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13: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案
01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把握文意。(重点)
2. 美读课文,把握景物特点,欣赏美景。
3. 赏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陶冶性情。(难点)
02
一、复习常识,导入新课: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不断融合、发展、创新。每个朝代有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秦汉之前是诗歌,以四言为主;汉代是乐府诗,汉赋;三国是五言诗;南北朝是骈文;唐诗宋词,元杂剧元曲,明清小说。
前面一课,我们读了骈文《答谢中书书》,我们提到了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双璧,同学们还记得这双璧指的是什么吗?(《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我们学了《答谢中书书》,今天我们学双璧中的另一璧《与朱元思书》。
03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同为骈文,合称双璧,请朗读《与朱元思书》,本文与《答谢中书书》,有哪些相似之处?
预设:
1. 体裁上,都是书信体。“与朱元思书”,意思是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2. 内容上,都是写山水之景。用书信的方式,与朋友分享山光水色。
3. 结构上,都是总分写法。先总写景的特点,再分写景物的特点。
(1)《答谢中书书》中开头用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括山水的特点,《与朱元思书》中哪句是对景色的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普天下独一无二的景致,是在哪里的呢?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意思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在富春江的上游,这一百多里的富春江景色,非常美丽,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作者用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
(2)作者是在哪里欣赏到这“奇山异水”的呢?(坐在船上游富春江。)
“从游飘荡,任意东西”意思是(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它随意地漂向东流向西。作者是驾着一叶小舟,任意飘荡,赏玩风景,一幅天下独绝的山水画卷慢慢地在我们面前展开。
(3)作者如何把这山水画卷铺展开来的呢?这画卷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
先画异水,再画奇山。
水里画游鱼细石,显出江水的清澈;水里也可画船,画人,作者乘船游玩;画江水奔流。
山里画高山,绿树,泉水,石头,鸟,蝉,猿等。
直接描写景的,可在画中表现出,有两句是没办法在画中体现的,是哪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 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有静化心灵的作用,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生发了这种感慨,用人对山水的反映来衬托山水的奇异,反衬景色怡人。
(4)人的感慨无法在画中体现,按文章的脉络来上,作者抒发理性思考后,文章该戛然而止了。如《答谢中书书》,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之后就结束了文章。而本文在抒发感想后,还写了两句,有什么作用?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横斜的树枝在上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预设:
(1)一会儿幽暗沉寂,一会儿活跃明亮,这光影变幻,也算是富春江的奇景之一。
(2)作者在感慨之后,又回到美景的欣赏,一如既往地沉醉在美好多变的自然景色中,这样结尾有种余音绕梁的张力。
(3)呼应前文,前面写到“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两岸长着茂密的树,才会横斜的枝条挡住太阳。另外,“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应该是在船上抬头看到的景,这与前文写“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相呼应,文章所写景是流动的时看到的,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
小结:
本文作者吴均在富春江上行船旅行,两岸景色十分优美,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就写信给朋友,分享这次旅行美景,由于信的大部分内容在写景,而且写得鲜明生动,惟妙惟肖,于是把这写景部分独立出来,成了一篇写景散文,于是成了写景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结构非常清晰明了,开篇交待行船出游富春江,总写景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分别异水、奇山方面来写景,先水后山,符合坐船游玩的习惯。
4.文体上,都是骈文。文章中大多是四字句或六字句,句式整齐。
骈文的特点主要有句式两两相对 ;每句字数以四字和六字为主;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注重藻饰和用典。
对照这些特点,同学们读《与朱元思书》,本文不同于一般骈文的地方在哪儿?
(1)文中四字句和六字句中,有四字句与五字句交替使用的句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避免骈文刻板单一。文章开
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长句交待地点,使文章具有散文特点。句子字数的变化,使文章语言活泼有变化。
(2)文章前半部分没有对偶句,后半部分有工整的对偶,这样骈散结合,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音韵美。
(3)本文只有一处用到典故“鸢飞戾天”,没有堆砌典故,也没有生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文章语言生动,自然流畅。
齐读感受。
04
三、美读课文,欣赏美景
富春江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有人让它入画,被称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取材于富春江,这画是一幅纯水墨山水长卷;有人把它写入诗里,纪晓岚写《富春山水(一)》“两岸蒙蒙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吴均把它写成文,赞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 吴均笔下的山水到底有多美,有多奇妙?
(1)水有多惊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意思是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从水色、水深、水清的角度来写水。缥碧色,色调接近水、海的颜色,柔和、清脆和滑爽,给人非常柔美宁静的感觉。水深千丈,依然能看到底,可见水清。进一步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水的清澈,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的细小石子都清晰可见,这都 是难得一见的景致,令人赞叹。
接着笔峰一转,写水流湍急时的情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思是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像奔腾的骏马。
写水速,水势,水流的速度比射出去的箭还快,浪花的形态,水奔流的气势犹如万马奔腾。当平静的水面呈现另一番情景时,汹涌、奔腾、迅急、激荡,
犹如万箭齐发,铁骑突围。富春江也有这样的急流险滩,这两个比喻句把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描摹出来。
富春江的水是变化多姿的,它有柔和明净的优美,也有湍急奔涌的壮美,有柔有刚,时静时动,对照鲜明,变化有致,让我们看到了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
我们应该怎么读,读出水的千姿百态?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静态的水读得轻、慢,语势从容,动态的水读得重、快,语势急促,从语音上表现水的变化。
同学们读,女生读静态水的描写,男生读动态水的描写。
(2)山有多奇特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意思是夹着江水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着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这山的奇都体现在哪里?
这里先写山上的树,两岸的奇山有非凡的山势,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寒树”中“寒”用得很惊奇,用人的感觉来写树,既写出树的浓密,遮天蔽日,树叶绿得发暗,使人生出寒意。也表现山的高,高处不胜寒,所以见到的树乃是寒树。
挺秀奇崛的山,在作者的眼里,是有生命力的。“竞上”“争高”,表现出群山互相在争着,比着谁更高,更远,在你争我赶的竞争中,形成诸山峰千姿百态形态不一,生动活泼的峰峦群体。
怎么样读出吴均笔下富春江山的特色?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前两句写静态的山和树,请缓和轻,后面四句把山写动了,语速略快,语调略高,“竞”和“争”读重音,以传达出山的活力,生命力。
高峻肃穆的山为什么在作者笔下会争会动呢?
作者坐在船上,舟行江中,两岸青山相送,远近正侧,山看起来变化多端,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因此,这连绵的群山,在吴均的感受中,并非静态肃穆的,而是活跃有生机的。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力,把群山想象成相互竞争、生动活泼的,突出山的高和奇,山的千姿百态。
奇山异水,不仅给游玩者以视觉盛宴,同时,也带给游者听觉上的刺激与享受。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意思是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如果说前面几句写山势之异,争先恐后,你追我赶,那么这几句写山异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山里声音的声,清泉,好鸟,知了,猿猴,如同交响乐中的各种乐器,音调各异,却如同天籁。泠泠作响的水声,嘤嘤成韵的鸟鸣声,千转不穷的蝉叫,百转无绝的猿啼,似是嘈杂喧闹,却能交织成一曲美妙绝伦的大自然交响乐,和谐悦耳。这些声音既反衬山间的静寂,又让人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令人心旷神怡。
声音虽是无形的,作者把“泠泠”“嘤嘤”之声,转化为“泉水激石”“好鸟相鸣”的画面,做到有声有色,至于蝉鸣和猿啼,人们在书中或生活中常会看到,呈现在这里,也能给人一种穿透力,亲切感。
怎么读出声音的美妙?读得宛转,转快,亲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山势挺拔,山音美妙,富春山会让游客静心,流连忘返,游山玩水之时,奋斗之心会偃旗息鼓,追名逐利之志会改弦更辙。这也是山的奇异之处,山意之奇。
如何读出这种沉醉的情感?“望峰”和“窥谷”要重读和延长,用舒缓语气语速读,读出陶醉之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行船于江上,光线忽明忽暗,原来是树林茂密,枝叶婆娑,树叶茂盛处,遮挡住太阳,就幽暗;枝叶稀疏处,阳光透过树枝洒下来,就明亮,光线明灭有变,也是山的奇处之处,山光之奇。
怎样读出光影的变化?前两句读得缓、轻,读出惊叹;后两句读得快、响,读出轻松欢快,前后读上的变化,表现它们光的变化。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的生花妙笔,天下无双,他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富春江山水的美好。就如人评价《与朱元思书》一样“清丽新巧,是骈文中的佳作”。
05
四、赏读课文,体悟情感。
富春江固然是美的,要写出它的美来,必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感受美的心境。景和情是一对孪生姐妹,景中有情,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读到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1)读到作者开阔的胸襟,舒展的情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意思是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这两句交待的是出游的天气,天朗气清,天是蓝天白云,山是绵延无垠,向上看,蓝天越来越高,越来越淡;向远看,群山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在天之涯山之尽头,天与山融为一体,一种颜色,天山相接,大气包举,极目远眺,天地广阔,不正是作者开阔心境,舒展情怀的体现吗?把这感觉读出来,读得轻快些。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读到作者自由、惬意放松的心情。
在一个天高云淡,游目骋怀的旅游季节,作者驾一叶小舟,在富春江上徜徉,随意飘荡,无问东西,无拘无束,他只陶醉在江上美景中。作者那纵情游赏、无牵无挂的轻松和怡然自得,通过“从”“凭”传达出来。读出这种自由自在。读时声音略延长。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读到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陶醉,流连忘返。
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让人留恋。无论是奋发向上的人,还是练达老到之人,来到富春江,看到高山深谷,都会变得平静,无欲无求,愿意待在这里,这富春江山水得多有魅力啊,令人陶醉其中,不愿返回啊。
(4) 读到作者鄙弃功名,厌恶官场的高雅志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在游山玩水时,被美景陶醉情不自禁的一种感慨,也是他内心情感的一种抒怀。在包举万物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那样的渺小,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名和利,都不值一提。这表现作者对功名利 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恶。
吴均并非消极,天生不求上进,他此时的心境跟他的经历有关。吴均,南朝时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家贫,好学有才俊,一生仕途不如意,因私写史书《齐春秋》,触犯梁武帝,书被焚,官被罢,官场不得意,未免心灰意冷,再加上当时佛道思想流行,于是有了归隐山水之情,对大自然热衷。
当然这里并非吴均的消极处世,不求上进。他本想兼济天下,求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独善其身,在山水之间求得心灵的安慰,到大自然中寻求真善美的世界。他要达到超尘脱俗,宠辱偕忘的精神境界。
(5)读到作者欢快、自在的内心情绪。“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作者听到清越的泉水声,美妙的鸟鸣声,不正是作者内心欢快情绪的流露吗?
小结:陈平原曾评价《与朱元思书》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作者对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景色特征性的概括。这里的山水奇异超俗,饱含着由衷地赞赏之情。那负势竞上的寒树,那争高直指的山峰,难道不是作者追求自由的个性,勇往直前的气势?与禽鸟共舞,与山水同乐,沉浸在奇山异水中,什么世间俗务,什么功名利 ,刹那间便会伴着美的体验灰飞烟灭。
每一种景都注入作者的情,富春江景致美则美哉,但也因作者对山水的钟爱,作者笔下的富春江景色才会如此的迷人。
06
五、通读文章,总结收获
通读全文,总结一下《与朱元思书》之所以会成为山水散文的代表原因?
吴均这篇《与朱元思书》,不仅其所写之景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精神上的启示。关于写景:角度多变,手法丰富,从多个角度来刻画景物,使得景物立体感强,从空间位置的不同,形态动静的不同,听觉声音的不同,视觉色彩的不同来写观察景物的特征,使得笔下山水显得物态纷纭。动态的水,作者还写了它静态的美,静态的山,作者写它的负势之上。作者写景也是清新自然,不着痕迹,作者随兴而游,写景也是随兴而发,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源自天然,水到渠成。如文章结尾,就是这种随性的体现。
关于情感:文章在写景,但处处在抒情,既有整体的情感追求,希望超脱世俗,归依真诚,又有具体场景的描绘,以承担自己的情绪和心理负担,减轻压力,调整心态,如果知音者能得到共鸣,那这思想价值远超于文字本身。
通读全文,好的文章不厌百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