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背影》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10: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
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使(chā) 踌躇 赋闲(fù) B. 奔 丧(sàng) 交卸 狼 藉(jí)
C. 琐 屑(xiè) 典质 举著 D. 拭干(shì) 蹒跚 颓唐(tuí)
2.选词填空(  )
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_____;颇踌躇了一会。
A. 牢靠 B. 妥帖 C. 可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暑假妈妈带小明去三峡观光,在浩如烟海、空气清新的大自然里,小明度过了愉快的一周。
B. 这一幕让李老师触目伤怀,令她想起了已经去世多年的奶奶。
C. 小丽的同桌是一个十分热心的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小丽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D. 敌人正处心积虑地想分化我们,我们千万别中计。
4.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 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到:“感谢您的厚爱。”
C. 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 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
5.下列句子划线部分表达得体的一项( )
A. “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 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你想干什么?”——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 “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 “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6.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背影》命题,别开生面,含蓄隽永。父亲的“背影”是孩子经常看到的,而文中的背影却是在特定环境下,并且给儿子留下深刻印象的“背影”。
B. 《背影》歌颂父爱,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他是散文家,诗人、学者。
C.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因此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语言朴素平实,“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四次,其中第二次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儿子望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描写得最详细,是文章表达的重点。
D. 《背影》一文以“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父亲给买橘子的情景,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文中父亲执意要为“我”买橘子的原因是因为怕“我”路上口渴。
7.搜索网络信息,补全人物资料卡。
朱自清(1898-1948),字________,江苏扬州人,________、诗人、学者。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________》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________》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23年,朱自清来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的前身)任教,其间,以温州山水为题写出《温州的踪迹》,其中描写仙岩梅雨潭的《________》,成为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七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他的散文《________》。
8.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狼藉 赋闲 颓唐 琐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1) 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2) 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订做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①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第二次流泪,是
(4) 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9 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5) 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______________ 。
10.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背影》一文后,老师决定在班里开展“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行动回报父母”,请你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与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意,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就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文章围绕母亲注视背影,依次写了哪些事件?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请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母亲的情感
这个周末 ① ②
③ 母亲趴在弟弟家窗口望着“我”离开的背影 爱意深沉
去年秋天 ④ ⑤
(2) 按照要求品析句子。
①“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一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结尾段中的“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3)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词语和拼读字音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放在试卷的开始,属于语文基础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注意韵母和声母的正确结合,标调标在正确位置。
【解答】
A项应为:差事(chāi)。故A不正确。
B项应为:奔丧(sāng)。故B不正确。
C项应为:举箸。故C不正确。
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通读句子,查看供选词语。
【解答】
“牢靠”是指稳妥可靠;“妥帖”是恰当,十分合适的意思;“可靠”是值得信赖的意思。此处语境是表现父亲担心茶房送我不合适,“妥帖”最为恰当。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极为丰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故选A。
4.【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此题作答,可对每句细读,理解句意,然后找关键词语体会其是否得体。
【解答】
A“心领”用于自己的推辞。
B表达得体。
C用词不当,可将“斗胆赐教”改为“不吝赐教”
D“绵薄之力”用于自己,是谦辞。
故选B。
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说话是否得体,要看所说的话是否符合场合、对象、身份等,还要注意敬词、谦辞的使用是否恰当,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感彩。
【解答】
A中的垂询是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询问。所以用于自己向别人询问不合适;B中的划线句子说话语气太生硬,不够客气;C中的划线句不符合人物身份,过于小市民化。故选D。
6.【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故选D。
7.【答案】佩弦 散文家 背影 欧游杂记 绿 春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第一本散文集是《背景》,后又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朱自清以温州山水为题写了《温州的踪迹》,其中描写仙岩梅雨潭的《绿》成为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七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他的一篇散文是《春》。
故答案为 :佩弦、散文家、背影、欧游杂记、绿、春。
8.【答案】不限词语的顺序,可适当补充。答案不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词语写语段的能力。解答时先了解词语的意思和所适用的语言环境,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话,注意语句通顺合理即可。
9.【答案】【小题1】
言之成理即可(例: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小题2】
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庭生活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小题3】
意对即可。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答理解、感激、同情、忧虑、忏悔均可。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是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小题4】
不设统一答案。3分。
【小题5】
不设统一答案。
2分,例:一阵清风,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滴。
【解析】(1)两种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儿子的衣着和父亲的衣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反映家庭生活艰难、渗淡,而“我”带的是父亲给我的“皮大衣”,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父亲为“我”做昂贵的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3)此处“背影”是本篇课文最感人之处,可填:感动之泪。可填:理解之泪。
(4)赞成任何一方均可,但必须结合课文父亲的形象来谈,有理有据。

(5)“……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这句话以“为父亲滴一滴泪”为内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父亲的爱。只要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进行句子仿写了。
10.【答案】(1)示例:同学们,吟诵冰心的《纸船》,我们为一颗眷恋母亲的心感动,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我们为真挚深沉的父爱感动,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抒发内心真情,感念父母之恩。(能围绕活动主题谈目的、要求等均可酌情给分。)
(2)示例:背影体现的是伟大的父爱,以及子女对爱的感悟。体现的是人性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男儿流泪,不是极度的悲伤就是内心深处极度的感动!由此更能体现父亲为子女付出的多,更体现了父爱之伟大。(观点明确,且能围绕体会“父爱”的伟大,言之成理即可。)
(3)示例: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理由:能减轻父母的一些负担,让父母少一份操心;②记住父母的生日,给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理由:能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孝心,让父母多一份舒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要围绕主题活动,运用得体的语言,营造会场气氛,调动听者情绪为目的,使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答题格式一般为:称谓+开展活动的原因、目的或意义+导入语。示例:同学们,吟诵冰心的《纸船》,我们为一颗眷恋母亲的心感动,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我们为真挚深沉的父爱感动,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抒发内心真情,感念父母之恩。(能围绕活动主题谈目的、要求等均可酌情给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活动主题,再联系实际生活,结合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这里观点明确,且能围绕体会“父爱”的伟大,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背影体现的是伟大的父爱,以及子女对爱的感悟。体现的是人性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男儿流泪,不是极度的悲伤就是内心深处极度的感动!由此更能体现父亲为子女付出的多,更体现了父爱之伟大。
(3)本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提建议时,要注意活动的主题、建议的对象,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示例: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理由:能减轻父母的一些负担,让父母少一份操心;②记住父母的生日,给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理由:能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孝心,让父母多一份舒心。
11.【答案】【小题1】①母亲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 ②留恋与不舍 ③那年夏天 ④母亲在病房长廊的窗前望着“我”的背影并嘱咐“我”打伞 ⑤关爱与担忧
【小题2】
①“才”字表明母亲一直在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删去,则不能起到“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
②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爱护,表明她对“我”被雨淋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我”的心疼。
【小题3】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默默注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腻深沉而感动的心情。
【解析】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在读懂文本内容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作答即可。第三段写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母亲的情感留恋与不舍;第六段,写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母亲的情感爱意深沉;第十二段,写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母亲的情感关爱与担忧。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①解答时讲明“才”的表达效果,进行删与不删的比较即可。“才”说明母亲目送我离去的时间很长,这样能真切地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出母爱即可。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要结合我两次流泪的语境,答出“我”对母亲的两种情感,并分别进行简单地分析。结合语境来看,这两次流泪的原因相同,都是为知晓母亲对自己的不舍而流泪,为母亲的孤单而流泪,也为母亲对自己的理解、关爱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