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一着惊海天》2023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渤海(bó) 澎湃(bài) 桅杆(wéi) 坠毁(zhuì)
B.着舰(zhuó) 浩瀚(hàn) 揪心(jiū) 绽放(zhàn)
C.参数(cān) 低吼(hǒu) 刹那(shà) 咆哮(xiào)
D.娴熟(xián) 镌刻(juàn) 舰艉(wěi) 映衬(chèn)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歼灭 阻遏 封锁 锐不可当
B.仿拂 寒噤 瓦砾 义愤填膺
C.制裁 劫略 赃物 言简意骇
D.绰号 肃穆 晨羲 不可名状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B.我梦见了那条熟悉的大街,像我当时一样大小的孩子们,在街上奔跑、嬉闹,他们的笑脸显得格外好看……
C.“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5G网络的结合,会让以前觉得难以实现的事情变得简单。”史广顺说:“这将催生更多创新运用及业态。”
D.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二、基础知识
4.给加点字注音。
①着舰
②澎湃
③桅杆
④凛冽
⑤承载
⑥揪心
⑦咆哮
⑧镌刻
5.写出词义。
(1)一丝不苟: 。
(2)惊心动魄: 。
(3)白手起家: 。
(4)殚精竭虑: 。
(5)无怨无悔: 。
三、综合读写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2)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7.阅读下列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今天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出席仪式并致辞。
9时许,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剪彩后进行“掷瓶礼”。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两舷喷射绚丽彩带,周边船舶一起鸣响汽笛,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该航空母舰将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
四、解答题
8.课文以《一着惊海天》为题,有何妙处?
9.这篇通讯《一着惊海天》在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扼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五、现代文阅读
10.课文重读。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
⑧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⑨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⑩“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下面对3、4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背景资料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
B.这两段都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突出强调舰载机逐渐的难度与风险。
C.这两段渲染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D.这两段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下列是对本篇通讯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着惊海天”是主标题,运用夸张手法,简洁醒目。
B.“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是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C.本文既有新闻事实,又有历史资料,既有精彩故事,又有昂扬精神,是通讯精品。
D.通讯多次描写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正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大、意义重大。
(3)对本篇通讯的价值意义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价值感。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意义重大,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B.层次感。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C.现场感。作者将体现通讯主题的任何情节做准确无误的细节描写。
D.美觉感。用“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三美让作品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11.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 姆 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 弗朗茨 弗迪南德 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2)“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3)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5)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6)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7)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一着惊海天》2023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有误,“澎湃”的“湃”应读作“pài”;
B.正确;
C.有误,“刹那”的“刹”应读作“chà”;
D.有误,“镌刻”的“镌”应读作“juān”。
故选:B。
2.【解答】A.正确;
B.错误,“仿拂”改为“仿佛”;
C.错误,“劫略”改为“劫掠”;
D.错误,“晨羲”改为“晨曦”;
故选:A。
3.【解答】ABD.正确;
C.有误,直接引用人物语言的中间交代说话者,“说”后面应使用逗号,所以“史广顺说”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C。
二、基础知识
4.【解答】答案:
zhuó pài wéi lǐn zǎi jiū páo juān
5.【解答】答案:
(1)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2)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3)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4)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
(5)没有懊恼和怨恨
三、综合读写
6.【解答】答案:
(1)比喻
(2)排比
7.【解答】本则新闻较为简短,要注意通读材料,抓住关键要素来概括。这则新闻总体上是讲述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今天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新闻标题除了概括主要内容,还要注意能吸引读者,故可以这样来概括:第二艘航母下水仪式举行。
答案:
第二艘航母下水仪式举行
四、解答题
8.【解答】答案:
“一着”是指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环境,也喻指整个世界。“一着”和“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解答】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文中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属于侧面描写,说明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事件的密切关注。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出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从侧面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突出主题。
答案:
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通讯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五、现代文阅读
10.【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三段没有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本篇通讯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描写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大、意义重大。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本篇通讯的价值意义分析。
ABD.正确。
C.有误,不是任何情节都做细节描写。
故选:C。
答案:
(1)B
(2)D
(3)C
11.【解答】(1)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思考。结合文章下文可知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奥斯威辛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所以作者把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文章的主旨。联系文章内容可知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所以“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3)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思考。“废墟”上的雏菊是生命的象征,它们告诉人们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4)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思考。“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这是现实的美好,作者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5)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文章的主旨。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人们的身旁,所以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6)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思考。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所以说“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7)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答案:
(1)因为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看着看着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的可怕的幻景,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2)因为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又何须导游多说呢?
(3)这是生命的象征,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4)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5)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你的身旁,怎不叫人产生可怕之意?
(6)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此句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7)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