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 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 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08:3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内外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
一、基础积累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备。晓雾将( ),猿鸟乱鸣;夕日欲( ),沉鳞 (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 )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消散
坠落
争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古今异义
(1) 夕日欲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坠落
消沉,萎靡
(2) 晓雾将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消散
休息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 )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7@ )4.文言词汇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美/而两狼并驱如故 B.四俱备/学而习之
C.夕欲颓/吾三省吾身 D.康乐以来/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D
[解析] A.的/取消句子独立性;B.季/按时;C.太阳/每天;D.从。
二、理解鉴赏
(一)填空题
1.用原文回答: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起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风物的愉悦的审美感受。而“_________________”则把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现无遗。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
2.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3.描写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二)简答题
1.基础问答
(1) 本文第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 本文的议论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教材母题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所写景物特征: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2)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山东德州中考] 中考真题
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三)选择题
( @2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D.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
D
[解析] 没有表达“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一、基础积累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无( )为乐者,( )(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 ),(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无竹柏?(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想要
考虑,想到
一起
于是


共同,
一起
好像
交错
纵横
大概是
地方
只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幽美,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一词多义
(1)
夕日颓( )
解衣睡( )
将要
想要
(2)
未复有能其奇者( )
步于中庭( )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共同,一起


(3)
张怀民( )
飞来山上千塔( )
(4)
庭下如积水明( )
谷传响( )


寻找
长度单位
形容水的澄澈
空荡荡的
3.古今异义
(1)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只不过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 如吾两人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助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名词,耳朵
4.词类活用
相与于中庭 ( )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5.文言词汇选择题
( @38@ )(1) 下面各句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欣然行 起:起床 B.念无与为者 乐:快乐
C.庭下如积水明 空:空白 D.水中藻、荇横 交:交错
C
[解析] 形容水的澄澈。
( @40@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户/元方门不顾 B.解衣睡/夕日
C.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肃拜蒙母 D.念无为乐者/未复有能其奇者
C
[解析] A.照进/走入;B.想要/将要;C.于是;D.一起/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二、理解鉴赏
(一)填空题
1.作者至承天寺邀请张怀民前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张怀民和作者有同样的愁思,大概也是由“___________”引起的吧。可见二人境遇相同,心意亦有相通之处,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用原文句子填空)
念无与为乐者
月色入户
2.原本打算就此入睡的作者因“___________”而欣然出行,因“_______________”而寻张怀民,因“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无尽的遐想。(用原文句子填空)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3.本文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人、情、景合一的意境。先写因“___________”勾起作者夜游的兴致,再以写实笔法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澄澈的月光,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世人汲汲于名利而无人赏月的惋惜。(用原文填空)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简答题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贬谪悲凉;②人生感慨;③赏月喜悦;④漫步悠闲。
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高阶思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寓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三)选择题
( @56@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B.作者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虚实相生,一正一侧。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B
[解析] “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有误。
( @58@ )2.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的文体是书信,这时的书信,不仅是一种应用文体,且已发展为书信体散文。
B.《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之美,《记承天寺夜游》结尾“闲人”二字表达作者的闲情雅致,两篇文章都表现出不想为官的思想。
C.《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文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答谢中书书》感慨开端,然后具体描绘景物,最后赞美和感慨收束;《记承天寺夜游》则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D.在行文风格上,《答谢中书书》有骈文的特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琢,散句为主,节奏舒缓,读来有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B
[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根据作者写作时的境遇,可以看出“闲”指的是悠闲,这里蕴含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被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此文没有表现出不想为官的思想。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书上元夜游
[宋]苏 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 @60@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老书生数人来/及鲁肃寻阳 B.予欣然之/择其善者而
C.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欣起行 D.更远去/解衣
D
[解析] A.拜访,探望/经过;B.跟随/学习;C.然而,但是/……的样子;D.想要。
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民 夷 杂 糅 屠 沽 纷 然
[答案]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民 夷 杂 糅 /屠 沽 纷 然
3.短文中,作者借“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道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出了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
( @64@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D
[解析] D项中“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不正确,从【甲】文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文“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都是达观的。
【乙】【参考译文】己卯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时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穿过了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于此,屠户与卖酒者多得很。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然后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