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8 17: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 唐诗五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皋薄暮望    
(2)相顾无相识    
(3)昔人已乘黄鹤去   
(4)单车欲问边    
(5)仍怜故乡水    
(6)浅草才能没马蹄    
2.文学常识填空。
《野望》的作者王绩,   代诗人,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黄鹤楼》的作者崔颢,   代诗人,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称其为“   ”。作品有《王右丞集》。《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号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之称。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    。著有《   》。
二、默写
3.名句默写。
(1)树树皆秋色,   。
(2)黄鹤一去不复返,   。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4)《使至塞上》中表现边塞壮观景象的句子是:   ,   。
(5)《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的手法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4.《唐诗五首》整体阅读。
(1)王绩的《野望》中借典抒情,情景交融,表达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的惆怅、孤寂的情怀的诗句是:   
(2)崔颢的《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这一对偶句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抓住莺歌燕舞描绘早春明媚风光,给人无限喜悦的诗句是:   
三、解答题
5.试分析《野望》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姜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8.名句欣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一个“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四、古诗词赏析
9.《钱塘湖春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②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此因押韵倒置,亦含有笛声因风散落之意。
(1)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    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请赏析“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的?
(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2.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诗篇赏析 (甲)野望 (乙)新晴野望
“野望”之背景 王绩心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此诗就写于此时。 此诗写于唐代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之后,王维已过四十岁,人生态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
“野望”之景物 景物 树、山、落日、牧人、牛群、骑着马的猎人、猎获的鸟兽 景物 (1)   
景物特点 萧瑟,浓浓的秋意,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景物特点 (2)   
“野望”之情感 表达了诗人忧郁惆怅、孤独寂寞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3)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两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从首联中选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点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2)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 唐诗五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2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
1.【解答】(1)句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薄:接近。
(2)句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顾:回头看。
(3)句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去:离开。
(4)句意: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问:慰问。
(5)句意:故乡之水恋恋不舍。怜:喜爱。
(6)句意: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才:刚刚。
答案:
(1)接近;
(2)回头看;
(3)离开;
(4)慰问;
(5)喜爱;
(6)刚刚。
2.【解答】答案:
隋末唐初 唐 崔颢集 山水田园 诗佛 太白 诗仙 唐 香山居士 白氏长庆集
二、默写
3.【解答】答案:
(1)山山唯落晖(注意“晖”的写法)
(2)白云千载空悠悠
(3)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字写法)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5)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4.【解答】答案:
(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意“薇”书写)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书写)
三、解答题
5.【解答】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东皋就是地点,东皋村头;薄暮就是黄昏时分,点明时间。诗的首联交代了野望的时间和地点,并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答案:诗的首联交代了野望的时间和地点,并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6.【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阅读全诗,了解诗歌的意境,本句是写黄鹤前鹦鹉洲的景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树”与“草”以及表现其特点的字词,重点理解“历历”“萋萋”两词的意思,“萋萋”是草茂盛的样子,“历历”是清清楚楚的意思。故概括的画面内容是:在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平野上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答案:
汉阳平野中那棵棵葱翠树木,分明(清晰)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茂盛)。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欣欣向荣、色彩明丽)的美景。
【参考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7.【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答案: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参考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8.【解答】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可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如诗句描绘的画面、经典字的赏析、借景抒情的方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可从诗句描绘的画面加以赏析: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也可从炼字角度考虑:如:“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本句还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开阔的景象抒发出游子的喜悦。
答案: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四、古诗词赏析
9.【解答】本题考查学家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通读全诗可知,诗中描写的是初春。“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0.【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主旨。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思乡的感情。
(2)本题考查名句赏析。首先要知道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即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诗人巧妙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答案:
(1)西望 被贬谪思乡
(2)借景抒情,巧借笛声渲染愁情。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令人倍感凄凉,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诗句实写了江城五月,诗人与友人听从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诗句虚写的是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冷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或被贬谪的抑郁苦闷和对国都的怀念之情)
参考译文:
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那里再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像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11.【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仙人已乘黄鹤离去,此时只留下黄鹤楼。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只有白云千百年看来悠悠飘荡。“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句连古接今,黄鹤离去不再回来既承接了首联仙人乘鹤离去,又引出下句白云千载以来的悠悠飘荡。既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又表现出世事茫茫之慨。
(2)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感情。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前两联吊古,表达了诗人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又表现出世事茫茫之慨。第三联写自己于楼上远望之景,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答案:
(1)前两联均是神话传说,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
(2)表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惆怅)的情感。
【参考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2.【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紧紧抓住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明田、碧峰等景物,突出了其雨后新晴的特点,动感、清幽、明丽,充满勃勃生机。全诗通过描绘在初夏雨后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写出了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答案:
(1)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明田、碧峰 雨后新晴之景,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
(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13.【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字词,“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所以总体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情思动人。
答案:
(1)“横”字写出青山的静态,“绕”字写出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4.【解答】(1)本题是对景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写景的技巧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等。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写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动景,因而是动静结合。答题时先指出手法“动静结合”,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2)本题分析诗人的情感,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区间。答题时先分析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诗人的情感。“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
答案:
(1)颔联写的是全景、远景、静景、自然之景,颈联写的是特景、近景、动景、人文之景。
(2)首尾两联所抒情感的相同点是都有一种惆怅、孤独、矛盾彷徨之感;不同在于首联是面对自然感到渺茫、无所依靠,尾联是在不相知的人面前,感到心事无处诉说,通过用典,抒情更深化了一层。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