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2、3 课 单元解读第1课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
所谓“争鸣”:争论和辩难。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请结合历史必修一、二的内容谈谈这个时期社会大变革体现在那些方面?时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③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④文化:学术下移
私学的兴起,打破官府垄断,文化教育下移,“士”阶层崛起,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些社会急剧变化在当时的学者看来…… 诸侯混战,社会处于急剧变革当中,社会就像染上重病,不同的学派根据自己的判断与理解,把脉社会,开出药方。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二、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儒家 :墨家:法家: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韩非子 商鞅 李斯
墨子 社会就像染上重病各学派又是怎样把脉社会,开出药方的?三、百家争鸣之学派一 道家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社会状况:君主扰民
哲学思想 ② “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开的药方是 ① “无为而治”;
看图说话请你给下面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2. 庄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1、孔子的思想 社会情况: ①民风不仁、国君暴政。
②礼崩乐坏、进退失矩。
因此他提出了“仁”
因此他提出了“礼” 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百家争鸣之学派二 儒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主要贡献: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②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 孟 子、荀子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1)孟子的思想思想主张:“亚圣” ① “仁义”和“王道”并用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2) 荀子的思想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孔子和早期儒学“仁”,爱人“仁政”“仁义”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王道”礼法并用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其他①创立儒家学派
②首创私人讲学 继承发展儒家思想,使其更能适合社会需要,成为蔚然大宗。 没落奴隶主 新兴地主 早期儒学的主要特征:
① 儒学的根本是“仁”的思想;
② 民本思想
③ 重视道德和教化
④ 在政治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C墨 子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请思考: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三、百家争鸣之学派三 墨家墨家号脉,认为是国君好战奢侈无才的病因。(2)主张:(1)代表人物:墨翟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墨家三、百家争鸣之学派四 法家法家也是号脉,就一个字“战”。给的方子是一剂西医猛药: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其他思想:变法革新,专政集权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答:①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 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怎样的政治观点?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继承老子的学说,世界万物是相对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以法治国,专制集权
变法革新百家争鸣的有怎样的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
(1) 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