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3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必修3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6 09:2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必修3人类社会思想文化
和科技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奥运开幕式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北师大必修三国学热主要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侯外庐主编刘泽华主编 杨伯峻译注 老子,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号“老聃”。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孔子曾屈尊问礼,著有《道德经》一书。1、道家与老子百科名片一、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老子的思想学说①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唯心)道可道,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百科名片 孔子(BC551—BC479)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一生坎坷,其生“不知其父”,其“少也贱”,壮年为鲁司寇而被黜,周游列国曾畏于匡,厄于宋,绝粮于陈蔡,被隐者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硁硁(keng)鄙人”,惶惶如“丧家之犬” 。
孔子一生未能飞黄腾达,但是他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伟大人格却得到广泛的认同。
诚然,孔子是人,但他好学敏求、不耻下
问,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教导学生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他所创立的儒学包含着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孔子真正伟大之处。一、先秦诸子百家思想2、儒家与孔孟荀孔子的思想主张① “仁” (核心)② 为政以德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礼④伦理观:性相近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苛政猛于虎也”(民本思想)(1)政治主张(2)文化上整理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3)教育思想孔子讲学连一连教育精神诲人不倦战国儒学的发展: ① “仁政”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思想战国中期邹国人,
名轲,尊称“亚圣”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③ 人性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朱元璋读《孟子》,一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 荀子的思想 (1)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2)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①“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
③朴素的唯物思想
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战国儒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庄子的思想学说哲学思想相对主义顺其自然、安于现状处世态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墨家与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一、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墨翟(代表平民利益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结合,以法治国(法治观)变法革新(改革观)(战国末期韩国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守株待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中央集权(集权观)一、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性恶论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治国思想?为什么?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法家——
道家——“德治”“法治”“无为而治”【练一练】(2013·浙江温州二模·1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
【答案】C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解析】A强调道德感化的是儒家思想;B注重以法规制度从严处理是法家思想;C项主张顺其自然,宽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正确答案为A【答案】 A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政客?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隐士、隐士 ?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A 概念呈现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儒、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二、百家争鸣1、含义3、背景:2、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儒墨道法“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战国七雄春秋五霸3、百家争鸣的背景⑴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⑵经济: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
⑷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百家争鸣1、含义3、背景:2、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儒墨道法4、影响:A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C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实质)D、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诸子百家在现代中国] 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 朝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正统地位儒学的发展过程 董仲舒,河北广川人,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儒学代表,大学问家,生活在汉文帝、景帝、汉武帝的时代,上承孔子,下启朱熹。三次应对,得到汉武帝赏识。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创立新儒学体系。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三、董仲舒的新儒学1、新儒学的来源【“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家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儒、道、法、阴阳五行家思想三、董仲舒的新儒学2、新儒学的内容A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B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C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政治统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思想为政治服务1、新儒学的来源儒、道、法、阴阳五行家思想《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三、董仲舒的新儒学1、新儒学的来源2、新儒学的内容4、新儒学的特点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①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带有神学倾向3、新儒学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吾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汉宣帝儒、道、法、阴阳五行家思想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关于“独尊儒术”四、“罢黜百家”的背景: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汉武帝时,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统治者力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无为而治”不符合时代需要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形成。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焚书坑儒”“独尊儒术”2、实质: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四、“罢黜百家”的影响①封建正统、文化主流②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③禁锢思想。(消极影响)“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D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D不同时代人们心中的孔子:
丧家犬(孔子自嘲)——
圣人(封建帝王)——
中国式的耶稣(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
妖人(洪秀全)——
变法先驱(康有为)——
民族罪人(陈独秀等)——
阶级敌人(四人帮)——
精神导师(西方启蒙思想家)——
乐天派(于丹)——传统文化的代表者
由此你得出哪些认识?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以柔克刚小国寡民“道”是本源儒家思想产生到发展的过程: 春秋兴起——战国成大宗——秦遭打击——汉初复苏——汉武帝成正统——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宋明理学,程朱阳明——明后李贽,离经叛道——明清交接,批判继承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子故居他是唯一有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
[法]伏尔泰 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日本]井上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夏封建社会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他是唯一有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
[法]伏尔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