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 中的能力。
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溶质性质: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 不同 。
溶剂性质: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 不同 。
(2)外部因素:温度——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 温度 有关。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 一定温度 下、 一定量 的溶剂里,不能 再溶解某种溶质 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对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为饱和溶液。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溶液中加少量该溶质,溶质不再溶解,为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 物质的溶解性
1.下列能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操作是 (C)
A.搅拌 B.振荡
C.加热 D.研碎
2.(2023·贵阳质检)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D)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
2 蔗糖 水 40 ℃
3 食盐 水 40 ℃
4 食盐 植物油 40 ℃
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
3.[教材图变式]常温下,某同学为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时除了要控制温度相同、试管大小规格相同、加入水与汽油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食用油的 体积 相同。
(2)振荡,两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在汽油中能溶解 ,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4.能证实20 ℃时原KNO3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D)
A.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 g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 ℃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5.(2023·遵义质检)将一定量NaCl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B.溶剂质量可能不变
C.溶液质量可能不变
D.溶质质量可能不变
6.20 ℃时,在100 g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表所列,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D)
选项 A B C D
加入食盐的质量/g 10 20 35 4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110 120 135 136
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
7.(2023·铜仁碧江区期中)某温度时,将20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饱和,关于该饱和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m(溶质)∶m(溶剂)=20∶100
B.升温可继续溶解部分溶质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降温后溶液的质量减小
8.(2022·宜昌中考)如图所示,将5 mL液体加入装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C)
实验编号 固体 液体 实验现象
Ⅰ 碘 水 固体不消失
Ⅱ 碘 汽油 固体消失
Ⅲ 高锰酸钾 水 固体消失
Ⅳ 高锰酸钾 汽油 固体不消失
A.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9.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现象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存在。
(1)勤洗手是好的生活习惯。某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用该肥皂洗手时,硬脂酸钠能把手上的油渍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而洗去,这一事实的原理是 乳化 (填“溶解”或“乳化”)。
(2)某同学做了在常温下将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分散的实验: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a.取一支试管,加入约3 mL水,再加入1小粒碘,充分振荡后静置 试管底部有碘固体,液体呈淡黄色
b.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约1 mL汽油,充分振荡后静置 试管底部无固体,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接近无色
①实验的目的是 证明同一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
②由此可知,碘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 弱 (填“强”或“弱”)。
自我挑战
10.一定温度下,向100 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B中溶液是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D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5 (填最简整数比)。
(3)B、C、D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b、c、d,则它们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d=c>b 。
(4)保持温度不变,将C中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有少量固体析出。在这一过程中不变的量是 ③ (填序号)。
①溶剂的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物质的溶解性: 中的能力。
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溶质性质: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 。
溶剂性质: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 。
(2)外部因素:温度——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 有关。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 下、 的溶剂里,不能 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对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为饱和溶液。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溶液中加少量该溶质,溶质不再溶解,为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 物质的溶解性
1.下列能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操作是 ( )
A.搅拌 B.振荡
C.加热 D.研碎
2.(2023·贵阳质检)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 )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
2 蔗糖 水 40 ℃
3 食盐 水 40 ℃
4 食盐 植物油 40 ℃
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
3.[教材图变式]常温下,某同学为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时除了要控制温度相同、试管大小规格相同、加入水与汽油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食用油的 相同。
(2)振荡,两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4.能证实20 ℃时原KNO3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
A.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 g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 ℃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5.(2023·遵义质检)将一定量NaCl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B.溶剂质量可能不变
C.溶液质量可能不变
D.溶质质量可能不变
6.20 ℃时,在100 g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表所列,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
选项 A B C D
加入食盐的质量/g 10 20 35 4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110 120 135 136
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
7.(2023·铜仁碧江区期中)某温度时,将20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饱和,关于该饱和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m(溶质)∶m(溶剂)=20∶100
B.升温可继续溶解部分溶质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降温后溶液的质量减小
8.(2022·宜昌中考)如图所示,将5 mL液体加入装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
实验编号 固体 液体 实验现象
Ⅰ 碘 水 固体不消失
Ⅱ 碘 汽油 固体消失
Ⅲ 高锰酸钾 水 固体消失
Ⅳ 高锰酸钾 汽油 固体不消失
A.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9.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现象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存在。
(1)勤洗手是好的生活习惯。某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用该肥皂洗手时,硬脂酸钠能把手上的油渍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而洗去,这一事实的原理是 (填“溶解”或“乳化”)。
(2)某同学做了在常温下将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分散的实验: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a.取一支试管,加入约3 mL水,再加入1小粒碘,充分振荡后静置 试管底部有碘固体,液体呈淡黄色
b.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约1 mL汽油,充分振荡后静置 试管底部无固体,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接近无色
①实验的目的是 。
②由此可知,碘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 (填“强”或“弱”)。
自我挑战
10.一定温度下,向100 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B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D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B、C、D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b、c、d,则它们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4)保持温度不变,将C中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有少量固体析出。在这一过程中不变的量是 (填序号)。
①溶剂的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