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七第3课人类文明的引擎(教案+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七第3课人类文明的引擎(教案+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6 10:55:17

文档简介

【考纲考点】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联系必修二专题五《“蒸汽”的力量》,整体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
时间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
国家
英国
成果
棉纺织业
动力
内燃机
交通运输
蒸汽机车、汽船
结果
生产方式
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
结合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恩格斯说:“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创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
材料二:“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⑵意义:① 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力”。
②推动工厂的建立,人类跨入“蒸汽时代”。
③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富尔顿制成汽船;1814年(英)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④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蒸汽机的出现和传动结构的改进,使生产部门对车床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激增,手工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需要。
A、1794年(英)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带有移动刀架和导轨系统的车床。
B、19世纪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
【过渡】第一次工业革命突出的是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科学,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对人类文明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联系必修二专题五《走向整体的世界》,整体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
时间
19C下半叶—20C初
国家
德国、美国
成果
能源
电、石油
交通运输
飞机、汽车
石油化工
内燃机的应用(汽油、柴油)
电信
有线电报机、电话、无线电
【合作探究】
探究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比较,归纳各自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技术来源
实践经验
自然科学研究
人员素质
大多是工匠
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
范围
英国
许多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核心
蒸汽机
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
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影响
蒸汽时代
电力时代
探究二:两次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 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40年增至3000万吨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运输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融进文明了。……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材料三 “1830—1848年英国的新兴城市,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穿行于乌烟瘴气之中,连外国游客都为此感到担忧” 。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资料四:庞大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转,这位工人弯着腰,以固定的方式用扳手拧紧螺母。他实际上变成了一个零件,失去了自己的思维。虽然创造的财富增加了,工人们却失去了手工业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由。
资料五:大多数人认为,蒸汽等科学技术的新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恩格斯也说:“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创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但是,也有人对上述观点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蒸汽机发明后带来的工业高速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后果。
1.积极:
经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政治: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社会生活:城市兴起,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消极:带来殖民侵略、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人际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
【巩固练习】
1.“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蒸汽机解决
了工业发展中的 ( A )
A.动力问题 B.资金问题
C.市场问题 D.劳动力问题
2.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
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 B )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3.推动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直接社会动力是 ( C )
A.瓦特勤奋好学且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B.早期蒸汽机存在着大量的弊端
C.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便捷高效的动力驱动机器
D.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有浓厚的兴趣
4.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
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 B )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5.2010年11月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世界石油大会暨展览会,展品内容包括一切石油、天
然气产品及海上、陆地油气工程机械设备。近代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产
生的主要发明是 ( C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内燃机 D.火车
6.(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
参考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科级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件22张PPT。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章第三节人类文明的引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1851年世博会开幕式的油画作品集中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成绩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哪些?其又是如何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与演进?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一、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复习与回顾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市场: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技术:工场手工业(理论基础:牛顿力学)
劳动力:圈地运动
二、“万能的原动机”——蒸汽时代
【主要成就】:
棉纺织:
交通运输:1807年轮船(美国,富尔顿);1814年火车机车(英国,史蒂芬孙)
新课学习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为动力机械加工和制造业:畜力、水力、风力→
万能蒸汽机→
发明和使用蒸汽机热潮,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学习思考:

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国际格局变化和科学文化事业进步……)三、“科”“技”结合的典范——电气时代
【背景】: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本: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3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
对商品的需求
4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理论基础:法拉第的电磁学)主要成就: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最主要特征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①发电机②电动机③电气产品: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④发电站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1876年美国人贝尔 -电话机
1902年马可尼-无线电通信思考: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思考: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双刃剑”
1、积极: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
丰富物质生活;
改变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方便出行,加强联系;
2、消极:
公平问题
战争问题 环境问题
高科技犯罪 其他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材料二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
  
  材料三 ?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
  (1)材料一涉及的史实称作什么?
  (2)写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把热变成机械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
  (3)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又到了何处?成为了什么人?
  (4)分析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归纳科技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使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谢谢! 在纺织工业中,工厂主……大批雇佣妇女,尤其是儿童……工厂一般是不卫生的,工厂的建筑师对于卫生 和对于美观同样是不关心的。天花板很低……窗户很小且几乎经常关闭着……拥挤在不流通的、夜间被烛烟污染的空气里,往往发生一种类似斑疹伤寒的传染性的热病……它在很短时间内就在大多数工业中心流行起来并造成许多人死亡。最后,车间和寝室的混杂,引起了到的腐败的危险发展,尤其是在童年时期,而且不行的是,一些老板和工头的不端品行助长了道德败坏,他们往往趁机去肆意满足其卑鄙的本能上的欲望。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大工厂制度建立在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之上珍妮纺纱机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水力织布机骡 机瓦特和蒸汽机 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法拉第
(1791—1867)西门子 (1816—1892)卡尔·本茨(1844—1929)卡尔·本茨和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 鲁道夫·狄塞尔(1858—1913)柴油机车不仅效率高,且只需蒸汽机车20%的燃料费,还能制造数马力至数万马力大小不同的引擎.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使用柴油机的国家日益增多,并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的地位. 《人类文明的引擎》学案
一、【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改良蒸汽机及蒸汽机出现的意义
通过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的认识,理解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革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通过对蒸汽和电的革命的的讲述,加深学生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从而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通过对蒸汽和电的革命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真理的追求精神,使学生形成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和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世界观。
“电气时代”
电力的出现及使用电力的新发明
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生活结构的变化
二、【重点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对社会发展巨大的作用。
难点: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出现
三、【教学方法】
本课涉及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在教学时应利用互联网及丰富的社会资料,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加学生对蒸汽和电的革命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蒸汽和电的革命及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了解。本节课应多采用设问解答、史料阅读思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进行讲解,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会分析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各有哪些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科技革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蒸汽和电的革命是这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大家谁能举出这两大革命至今仍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例子。(汽船、火车、电灯、汽车、飞机等等)在学生回答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述内容】
一、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
1、棉纺织机器的发明 (学生看书归纳)
2、影响 :(1)提高了生产效率。
(2)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思考: 同学们根据所学地理经济学知识, 分析工厂利用河流里的水力作为动力,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交通不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二)万能的原动机—蒸汽机的产生
1、原因
2、过程
3、意义:
1)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汽蒸
2)建立了工厂,,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
3)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4)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蒸汽轮船、蒸汽机车
(三)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汽船、蒸汽机车。
(四)机器制造业的诞生—标志近代技术体系最终确立
探究1:用煤作燃料的蒸汽机是否能完全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呢?它有没有哪些弊端?(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体积过于庞大,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二、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1、发明
2、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为何称为“电气时代”?)
(1)电力成为一种新的能源 (2)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3)电气工业迅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汽车、飞机
(三)化学工业的建立
(四)通信业的建立和发展
探究2: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先后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更加多彩。 (交通、电器、业余生活的多样化)
小结:18世纪60年代以后瓦特研制和改进成功“万能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又促进了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由于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巨变。
作业:分析归纳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