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目标解读】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
巨大作用。
【课前预习】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3、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及其原因。
【知识整合】
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1)建立发展方针:⑴ 。
措施 (2)成立科研机构:⑵ ;⑶ 。
(3)壮大科研队伍:⑷ (列举五人)和 。
(4)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⑸ 》,重点发展⑹ 。
一、起步 (1)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⑺ 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⑻ 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⑼ 爆炸成功。 ④1970年第一颗⑽ 进入预定轨道。
成就 (2)医 学:196年5首次⑾ 。
(3)农 业:1973年⑿ 培育出被誉为“⒀ ”的⒁ 水稻。
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⒂ 、 ”的口号。
背景 (2)78年⒃ 大会和 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二、发展 (3)85年中央发出《⒄ 》,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提出: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⒅ ”。
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⒆ ”理论基础,是⒇ 重要组成部分。
(1)“〔21〕 ”战略的实施,
原因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22〕 , 计划)。
(1)核技术方面:〔23〕 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24〕 卫星。随后,第一颗〔25〕 卫星升空。
三、走向 (2)空间技术领域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26〕 技术
世界 和〔27〕 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28〕 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成就 (3)运载火箭方面: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29〕 。
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30〕 ”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31〕 ”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32〕 )
(4)信息技术领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 计算机系统。②02年研制出1.027万亿次的〔33〕 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34〕 任务和〔35〕 工作框架序列图。
【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探究】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探究】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探究】4、 “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探究】5、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探究】6、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7、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重大作用?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特别提示:请把答案填在题号前的括号内〕
〔 〕1.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 〕2.下列两枚烟标反映的史实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l号
C.中国成功发射“神州”5号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 〕3.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学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4.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C.集中力量重点攻关 D.近现代以来,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 〕5.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指定的决策是
A.科教兴国 B.985工程 C.星火计划 D.两弹一星
〔 〕6.阅读右框内文字材料。它们最有可能
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A.“东方红Ⅰ号”发射成功
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 〕7.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现在的“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2003年神州5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 〕8.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B.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 〕9.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3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作出了卓越贡献
C.图4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图5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10.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11.下列成果对打破西方国家对空间技术垄断局面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冯如研制的飞机 ②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东方红一号卫星 ④神州五号发射成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⑦③④
〔 〕12.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 (邓小平 、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 、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 〕13.下列科技成就奠定了新中国大国地位的是
A.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B.两弹一星
C.“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D.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 〕14.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重大意义是
①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标志着中国科技已领先于世界水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15. “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③②④⑤ B.②③④ C. ③②④ D.①③②④
〔 〕16.近代以来,科技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58年,西安市民可以在电灯下阅读报纸
B.1920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引来很多粉丝
C.1958年,北京一些人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 〕17.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B.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 〕18.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B.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 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D.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 〕19. 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到l0%,现在已达50%,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这说明①我国已开始步人中等发达国家行列②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建国初相比,其特点是
A.大力发展尖端技术 B.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C.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 D.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政策
二、材料题
21.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有平均时间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4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4分)
(3)请列举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所取得的三项成果。(3分)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学案答案
【知识整合】
⑴自力更生⑵中国科学院⑶国家科技委。⑷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⑸《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⑹尖端科技。⑺原子反应堆建成。⑻原子弹爆⑼氢弹⑽人造卫星⑾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⑿袁隆平⒀第二次绿色革命⒁籼型杂交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⒃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⒆ “科教兴国”⒇ 邓小平理论〔21〕“科教兴国”〔22〕863计划,火炬计划〔23〕核武器技术〔24〕试验通信〔25〕实用通信广播〔26〕卫星回收技术〔27〕一箭多星〔28〕1990〔29〕远程运载火箭〔30〕“神舟”〔31〕“神舟5号”〔32〕杨利伟〔33〕超级〔34〕基因测序〔35〕水稻基因组
【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探究】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⑴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⑵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探究】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探究】4、 “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探究】5、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掀起“第二次绿色革命” 。
【探究】6、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保证:党和政府重视和正确决策。
(3)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4)吸取国际相关科技成果。
【探究】7、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重大作用?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作业
1----5 BBDDD 6----10 BACDB 11----15 CABAC 16----20 ACCBD
21答案:(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新交工具的创新,新的通讯手段的发展。
(3)原子弹研制成功、东方魔稻 神舟5号等。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本课是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节。本专题主要讲述建国中后的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科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从空间上看,本节课与专题二第一节有直接的联系,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讲课时也可以互相补充和比较。从时间上看,本节课是讲建国后的科技成就,离我们比较近,现在很多的科学技术成就都是基于当时的努力。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表彰“两弹一星”的活动,这部分的内容越来越重要,与时代的发展主流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课外,这方面的影视作品很多,可以组织学生观看。
学习者分析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地位。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序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亲自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要求他们能够利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的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发展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初中里接触过,平时在影视作品和课外书也多多少少了解一点。而且这课与我们日常生活悉悉相关。所以学生较感兴趣。
在讲这部分内容时,不能只介绍科技成就,而要上升到理论层次,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应长期坚持。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设计意图]建国初期,我们的状况是一片空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印证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2)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3)教学媒体:PPT幻灯片
[设计意图]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的服务,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对于本节课来讲,利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走近历史。
学生对建国后的科技成就比较了解,所以老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讲述,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自习、思考、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引领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看书,结合必修三专题二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过程。
找出课本中所列举出来的科学家和科技成就,列成一个表。
(二)导入新课
幻灯片打出人类飞天的梦想,然后提问:关于人类飞天的梦想,大家知道哪些事情呢?待学生回答后,老教师可做如下讲述:飞天是人类一直的追求: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敦煌壁画上有飞天舞,宋代万户冒险飞天等等。如今,中国人的飞天梦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变成现实了。神舟五号实现了我们的梦想。这次成功飞天的背后,是我们科技的迅速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设计意图]用人类“飞天”梦来导入,联系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嫦娥计划,学生脑子中可以浮现很多人类“飞天”的生动例子,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三)板书设计
(四)新课部分
一、第一篇 我们的努力
1.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历的过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设计意图]这个提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可以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记忆,也可以引入到本课的内容,通过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和近来科技的落后的巨大反差,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
2.通过一段文字材料和一些图片来揭示我国建国初期科技状况。得出结论: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状况是一片空白。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科研机构仅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是一片空白
材料二:
3.引导学生看书本,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给出答案:建立科研机构、网罗人才。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书本,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一些科研机构:1949年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4.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课件上的科学家的话语,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说出与话语想对应的科学家。
材料一:“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材料二: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邓稼先
材料三:当国民政府驻英代表劝他不要回国时,他回答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1950年,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李四光
[设计意图]书本中所提到的人物,学生以前有所了解,如果老师再去一个个讲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没有新意。通过“猜猜看”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特别是这些爱国科学家的简朴的语言,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第二篇 我们的成就
1.利用课件展示以下表格,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去阅读书本,填好表格。通过表格列举出建国后我国科技的丰硕成果。
国防科技
?
?
?
医学和农业
空间技术
?
?
?
信息技术
?
2.通过有人对中国研究核武器的提出的异意和邓小平的话语,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作用: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材料一:有人提出:中国热爱和平,而研究核武器这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不会那么穷。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
材料二: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个问题有争论,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给出邓小平的话作为提示材料,可以让学生更深一步地认识这个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幻灯片展示袁隆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思考:从袁隆平及两弹一星的功勋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精神?然后用人民日报社论来回答以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民日报社论
[ 设计意图]袁隆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人物,学生知识的也比较多,而把袁隆生特别拿出来介绍,可以体现情感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淡泊名利,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4.利用课件打出以下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宏观地学习本课内容。在讲解知识结构时,教师要特别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来源于科技实践,而这个论断的提出又促进了科技继续向前发展。总结出:理论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继续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展示出知识结构既是前一段学习的整理,也可以作为整堂课的板书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才可以开展自主探究。
三、第三篇 我们的思考
1.根据本课节新授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从旧中国科技落后和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让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本质的认识。通过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可以做出以下总结:国家独立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前提;党和国家的重视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实力的增强是科技发展的有力保障;科学家的努力是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科技发展的难得机遇。
2.设计情景,联系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假如大家是十七大代表,大家谈谈如何继续保持我们国家科技健康快速发展?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可以引领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转化,对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问题本身没有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身在校园,心系天下,位卑不敢忘忧国。
(五)形成性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中国政府的重视
C.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有利的国际环境
2.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秦山核电站建立
3.20世纪中期,我国的高新科技成果往往最先用于军事,主要原因是
A.军事科技最容易获得突破 B.国家最愿意在军事方面投资
C.其他国家也是把高新科技最先用于军事 D.当时随时都面临战争的威胁
4.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5.“他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就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
A.吴阶平 B.邓嫁先 C.袁隆平 D.李四光
6.我国下列科学技术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③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⑤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①③⑤ C.①③④⑤② D.②①③④⑤
7.下列科技成就,哪些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①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③东方号1号发射成功 ④ 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2001年12月初,我国第一条铋系高温超导体材料生产线在北京建成并正式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超导材料技术并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先进国家之一,这种超导材料从研制开发到成功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周期缩短
C.中国政府追求科技建设高速度
D.综合国力是以科技发展为前提的
9.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B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D 物质贡献决定精神贡献
1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成“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火箭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等等。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出现的重大意义有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证明中国科技创新体制完善 ③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 ④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
材料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泽民在中国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据以上材料,列举改革开放前我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哪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D 5.C 6.B 7.C 8.B 9.D 10.B
二、非选择题: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就,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对于巩固国防,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造福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与小结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三维目标,以课件为载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整堂课中,摒弃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符合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本课紧扣时代主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注重课堂实效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堂课的设计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表面现象后的本质的探讨,注重理性思考,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容量大,设计的问题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很多问题变成了“过场子”;在讲某些问题时,缺乏理性的引导,还停于表面的总结;对课堂的突发事件和学生提出的质疑,有些时候无法正确地回答。这些都有待提高。
课件87张PPT。古代中国: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提示: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考虑。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三节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要求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第三节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三阶段:2、”文革”时期: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但有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3、新时期:科技事业蓬勃发展1、建国初:科研起步1、起步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时,科技水平低。
⑵经济极端困难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2、政府措施:(2)成立科研机构(3)壮大科研队伍(4)编制远景规划(1)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①归国“游子”②政府培养3、主要科技成就: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建国——“文革”结束)1、起步的背景: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2、政府措施:3、主要科技成就:(建国——“文革”结束)(1)表现:A、国防科技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3、主要科技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不到3年时间,而同样技术的发展速度,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重量超过苏美的第一颗卫星 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人昂首跨入了国际太空俱乐部。 各抒己见 有人提出:中国热爱和平,而研究核武器这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不会那么穷。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4、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3、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学思之窗:他是谁? ________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在他心里,
国为重,家为轻;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是谁?钱学森
当钱学森获知祖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坚决要求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使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钱学森科学无国界,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年),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从事火箭导弹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筹划回国支援祖国建设,但受到美国当局阻挠,历时5年最后才于1955年回国。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在美国钱学森在美国声名鹊起,成为著名科学家。美国军队邀请他讲授火箭和喷气技术,美国空军以他的《喷气推进》为内部教材。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
多年以后,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然而,归途,竟是那么的坎坷。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目的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
坐牢、软禁、恐吓,都未能让钱学森屈服,他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 “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以为,我的根在中国。”他是谁? ________邓稼先学思之窗: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猜一猜“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第一次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国防机密公诸于众。这23位元勋是: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1)表现:A、国防科技B、医学:C、农业: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3、主要科技成就:他是谁?________袁隆平学思之窗“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被誉为“水稻之父”。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袁隆平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比较,每公顷年增产1.6吨,迄今已累计种植2.01亿公顷,累计增产粮食3亿吨,1999年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进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1951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
1976年到198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年千克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魔力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2001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1)表现:(2)地位: 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3、主要科技成就:吴阶平(泌尿外科)华罗庚(数学)钱学森(空气动力学)李四光(地质力学)邓稼先(核物理学)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
开拓者列表归纳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中国自制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新中国科技起步阶段科技成就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大批科研机构被拆散,科研队伍七零八落,大部分科研工作陷入瘫痪。
——教材P93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
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 !知识越多越反动!(1966年-1976年)清华大学学生批斗教授 文革前:进展显著,成就震惊世界
文革期间:
尽管有突破性进展,但整体受到严重挫折,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新时期)1、背景:(1)“文革”使科技受挫;(2)“文革”后,邓小平复出,提出: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4)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2、提出:1988年9月 邓小平(3)1978年两次会议召开:。。。。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新时期)1、背景:2、提出:3、意义:⑴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
⑵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⑶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它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新时期)1、原因(1)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⑶ “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什么是863计划? 指1986年3月3日提出,经论证后中央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第一个全面、规范、长期的系统计划,有力协调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什么是火炬计划?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新时期)1、原因2、成就:(1)核技术:③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2)空间技术:③是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并走向国际市场。(3)运载火箭: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①。。。。 ②。。。。。①。。。。 ②。。。。。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新时期)1、原因2、成就:(1)核技术:(2)空间技术:(3)运载火箭:(4)信息技术:(5)生物工程:在推动国际基因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技术和科研队伍。1983年“银河”巨型计算机 2002年超级计算机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1)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2、表现:(1)核技术:(2)空间技术:(3)运载火箭:(4)信息技术:(5)生物工程:3、意义:中国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问题 一 16—18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问题 二 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阅读材料思考归纳新中国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结论 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结论 2 :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结论 3 :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56 年,中国制定《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结论: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为科技发展采取了重要措施。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 .国家的独立(保障)2 .党和政府的重视3 .经济实力的增强4 .科学家的努力5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重视科技人才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发展积极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对本课你有哪些学史感悟?感悟一: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感悟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可以兴国。感悟三: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感悟四: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中国!让感动变成 行动,让中国感动世界!感悟五:……★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演变历程 1、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 2、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
3、从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课本94页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呢?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器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二、教育、经济和科技三者的关系?
总的关系:三者相辅相成。
具体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归根到底,教育是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三、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重大作用?(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和物质世界的奥秘,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造福人类。
D1、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课堂巩固:B2、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世界性的植树造林运动
B、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
C、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
D、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C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秦山核电站建立C4、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
A 1978年
B 1985年
C 1988年
D 1990年B5.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C6、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是( )
A、远洋航天测量船技术
B、人造卫星技术
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D、导弹核武器试验工程D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订实施的科技战略不包括
A.“863计划”
B.“星火计划”
C.“火炬计划”
D.“两弹一星”计划B8、我国下列科学技术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③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⑤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①③⑤
C、①③④⑤② D、②①③④⑤C9、中国第一颗被送入太空的人造卫星是( )
A、“东方一号”
B、“长征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长征二号”10.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23名在“两弹一星”事业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功勋奖章。其中两弹一星不包括( ) ABCDD 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
从而更好的把握今天和未来!谢谢指导!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
从而更好的把握今天和未来!谢谢指导! 由于袁隆平做人老实本分,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在那里,才华横溢的袁隆平的职称一直没有提升,工资一直原地踏步,房子依旧窄小阴暗,向上爬的机会被他那些会拍领导马屁的同事抢走了。他唯一的幸运是研究水稻。这是大伙吃饭用的东西,属于文革中保护品种,他住的又偏远,灾难没降临到他头上。1979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惊叹中国的水稻成就,向中国农业部的官员咨询杂交水稻的发明人是谁,他要签约用高价向发明人申请专利使用权。对此,中国种子公司官员义正言辞地回答说,这个发明专利权属中国国家拥有,农业部种子公司就是代表国家享有这一权利的唯一代表,要探讨杂交水稻技术转让问题, 无须再找“别人”。1980年,圆环种子公司向中国种子公司支付当时可谓是天价的20万美元首期专利转让费,袁隆平一分未得。 1980年,为配合本次专利转让活动,袁隆平以专家身份出访美国做了四个月的技术指导。回国后,他所得的工资数千美元,被农业部悉数收缴,然后重新发给他每天20元人民币的出国补贴。 1981年,国家科委、农委重奖杂交水稻发明人10万元奖金。但单位转手分下来以后,袁隆平仅得5000元。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在深交所上市。民用核技术的发展——核电厂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猜一猜他是谁? ________杨利伟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2012年9月11日,北斗(上海)位置综合服务平台和上海北斗导航及位置服务产品检测中心(筹)启动建设;10月25日,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明年将服务亚太。“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工作舱模型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月球基地构想中的月球基地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 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聂海胜费俊龙神六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是神舟八号携带的摄像头拍摄到的太阳。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 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⑴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超过欧日,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科技和竞争力的国家
⑵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香港市民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这就是别开生面的机器人足球赛 这就是别开生面的机器人足球赛机器人小姐会讲四国外语机器人小姐会进行业务培训机器人小姐会跳交谊舞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1997年 6月19日 ,“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2002年中国研制运转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 我国的巨型计算机之父——金怡濂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 我国第一头克隆猪(黑色)人类基因工程的开展使破译人类全部DNA指日可待。生物工程成就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完成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