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3课 专制下的启蒙(教案+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3课 专制下的启蒙(教案+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6 11:05:29

文档简介

专题六第3课专制下的启蒙和第4课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的学案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英、法启蒙思想家的主要启蒙思想。
2.知道启蒙运动的基本含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知识梳理
考点1 启蒙运动的兴起(17世纪)
1.历史条件(背景):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政治上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无权;③思想上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启蒙运动的内涵:
(1)核心思想:反封建
(2)主要内容:提倡“理性”主义。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等级制度;实现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3)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又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4)理性概念:人的思考和判断,强调凡事依靠人的思考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的旨意或神的旨意。
考点2 启蒙运动的概况
1.起源——英国
(1)霍布斯
代表作:《利维坦》
主 张:①天赋人权;②社会契约;
作 用:对推翻君权神授理论、摧毁封建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洛克
代表作:《政府论》
主 张:①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政府;②君主立宪制下的分权学说;③主张保护私有制(国家不应干涉臣民财产)。
作用: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其他国家反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地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
2.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代表作:《哲学通信》
主 张:①主张自然权利;②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实行“开明专制”;③对人民群众抱有偏见,相信政治权利及国家领导应该由少数人即富人掌握。
(2)孟德斯鸠:资产阶级国家学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主张:①他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的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人民代表行使立法权;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行使行政权;陪审法庭行使司法权。②重视政治制度,把政体分为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暴君政体。
(3)卢梭: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
主张:①天赋人权,否定封建专制王权;②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论;③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影响:①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②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③人民主权的捍卫者。
(4)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 ——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
代表: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博马舍
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宣扬理性科学,反对迷信专制
影响:体现了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考点3 启蒙运动的影响:
1.(对欧洲)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2.(对法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对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激励了中日等国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4.启蒙运动对欧洲和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5.启蒙运动也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
考点4 康德道出启蒙的真谛:思想的自由
1.国籍:德国。
2.主张:①提出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②批判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③提出启蒙的条件是人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想的自由: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3.意义: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考点5 卢梭对“理性”的质疑
1.观点:①理性具有不可靠性;②人类天性本善,原始社会是最好的,知识进步有害于人类幸福。
2.评价:①指出了理性的局限,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的“双刃剑”道理,凸显了人的情感和个性,把人从冰冷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重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②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密切了人与自然关系。③让人对不同文明保持宽容的心态。④使个人主义膨胀,造成混乱和无序,并排斥现代科技。
考点6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人们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
2.在科学和理性旗帜下,描绘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近代社会蓝图,从而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是专制下的启蒙,人生而自由且思想自由,是对人类自身最深刻的启蒙。
4.还有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重点解析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阶段特征
代表人物
主要特点
社会根源
历史影响
萌芽时期
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芝诺等
人类精神觉醒,人文精神滥觞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以人为本,探索人生,对后世人们思想的解放产生深远影响
复兴阶段
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路德、加尔文等
挑战教皇权威
文艺复兴解放人们思想,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兴盛
树立了人的权威,摧毁了教会权威,推翻了神权对人世的统治,促进世俗国家形成,培养资本主义精神。
成熟阶段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
呼唤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资产阶级反封建王权和教会特权的斗争深入展开
描绘未来理想王国,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准备,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也产生很大影响
难点突破
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
1.相同点:
(1)从性质看:两者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2)从领导阶级看:两者都是由资产阶级倡导和发动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3)从斗争矛头看:两者都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势力(4)从作用看:两者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1)从背景上看,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天主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教会及世俗君主专制提出了批判。
(2)从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来批判维护封建统治的神学思想。启蒙运动用“理性”从制度方面进行批判,并提出了新制度基本政治的原则,为新制度的建立勾画了蓝图。 (3)从方式上看,文艺复兴的许多思想家借助宗教的外衣,重在接露、批判教会、教士;启蒙运动已经提出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揭掉神学的“外衣”。 (4)从作用和影响上看,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近代哲学的发展。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而且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并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得到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易错易混
1.不理解理性主义的内涵。
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要以人的思考和判断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需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把人的理性而不是把神的意志提高到至高的地位,那么人的自然权利也就必然排斥传统的王权、神权和特权而成为神圣的权利,人世间的事情只能用人的思维去判断是非曲直。说到底,理性主义是资产阶级要求的民主、自由、平等。
2. 认识不到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新发展。
继承: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性,歌颂人的价值与尊严及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二者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发展:启蒙运动不仅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构建“理性王国”,集中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反封建思想更系统、全面。
随堂练习
1.“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2.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3.“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5.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们思考的问题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理性王国
参考答案
1.D【解析】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为主将的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对照本题材料“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即可明确题干所说的是启蒙运动。而A、B两项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C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只有D项符合题意。
2.B【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题干中亚里士多德也是将城邦权力分为三部分,属于三权分立的形式,而孟德斯鸠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分别属于人民代表、人民选举的临时机构、司法独立,两者最为相似的。
3.A【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清楚“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的特点是“两项运动”的“共通之处”,而宗教改革显然不具有“崇尚理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法制”的特点。故排除B、C、D三项。
4.A【解析】注意关键词“一致性”,也就是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其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没有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当然就谈不上有这样的作用,故带③的选项可排除。①②④都是正确选项。
5.D【解析】18世纪的法国,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家们在猛烈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诸多设想,如伏尔泰的君主立宪思想、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等,D项符合题意。
三 专制下的启蒙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简述卢梭和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启蒙的真谛;认识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源(探求启蒙思想之源),阅读与对话(阅读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文本;与启蒙思想家对话)、领悟(领悟启蒙思想的点滴)三步的方法,初步掌握解读经典思想的一种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源、阅读与对话、感悟启蒙思想,逐步领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以求得认同。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教学难点:步领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以求得认同。
教学过程设定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预设
导入
出示《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的历史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炼两个宣言反映的时人的共同追求。
老师引导指出这种追求的思想之根扎在当时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之中——启蒙运动。
集中注意力。引入话题。
探求启蒙思想之源
通过回到历史现场,探源启蒙思想之源。

1.历史现场之一:解开枷锁
莎士比亚和马丁·路德的图片和名言。
2.历史现场之二:创造支点
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沉思图;伏尔泰的话(《世界文明史》)

3.历史现场之三:搭建舞台(经济和政治基础)
文字材料引自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以下是供参考的问题设计:
1.说说莎士比亚和马丁·路德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的内涵。莎士比亚和马丁·路德所反映的两场运动为启蒙运动的发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2.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伏尔泰所说的“永恒的定律”是什么?“小动物”是指什么?伏尔泰的话说明了欧洲当时的科学发现为启蒙运动的发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和文字材料分别说明了欧洲(主要指英、法两国)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些现象为启蒙运动的发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获取信息,提炼这些历史现场和启蒙运动产生的内在联系。
历史细节叙述
伏尔泰:“欧洲的良心”。1761年,67岁的伏尔泰为卡斯拉冤案作神圣辩护。
(具体资料见附件。)
老师声情并茂地叙述这段历史细节。
探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读到了些什么?
通过历史细节,让学生亲近历史,产生体验有助于理解历史。
过渡
老师从学生的体验中适时提炼故事的意义——用自由对抗专制;并引导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概况。
初步了解启蒙运动的概况
1.出示启蒙运动形势示意图和若干伟大思想家的图片,了解启蒙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况:时间,范围,主要代表人物。
2.出示康德对“启蒙”的定义。
1.学生通过启蒙运动示意图并结合上述故事的所感所思了解启蒙运动的基本要素:时间、范围、代表人物;反对对象和追求目标。
2.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康德的话,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定义理解“理性”的含义。
初步了解启蒙运动的概况。
过渡
运用理性去追求自由是我们与启蒙运动相遇时首先看到的面孔。
阅读和对话
1.“自由”是什么?
引入伏尔泰的话。
2.如何能“自由”?
(1)引入孟德斯鸠的话。
1.设问:伏尔泰主张哪些方面的自由?(财产自由、人身自由、思想(言论)自由、政治自由。)
2.设问:
(1)孟德斯鸠为获得“自由”设计了一个什么方案?
通过阅读文本,思考问题与启蒙运动对话,由此理解启蒙的真谛——“自由”;并认识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过渡: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中,还有这样一个人物:
1794年法国的掌权者罗伯斯庇尔在演讲中极力推崇这个人,说他是那次革命的导师;并下令将他的遗骸迁葬于先贤祠。在议会大厅里,这个人的半身像,面对着富兰克林和华盛顿。德国哲学家康德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他“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他的启发。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少年时候,颈项间悬饰一块佩有这个人肖像的纪念章。日内瓦最著名的新教育学院,冠以这个人的名字。
他是谁?他就是卢梭。启蒙运动中最富有争议的人物。
教师叙述卢梭的生平。其中对卢梭复杂、矛盾的生活和心理作必要的交待,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阅读和对话
2.如何能“自由”?
(2)引入卢梭的话。
材料1:“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材料2:“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的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的自己的自由的,所以人民就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
材料3:“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材料4:“每个人既然把自己交给了所有人,就不是交给任何一个人;而人们既然把支配自己的权力交了出来,也获得了同样的权力支配所有参加联合者,那么也就得到了与自己所失去的一切等价的东西,而又得到更强大的力量保持自我和自己的所有。
材料5:“这样他们牺牲了自然状态的无拘无束,换来的却是一切与法律相结合的真正的自由。”
材料6:卢梭认为,少数需要强迫才会跟从多数,但这强迫是强迫他们自由。多数派不是说“‘你’去做”,而是说“‘我们’愿意做,你也必须愿意”。
2.设问:
(2)
探问1:你如何理解“生而自由”、“枷锁”和“主人、奴隶”这些关键词的?
探问2:凭借你的阅历,你如何在“无处不在的枷锁”下追求或维护“自由”呢?
探问3:依据材料2,卢梭认为人民根据什么权利来重新获得自由的?
(人民主权。)
探问4:依据材料3,卢梭认为这一主权是怎样来的?
(人民订立大家共同遵守的契约。)
探问5:依据材料4,请你判断,卢梭认为“每个人”和“所有人”的自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两者是统一的。)
探问6: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卢梭在“无处不在的枷锁”中,找到了一条怎样的追求自由的道路?
(人们订立契约建国,每个人尊重人们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就能获得自由。)
探问7:自由能被强迫吗?你认同卢梭的这个观点吗?
(有潜在的多数人暴政的威胁。)
过渡
就是这样一个在《社会契约论》中精确地计算着人民有多少权利,该如何获得自由的卢梭却又具有反理性主义的气质。
阅读与对话
场景设置
出示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1)“人是机器,又是植物。”
(2)“宇宙之中只有原子、万有引力和一切物体间的相吸引和相排斥。在道德上它被称为自我批判、恨和爱!”
(3)“为了公众利益,做什么事情都是合法的,都可以做。”
2.教师朗读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的片段。
3.朗读配乐可以选择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让学生进入一个能够体验启蒙运动时期“理性”和“激情”共存碰撞的场景。
探问:音乐、朗读和文字材料等这些元素是融合还是有冲突呢?
过渡:于是,我们又遇到了和启蒙运动另一张面孔——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思潮:
了解基本要素:时间;人物;倾向和态度;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
小结:至此,我们遇到了启蒙运动的两张面孔,但启蒙运动的灵魂却只有一个。
(1)请你解释“一个灵魂”和“两张面孔”的意思。
“一个灵魂”是指追求人的自由。
“两张面孔”是指“理性”和“激情”(“浪漫”)
(2)请你联系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关知识,说说这“两张面孔”使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有了哪些发展?请用几个关键词指出。
参考关键词:追求人及人类社会的自由;理性;自由制度;尊重个性和自然;宽容精神等。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适当点拨。
2.学生反馈,师生对话。
3.提炼要点,形成认识。
学习
调查
1.历史调查:
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集“理性”和“激情”于一身的思想家,查阅法国大革命的有关历史,了解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2.生活调查:
“理性”和“激情”是生活中的两大重要元素。走访你的家长、老师、同学或其他人,调查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理性”和“激情”。
3.把调查情况加以整理和思考,写一份调查随笔或调查日记。
课堂
尾声
呼应
课首
回到课首的历史图片。
教师白描历史:
1755年,孟德斯鸠离开人世,32年后,美国《联邦宪法》诞生。
1778年,伏尔泰和卢梭相继离开人世,2年前,美国《独立宣言》颁布;11年后,法国《人权宣言》颁布;15年后,法国大革命一度血流成河。
……
100年后,中国的严复们开始阅读启蒙思想。
230年后,我们仍要回望这根人类文明征途中的标杆。
【附件】 伏尔泰故事:“欧洲的良心”
节选自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迹》2004年1月 法律出版社
现在,我们就站在了一幢古老的庄园的门前。这庄园黑色的大铁门上镶嵌着一个银盘,银盘上刻有“图尔奈伯爵”家族古老的纹章。银盘下还钉着一个小铜牌,铜牌上简简单单地写着一行字“伏尔泰(VOLTAIRE)之宅”。
  走进庄园的大门,只见一条长长的花径,一直绕到屋后翠绿的小山坡上。到处是青葱茂密的树木,粗大的常春藤爬满了古老的红砖塔楼。向东面远眺,前面是瑞士连绵无际、千峰壁立的阿尔卑斯白云。向东南方望,天气好时,可清晰地望见那座位于法意边境的、海拔4807米的“欧洲屋脊”——终年白雪皑皑的勃朗峰。湖光山色,蓝天白云,在这个童话世界般的仙境里,怪不得伏尔泰曾经说过:他晚年时,曾在此地“渡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伏尔泰出生于一个法国的贵族之家,31岁时就以文才而名满天下。他创作的戏剧经常在宫廷内的剧场上演,他出版的诗集常常被人们抢购一空。欧洲许多国王都是他的朋友,但他却从20岁起,便不停地、尖锐辛辣地批评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伟大思想。法王路易十五对他是又气又恨,但又以能与他坐在一起高谈艺术和哲学为荣。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帝王们却很少有这样的雅兴和雅量,所以,我们中国5000年来便从来只有“富豪”而从无“贵族”。但欧洲的君主和贵族们就不同了,伏尔泰一生之中,曾两次因言论获罪而被路易十五关入巴士底狱。当他几次被判决逐出巴黎城外、到处流浪时,各地的贵族城堡却都热烈地欢迎他的光临。在他64岁之时,他花重金买下了这座边境的庄园,个中原因主要是:假如再有什么风吹草动、一旦再有什么“文字狱”的话,他随时一抬腿,就可以溜入那个以“自由”而著称的国度——瑞士。
  一直到今天为止,伏尔泰都是以一个文学家、思想家而名世。而学术界也似乎没有什么人会把他看作是一个法学家。但隐居这座庄园的三年后,一宗发生在法国南部的骇人听闻的大冤案,却似一颗巨石,使伏尔泰的“快乐时光”激起了千重浪,而在此后的17年里,也使伏尔泰,从世人眼中一个优哉游哉的“自由骑士”,变成一个风尘仆仆地为法律正义而战的“大律师”或“人大代表”。
  这宗冤案的故事大致上是这样的——
  1761年,法国南部的图鲁兹小城法院,作出了一宗残忍的死刑判决。被判决的死囚名叫卡斯拉,是一个有6个儿女的普通商人和新教徒。当时,与罗马天主教徒在英国受尽迫害相反,在法国等天主教国家,则是新教徒们受尽了压迫和歧视。卡斯拉的儿子安东尼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但当他毕业时,有关当局却强迫他改变宗教信仰,否则,一辈子都休想取得成为法官或律师所必需的执照。在大学里,读了一脑门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信条的这个年轻人,一口气咽不下,便在家里上吊自杀了。
  丧子之痛,已令卡斯拉痛不欲生,更糟糕的是,在当时法国的法律中,居然还有一条蔑视自杀者、羞辱自杀者家属、没收其家庭财产的荒唐法律。卡斯拉无奈之下,向警局提供了其子“自然死亡”的虚假证词,想逃过这一劫。
  那些猎犬似的警察们自然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可怜的谎言,因为安东尼的脖子上有一条鲜明的勒痕。但“精明”的警察们却硬是把“自杀”说成了“谋杀”,而谋杀的动机则是“卡斯拉企图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这一来,当地民众的宗教狂热便被煽动起来。法庭不问情由便判卡斯拉有罪。卡斯拉竭力为自己辩护,可遭受到的是警察们惨无人道的酷刑逼供——他的四肢被绑在一张铁床上,用绞盘拉断,灌辣椒水、鞭打,放在十字架上用铁棒毒打。打了几小时后,他被拖到一个广场上,高高吊起,当众烧死。
   两个星期之后,伏尔泰得知了这宗惨无人道的冤案。这位67岁的老人拍案而起,四处奔波,调查事件,接见受难者家属和证人,然后,他以一个非法律专业人士的身份,挥笔写下了一篇长长的司法调查报告——《卡斯拉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付诸出版。整个欧洲都被这宗冤案震动了,英国、俄国和波兰的国王争相捐献金钱给死难者的家属,连法王路易十五也过问了此案。最终,3年之后,冤案得以平反,卡斯拉的家属获得3万锂的国家赔偿,而施行酷刑、制造冤案的警官、法官们,也遭到了相应的惩罚。
  消息传来,伏尔泰老人又一次流出了热泪,一半是为平民的悲惨,一半是为司法的黑暗。
  从此以后,直至他84岁逝世为止,伏尔泰老人都一直地、持续地充当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包青天、海青天的角色。他向全欧洲的知识界发出呼吁:请用学者们的笔,用学者们的良知,去“呼唤欧洲那个沉睡的良心!”去向那不公正的法律、向黑暗的旧司法制度宣战!
  他极沉痛地说道:“正是知识界的沉默,才造成了人民的不幸”,这句话虽然有点过火,但细思之下,却也不无道理。
  流连在伏尔泰那座世外桃源似的庄园里,凝视着那座巍峨壮丽的“欧洲之魂”——阿尔卑斯山高大的雪峰,遥想当年,那位可敬的老人曾在此日夜奋笔疾书,出版了一部又一部光辉的著作,去探讨和阐述自由平等、宗教宽容、人道主义、公平正义等法哲学的情景,我们真的是肃然起敬。可惜,当时许多思想家学者却对本国的司法腐败噤若寒蝉,而有些人,譬如说——卢梭,似乎对煽动下层民众搞“革命”更有兴趣,于是,日后的法国,便终于是血流成河。
  我们现在终于来到了巴黎。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下的法国先贤祠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安息在此地的伏尔泰老人。他的雕像果然是用洁白的大理石雕刻的。他的棺木上,用法文刻着三行文字:“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
  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
  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而我很想给这墓志铭再加一句——“他比他的同胞们更早地知道:自由,必须用‘法治’来保障。”
  凝视着伏尔泰那尊洁白的雕像,我分明看到,这石的躯壳里面, 依然跳动着一颗——“欧洲的良心”。
课件19张PPT。专题六: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 蒙 运 动 [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enlighten):法文原意为明亮、照耀之意,指人通过开导而摆脱无知、偏见和迷信。启蒙运动的含义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1、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1)经济上:(2)政治上:(3)思想理论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壮大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但封建专制压制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于是他们在思想上开展反封建宣传,为推翻封建制度制造舆论。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②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家的理性主义思想,为资产
阶级反封建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一、呼唤民主和由由2、概况
理性与感性相对,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要运用自己的智力,以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判断和解决问题,而不依赖天意和神的旨意,其目的是为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和平等。(1)时间:17、18世纪(2)思想体系: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社会思想和历史观(3)范围:
(4)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5)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法国(中心)德、荷(扩展)全世界英国(起源)1、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是“两足禽兽”,教士和主教是“卑鄙的流氓”。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人类理性的敌人,历史前进的障碍,“罪恶的根源”。
二、启蒙思想家的主张(1)代表作:《哲学通信》
(2)主张:
a、提倡自然权利说
b、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
(3)评价:对欧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泰斗2、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1)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2)主要思想:
a、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b、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思想评价: (4)首先实践: A、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原
则B、中国体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这一原则。3、卢梭--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来加以保障,但它原来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的。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1)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2)主要思想:
a、坚决否定封建王权
b、发展“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民主权”说
c、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评价:其思想被写入法国《人权宣言》,成为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一 面旗帜4、康德—18世纪后期启蒙思想的扩展康德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材料1: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材料2:康德认为人是自由、平等的。他不赞同公民用革命的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的回应。他把公民依据财产分成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思想主张:◆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思考和独立判断;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建立共和政体。三、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四、领悟启蒙运动的意义为法国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1775年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独立宣言》表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1787年美国颁布联邦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1789年7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8月资产阶级制定了《人权宣言》,它以天赋人权为依据,以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为主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它成为资产阶级封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100多年后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
维新派梁启超等人研读他们的著作,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希望君主立宪……
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确立……
191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⑴对欧美:
①政治:为资产阶级提出了一套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
②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⑵对亚洲:
推动了中、日等国改造旧社会的斗争。如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注重人的价值;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倡“人性”,旨在摆脱神学束缚,追求现世幸福高举“理性”,旨在反对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法治等基督教神学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神权,解放思想,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推翻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比一比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自由平等 天赋人权 ,对反对封建专制起了推动作用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整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胜衰原因论》
材料二中体现了什么思想? 材料二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制约

平衡
司法权法院行政权立法权国王议会三权分立示意图 当人民被迫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做的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样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这则材料反映了哪段时期的什么观点?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主权在民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材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