼被大量捕杀,则鹿的变化是(C)
A. 一直变多
B. 先变少后变多
C. 先变多后变少,再稳定
D. 几乎不变
4.许多自然灾害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破坏,人类的活动也在严重地干预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人类活动对保持生态平衡没有负面影响的是(A)
A. 稻田养鱼
B. 围湖造田
C. 放宽农产品进口检疫
D. 森林中修建一条高速公路
5.发生在印度洋的大海啸给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专家发现:受损严重的国家,其沿海的珊瑚礁过去受到破坏的程度也更高,而生态良好的珊瑚礁对海啸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减弱海啸的破坏力。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最科学的是(D)
A. 自然灾害不可预料,海啸受灾国应多填海,建防护堤
B. 人为因素是造成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C. 受灾国当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很差
D. 人为因素会强化自然因素的破坏力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限制生产活动
B. 人类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建立新的稳定性
C. 人类社会工业化表明人类活动肯定对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
D. 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不能砍伐森林
7.如图是广东某人工混交林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种类的变化图,该图可以说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A)
(第7题)
A. 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 不同的植物种群恢复的快慢相同
C. 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与人为因素无关
D. 所有植物种类的数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8.原产北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性植物被引入我国后,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迅速蔓延,它在生长过程中会争夺其他植物的水分、养料和阳光。研究表明,在同一片生态林中,没有被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区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而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密集的区域,其他植物都消失了。根据以上事实说明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D)
A.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引起生态结构的改变
B. 对外来生物的引进,需要结合本地生态系统综合考虑,并严格加以监控
C.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外来入侵物种控制体系,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D. 完全可以根据人为需要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以丰富生物的多样性
9.近些年,北方地区频现沙尘暴,造成了很大的环境问题。沙尘暴的成因与下列哪项有关?(C)
A. 只是人为因素引起
B. 只是自然因素引起
C.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D.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丧失
10.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水。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源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抗虫基因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同步训练B组         
11.某个富营养化的淡水湖中有大量的蓝绿藻,使得这个湖泊不再适合为人们所利用。下列各种措施中,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的是(C)
A. 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如河鲈、狗鱼)
B. 大量引入吃鱼的浮游动物
C. 完全除去吃鱼的浮游动物
D. 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平衡中生物链知识的应用,如何抓住食物链的变化而引起新的生态平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具体分析:要使藻类在短时间内减少,则湖中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以藻类为食的植食性动物。A和B两者只会使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减少,不利于藻类的减少。C项完全除去吃鱼的浮游动物,有利于以藻类为食物的鱼大量生存,这样在短时间内藻类会明显减少。D项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的确有利于以藻类为食的鱼数量的增加,但在淡水湖这个微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的数量毕竟有限,因此这样做难以在短时间内使藻类减少。
12.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了“用甘蔗浆、麦秆、芦苇浆做原料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的研究课题,终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请回答问题:
(1)普通地膜会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从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来看,这应属于人为因素的作用。
(2)专家们研制出的“共混膜”可以被微生物吃掉,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充当的成分是分解者。
(3)“共混膜”最终将从生态系统中消失,避免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普通地膜使用过多最终成为祸害是指残留的地膜数量过多,超过了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
课件7张PPT。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分组实验:制作生态球
同步训练A组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作了以下4个密闭的玻璃瓶,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下列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的是(B)
2.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各种小生态瓶。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A)
A. 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
B. 生态瓶中生物数量的多少
C. 生态瓶中有机物的积累速度
D. 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3.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状态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良好,后来仅仅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它原来是放在(B)
A. 恒温培养箱里  B. 窗台上
C. 药品橱柜  D. 冰箱冷藏室里
4.制作生态球时凡士林的作用是(C)
A. 充当分解者
B. 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C. 生态球的密封材料
D. 可以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5.在欧美流行一种生态球,其中有绿藻、2~3条小鱼、泥沙等,在这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小鱼长时间存活必须要提供(C)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太阳能  D. 足够的有机物
6.如图是一个封闭的金鱼缸。这是一个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第6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太阳。
(2)在这段时间内,各种生物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4)泥沙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动物和植物的尸体,为植物的生活提供营养。
同步训练B组
(第7题)
7.如图是一种水晶样的小球,该水晶球密封,内装有水、两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有一些水藻,妙在小鱼和水藻都是活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
A. 该生态球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必须有段时间放在阳光下
B. 水藻是生产者,小鱼是消费者,且生态球内也必有分解者
C. 此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能持久维持生态平衡,说明其中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小鱼,其中箭头可表示能量从水藻流向小鱼
→小鱼,其中箭头可表示能量从水藻流向小鱼
【解析】 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如果把这个生态球放在黑暗中,里面的生物不能存活。没有阳光,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氧气,小鱼就会死亡,所以A的说法是正确的。B.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此生态球中,水藻是生产者,小鱼是消费者,且生态球中也必有分解者,所以B的说法是正确的。C.能量不可循环流动,这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不能够持久维持生态平衡,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D.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捕食者组成,是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相邻生物之间存在真实的捕食关系。该生态球中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其中箭头可表示能量从水藻流向小鱼,故正确。
8.某科学探究小组做了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pH=7)、一定量的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第8题)
(1)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小鱼(或鱼)。
(2)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3)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__A__(填字母)。
(4)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A和B(填字母)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5)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小鱼、螺蛳、小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pH过低等) 。
【解析】 (1)鱼类是脊椎动物;(2)植物是生产者;(3)二氧化碳会使水呈酸性,消耗二氧化碳会使水最接近中性;(4)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选择;(5)消费者过多,导致氧气的量不足。
课件5张PPT。分组实验:制作生态球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同步训练A组
1.关于“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 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 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观察酵母种群时,记录酵母菌数目多少和密度大小可记为(A)
A.“+”的数量 B.“-”的数量
C.“×”的数量 D.“÷”的数量
3.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然后再从试管中用滴管吸取酵母培养液,在清水中央滴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并用牙签将它们调匀,最后在上面盖一块盖玻片,制成装片。
(第4题)
4.如图是小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酵母菌的形态,要将图甲转换到图乙,下列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C)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装片
②→②→③→④  ③→③→②→⑤
④→④→③→② ⑤→⑤→①→②
5.某同学用一容器培养某种酵母菌,每隔4小时统计容器中酵母菌的个体数如下表:
小时
0
4
8
12
16
20
数量/个
10
65
356
585
656
670
(1)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无性生殖中的出芽生殖方式。
(2)在4~8小时,酵母菌的数量增长最快,是由于这段时间营养充足、种内斗争不激烈的缘故。
(3)容器内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可能是(C)
实验中发现,酵母菌在容器里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空间和营养有限,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要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增长,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增大生存空间,及时补充食物和氧气等。
同步训练B组          
6.将10毫升酵母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毫米3)
pH
1
1210
4.8
2
820
5.4
3
1210
3.7
4
1000
5.0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是2、4、1、3。
(2)由于酵母菌的作用,使其周围呈__酸__(填“酸”“碱”或“中”)性环境。
(3)对酵母菌而言,10毫升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
(4)若第五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毫米3,则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
【解析】 (1)取样先后可通过观察表中数量和pH得到。(2)因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及代谢产生的有机酸积累使其酸性增强。(3)注意毫升和毫米3之间的单位换算。(4)因空间和资源原因,不可能无限增多。
7.某细菌种群随时间的延续营养物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它们能够利用原来菌种产生的有害代谢废物。下列图像中能反映上述细菌种群发展趋势的是(注:M代表细菌种群的数量)(B)
【解析】 食物缺乏后,细菌数量将会减少,但食物再次丰富后,数量又会迅速增加。
8.酵母菌中含有一种能将面粉中的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酶,某中学科技活动小组就温度和食盐对这种酶的催化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先配制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按一定比例配成的酵母菌和面粉的悬浊液),分成15等份,并将它们分成A、B、C三组(每组5份),A组各份中分别加入10毫升的蒸馏水,B组各份中分别加入10毫升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C组各份中分别加入10毫升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然后每组按图甲所示装配好5个同样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在5种不同温度的恒温箱内30分钟;用直尺分别测量试管内液面下降的高度,由此换算出气体的体积(厘米3)。实验结果如下表:
(第8题)
组别
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
25℃/厘米3
35℃/厘米3
45℃/厘米3
55℃/厘米3
65℃/厘米3
A
0
3.6
14.7
50.4
7.6
2.3
B
10
3.3
14.1
50.0
7.5
2.2
C
20
3.3
12.7
42.0
6.9
1.8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在测量产气量时,应都冷却至常温后再测定
B.该实验结果能支持“随温度的增高,食盐对酶的催化效率的抑制程度更强”的假说
C.选择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的培养液的目的是有利于增加结论的科学性
D.此实验还能说明酵母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对温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解析】 温度变化时,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为了避免温度的影响,应将各次实验都冷却至常温再比较。在45℃之前,随温度升高,产气量增大,表明酶催化效率增强,而45℃以后产气量减少,表明酶催化效率下降。
9.在“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某同学在实验前一周每天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方法培养酵母菌,按时间先后分为A1~A7七支试管。用显微镜分别观察,结果见下表。(“+”越多表示酵母个体数目越多、密度越大)
1天(A1)
2天(A2)
3天(A3)
4天(A4)
5天(A5)
6天(A6)
7天(A7)
估算数目


+++
++++
++++
++++
++++
(1)描述酵母个体数量和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前3天个体数量和密度快速增加,后4天停止增长。
(2)酵母个体数量和密度以这样规律随时间变化的可能原因:生存空间有限(或食物缺乏)(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 据表可知,前3天酵母个体数量和密度随时间快速增加;后4天则停止增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生存空间有限,食物缺乏等都有可能。
课件5张PPT。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