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山水,选取的文章皆为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仅有84字的短小文言文,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本文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的艺术魅力,写了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被月色吸引,去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两人一起在月色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用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营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被贬后的特殊心境。虽寥寥数笔,却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闲人”二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文言文学习基础和一定积累,且本文短小精悍,没有艰涩难懂的词汇,读懂课文对学生没有难度。但是除了本单元刚学过的《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学生还没有正式接触过描绘自然景物,寄情自然山水的文言文,对如何发掘和体会景物描写背后隐藏的作者情感还较为陌生。而《记承天寺夜游》中蕴含着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意韵深远。适合学生诵读学习,以自学为主线,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背景资料补充阅读,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体会“闲人”的含义,从而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体会凝练含蓄,饶有韵味的语言,读出情感。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大意,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感悟: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饶有韵味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闲人”二字的深蕴内涵,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1.教师:
今天我们要学课文的作者是老师最崇拜、最喜欢的一位古代文人,老师是他的铁杆粉丝,大家猜猜是谁?(苏轼)网上有句话叫做: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老师很赞同!关于他的故事几节课也讲不完,大家课后去搜集他的资料,阅读他的诗词作品以及关于他的书籍,例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今天老师先来带大家读读他的诗句,感受他的胸襟和才情!
2.课件出示相关诗句,同学们朗读感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那个乐观旷达的苏轼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那个坚守理想的苏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那个豁达洒脱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那个最深情的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心安处是吾乡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要求注意停顿,标上“/”,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强调几个生字词的读音:(PPT出示)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bǎi)
2.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
3.依次抽三名学生读课文,学生互相点评,教师指导。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4.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前后排同学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对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2.检测对译情况,男女分组抢答的形式完成以下测试:(PPT出示)
(1)解释句中标红的词:
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一名学生连贯翻译全文。
(四)品读课文,探究焦点:
1.赏月缘由——品读叙述部分,读出作者情感
提示:可以在合适的位置加上叹词,比如“咦、哇、哎、噢……”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读出失落)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加“咦”读出失落、欣喜)
(4)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哇,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
① 无与:没什么 缺少志同道合的人 (读出孤单)
② 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毫不犹豫 (读出果断)
③ 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探讨明确: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亦”,可看出作者的惊喜)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愉悦、享受)
2.庭下月景——品读描写部分,感悟优美意境
(1)品析月下美景的描写:
师: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PPT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预设: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这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慨,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师:
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空的隧道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喜、愉悦、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尝试读出以上的感受。
师:其实,不同的人朗诵会有不同的感受:
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已经忘却了因作业问题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考试的失利。
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色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2)大家的朗读给老师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月色之美吧!
(3)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吗?
出示填空: 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4)作者如何是如何描写这么美丽的月下美景的?
探讨明确:
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复杂心境——品读抒情部分,理解“闲人”情怀
(1)齐读课文最后三句并翻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如何理解“闲人”?
出示背景资料助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却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带着当时复杂的心境,他写下了这篇短文。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点拨,明确:课文后三句的抒情尤其是“闲人”二字,寥寥数语却意味隽永,透露着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被贬谪的悲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感情尽在其中。
(3)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我看到了一个 的苏轼
(豁达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不以得失为怀、宠辱不惊、不慕名利、坦荡旷达、洒脱大气……)
(4)一名学生配乐诵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读出我们品读到的丰富的情感,在情感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
(5)师小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名逐利,忙着工作,迷失在功名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希望我们能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获得启示。(五)拓展延伸,小结课堂:
1.学完本文,面对苏轼,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PPT出示:
2000年法国的《世界报》曾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
材料1: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
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
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教师总结: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豁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存,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不要忘了经常读读苏轼,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搜集整理苏轼的主要诗词作品和有趣小故事,制作卡片并赏析,下节课展示。
3.课后补充阅读背景资料: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