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8 10: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导学案
设计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观点。
2.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向,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3.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素养生成】
预习检测
展示课前对孟子以及《孟子》情况的积累,互相补充,整理在学案上。(对学2分钟)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 ,他主张以 统一天下。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与 , , ,合称“四书”。
2、给加点字注音
夫( )环而攻之 米粟( ) 域( )民 寡( )助 亲戚畔( )之
二、初读课文,清扫障碍。
任务一:自读课文,准确把握朗读的节奏。让然后给几个重点句子划分节奏。(自学5分钟,自读要求:坐姿端正,声音洪亮,把不能准确划分节奏的句子标出来,多读几遍。)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⑵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任务二: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用红笔标注出来。然后同桌交流,还不明白的写在学案上。(自学+对学共7分钟)
1.重点词语积累:
2.重点句子翻译:
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⑸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⑹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任务三: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提示:从议论文结构的角度梳理)(自学2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任务一:精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边读课文,边做批注。(提示:从论证的思路、方法、语言等角度思考)(自学+合学共8分钟)
任务二:你对“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句话如何理解?你可以另举一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吗?(对学2分钟)
【学以致用】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题目。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层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 第二和第三层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第四层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 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C.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 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 选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据事论理,论证严密,层次清楚。
C. 选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D. 选文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极具说服力、感召力。
【学有所悟】
通过学习本文,你有哪些收获?(从内容、方法、启示等方面谈都可以)
自我评价:你给本节课自己的表现做出最恰当的评价(最高为五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