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多难兴邦,人民强,则国强!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铭记历史
守护和平
亘古浩劫,不能忘,不敢忘!
大量确凿史料证实,日军在侵入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中, 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余万人。
走进作者
19
37
20
21
“ 钟声”,“ 中国之声” 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
壹
以“钟声”为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贰
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叁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署名。
肆
写作背景
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大量确凿史料证实,日军在侵入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中, 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余万人。
《人民日报》发表此文
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四个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 族躯体上无法消弥的伤疤。
2014年2月27日,相关部门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
概念
特点
由论点 论据 论证组成,具有政策性 针对性 和准确性
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独特的见解
立意新奇;论述精当;
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生字词
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大量确凿史料证实,日军在侵入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中, 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余万人。
词语解释
国殇: 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缅怀 : 怀念 ; 追想( 以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 : 杀害(多指大量地 )
悼念 :怀念死者,表示哀痛
篡改 : 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经典、理论、政策等 )
抵赖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呓语 : 梦话。
妄图 : 狂妄地谋划
辱没 : 玷污;使不光彩
文章结构
01
03
02
第二部分(第2—4段)
详细介绍当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正反对比,一方面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第一部分(第1段)
简要概括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
第三部分(第5—6段)
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昭示中国人珍爱和平的决心。
细读第一段,找出作者提出的观点。
“中华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提出“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出下文的评论。
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
第二段,找出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分论点。
“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
正面论证: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
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具体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结构上:承接上文,具体阐述全世界正义之士的表现,印证前文。
第三段,找出作者提出的第二个分论点。
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
反面论证: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严峻的形势。呼唤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
第五段讲述了南京如何成为和平之城的事情。
说明了和平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人们追求和平的愿望和决心。
第五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第六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这则新闻评论围绕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有能力、有力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这则新闻评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简要分析其论证思路。本文论证思路清晰严谨,层层递进,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观点。开篇引用公祭鼎铭文,简洁概括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并提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教师总结
下节课见!
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大量确凿史料证实,日军在侵入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中, 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