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配套课件+配套练习,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配套课件+配套练习,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3-09 10:25:09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第1节
一、选择题
1.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2户养的是山羊,这些羊是(  )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答案] C
[解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绵羊和山羊分属两个不同种,这里虽有八群羊,但只包含两个种。
2.在分析种群年龄组成特点时,可将种群分为幼年(甲)、成年(乙)、老年(丙)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下列哪一选项最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现分析如下:
3.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 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
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
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 C
[解析] 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862/100000×100%=1.862%;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块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块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用样方法进行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相等,一般取1 m2,以所有样方内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5.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为(  )
A.46   B.25  
C.12  D.96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时期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的一种方法。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记数为m,则N∶M=n∶m,即N=。根据公式得:N==≈96。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 B
[解析]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作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类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空间特征。
二、非选择题
7.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年龄结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捕捞后此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答案] (1)A (2)A (3)C
[解析] (1)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幼年个体多,所以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该鱼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农业生产上,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使该害虫的出生率降低,幼年个体减少,结果使该害虫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8.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有以下实践活动Ⅰ、Ⅱ,阅读后请回答相关问题。
Ⅰ.(1)若一块农田长100 m,宽30 m,在对该地块的蒲公英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取10个样方,那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________m,地宽的________m处。
(2)假设我们所调查的一块地里的蒲公英的分布比较均匀,10个小组各自统计的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以上各组所报的数值中,经实际询问有两个组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________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应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Ⅱ.用干燥的豆子装满一只塑料广口瓶。你的目的是测定这只瓶子里豆子的数量。但你没有时间一颗颗数,你可以用下面的工具帮助测定豆子的数量。
工具:一把尺、一张50 cm×50 cm的白纸、一支铅笔、一只烧杯和另一只大的广口瓶。
请写出你的探究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1)15 15
(2)1和8 2.8
Ⅱ.探究思路:用样方法测。
(1)在白纸上制作一方格表,如图。
(2)将瓶内的豆子随机(闭眼)撒在方格纸上,在方格纸上选5~6个具有代表性的格子作为样方,求平均值,计算出豆子的数量。
(3)为尽量减少误差,应增加上述工作的次数,然后求其平均值。
[解析] Ⅰ.(1)最好画示意图求解,便于分析。长100 m的地块,选10个样方,即将地分成10等份,也就是每长10米设一个样方。按要求样方应设在每份的中央,所以第一个样方的中心应在长5 m、宽15 m的交叉点上。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在长15 m、宽15 m的交叉点上。
(2)因为题目已经说明该地块的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总体分析所有各组,除了第1、8组之外,其他各组的数据都在2~4之间,所以第1、8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若这两组统计的实际数据之和是5株,则该种群的密度为(3+3+2+2+3+3+4+3+5)÷10=2.8,即为2.8株/m2。
Ⅱ.用样方法(只要合理就行)。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 B
[解析] 样方法中接近于正方形的区域采用五点取样法,长方形的区域采用等距取样法;古树木数量较少,一般采用实地计数的方法;标志重捕法获得的调查数据是一个近似值,而不是一个精确值;被标记的鹿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占捕获总数的比例是相同的。
2.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  )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答案] D
[解析] 本题结合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考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种群内不同个体快速混匀的生物类型,如灰喜鹊,所以A正确。样方法则适用于不移动的生物(如植物)或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很难进行标记和重捕,一般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类型。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4.甲、乙两图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分别是(  )
A.衰退型、增长型 B.增长型、衰退型
C.稳定型、衰退型 D.稳定型、增长型
[答案] B
[解析] 甲图曲线表明年龄越小,个体数越多,年龄越大,个体数越少,即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其发展趋势为增长型;乙图曲线表明幼年个体少,而中老年个体多,因此其发展趋势为衰退型。
5.下列关于某地区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种群数量变化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数量变化特征。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6.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株/m2)
3
7
15
2
4
9
8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
B.用此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应完全相同
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答案] A
[解析] 此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值为(3+7+15+2+4+9+8+4)/8=6.5(株/m2)。所求之值为平均密度,与实际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
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能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解析] 该动物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由坐标图知,在12月已无未成熟个体,说明从6月末开始已无新个体出生,由此可推断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项正确。天敌的迁入,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D项叙述不正确。
8.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答案] B
[解析]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9.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凋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株/m2。
[答案] (1)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8 (2)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3)(n1+n2+n3)/(3S0)
[解析]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不同。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数目。
10.专家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进行检查,其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中曲线显示,经营最好的是________猪场,理由是维持较高的______个体,具适量的________个体,而______个体占少数,说明产销两旺。
(2)从图中信息看,经营最差的是________猪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经营较差的是__________猪场,理由是由于____________猪积压而销路不畅。
(4)图中信息显示,成功养猪应该在饲养上使猪群常处于发展时期的增长型;在经营上处理猪群的原则是:留________,卖掉________,使种群的__________保持恒定。
[答案] (1)Ⅱ 幼年 成年 老年
(2)Ⅲ 幼猪的死亡率极高,技术差,管理不良。
(3)Ⅰ 老年 (4)幼年个体 老年个体 数量
11.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a=36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b=3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c=12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
只(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2)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3)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食物和水,则笼内鼠数量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
[答案] (1)D (2)乙 稳定 甲 增长 (3)C
课件77张PPT。成才之路 · 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3 种群和群落第四章广袤的非洲大陆上,生活着猎豹、瞪羚、羚羊等动物。以瞪羚、羚羊为食的猎豹占据着广阔的丛林和草原,猎豹的数量影响了瞪羚和羚羊的数量,瞪羚和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着猎豹的生存。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乌、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个体打交道。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从本章开始,我们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种群和群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生产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种群的特征;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本章的重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本章的难点。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种群及数量变化关系、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及群落的演替是本章的核心考点。
学习时,可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种群和群落的区别和联系;比较四种种间关系,得出每种种间关系的特点;比较“J”型和“S”型曲线的异同,并领悟其中的规律在现实中的应用;比较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还可充分运用图文转换法,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类型进行分析,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第1节 种群的特征第四章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这几项特征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主次之分的。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几项数量特征都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参数,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目标导航:
1.列举种群的特征。(重点)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难点)
情境导入:
国家和每个人都一样,需要适时“清点”自己,“摸摸家底”。2014年4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最新人口数量是13.6亿。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并以此作为科学治理和宏观决策的基础。问题探究:你知道人口种群特征有哪些吗?
提示:人口种群特征和自然种群一样,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一、种群及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生物的全部个体。预 习 导 学同种  2.种群的数量特征
单位面积 样方 随机取样 五点 等距 标志重捕  个体总数 出生率 快 迁入 迁出  (5)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期 幼年 老年 增大 稳定 幼年 老年 减少  雌雄
二、种群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_______或______。
2.类型及实例:水稻的________分布;杂草的随机分布;瓢虫的________分布。位置状态 布局均匀 集群 1.种群的特征与生物个体的特征相同吗?
2.农业生产上常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道理何在?
答案:1.提示: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提示: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可干扰害虫雌雄个体间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思 维 激 活
(一)问题探讨
1.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2.提示:根据实际作答。(二)探究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就可能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是由于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5.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讨论解决问题。(三)思考讨论
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种群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只有满足3个条件——自然区域、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才构成种群。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符合“同一物种”这一条件;一个池塘中全部的成年鲤鱼不符合“全部个体”这一条件;因此,都不是种群。再者种群个体间并非随意、机械的结合。例如集市上所有的鸡等,不符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要 点 归 纳种群与物种的关系:
(1)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总和,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2)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3)同一物种因分布区域不同可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所有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 解答此题时,要求全面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是指“同种”生物的总和,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A项明显不符,它包括了多种生物;B项中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C项中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D项中指的是全部的棉蚜。故答案选D。
[答案] D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答案] B
[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剖析这个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点:①具有一定的空间;②某个物种;③一群个体。如果缺少或不符合其中任何一点,概念的叙述就不完整或不准确。在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种群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要 点 归 纳
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密度增大,相反,种群密度减小。
(2)间接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2.影响种群密度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图解说明: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种群增长率=(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2)应用指南:①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②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③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④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⑤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典 例 导 析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韩国仁川人口在亚运期间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因种群密度取决于①②,故①②应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但结合图解中③影响的只是②,故③为性别比例,②为出生率;则①为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D项中韩国仁川人口在亚运期间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 D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 B
[解析] A项中出生率为20/100×100%=20%,A错误;B项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C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错误。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对于难以逐个计数的种群,可采取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要 点 归 纳
取样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样方数量、面积适当。
计数原则:让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即只要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均正确,如下图(涂黑处为所计数个体,现取右、下两边)。 2.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活动能力强、活功范围大等特点的动物。
(2)适用条件: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
③调查期中,没有较多的个体迁入或迁出;
④所作标志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对标志个体造成伤害;
⑤标志物不易脱落。(3)一般操作过程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N1)(1)样方法
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中两个“偏大”
①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因此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②由于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的脱落,这样计算出来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上述情况都是由于捕获标志个体的减少,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的。 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典 例 导 析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 估算种群密度可利用如下关系式:种群个体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数),A正确;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由于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即题干中所描述的方法,B错误;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则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就不相等,统计结果也就不准确,D正确。
[答案] B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 C
[解析] 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影响统计与计算,与实际数值产生一定的差距;调查某遗传病时应随机取样,不能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否则调查出来的数据会偏高;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应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随机取样,而不应该在蒲公英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可以根据年龄组成结构,推测出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有关年龄组成图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模式图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解读:2.曲线图
解读: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3.统计图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解读: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4.柱形图
解读: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种群的空间特征
探究点 排除无关信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估算方法
[案例] Ⅰ.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的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_只。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Ⅱ.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1)现有某调查小组打算调查校园草坪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这块草坪长100 m,宽30m,调查时抽取10个样方,那么应该每__________距离设一样方,样方大小应________。[技巧突破] (1)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重捕总数/重捕标记个体数。根据公式可知放置多少个捕鼠笼对计算结果无影响,因此计算时应排除这一无关信息。
(2)调查期需满足的条件:
调查期应满足的总体要求是种群数量无大的变化,因此成立的条件有很多:(1)不能有较多个体的死亡和出生,(2)不能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3)标记的个体和未标记的个体被捕获的几率相同,(4)标记个体被放回后不能立即重捕,等到混合较为均匀时才能重捕。
(3)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计算与估值:
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的一种取样方法,更适合于呈长方形的地形,属于随机取样;在计数后一定要求多组的平均值,这只是接近于真实值,但与真实值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答案] Ⅰ.(1)D (2)B、C
Ⅱ.(1)10 m 相同 (2)9.9株/m2
(3)有偏差 该值是估算值,只是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方法警示] 得分要点
Ⅰ.(2)必须答“B、C”。
Ⅱ.(1)必须答“10m”。
(2)必须答“9.9株/m2”
失分案例
Ⅰ.(2)答为“A、D”。(错因:忽视了迁入和迁出会改变种群的密度)
Ⅱ.(1)答为“3m”。(错因:没有考虑到等距取样法必须以长度为轴取样)
(2)答为“9株/m2”(错因:没有求平均值,而是直接取近似值)
第四章 第2节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B
[解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美、缺少天敌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种数是(  )
A.m·2T   B.m·220  
C.2   D.m·23T
[答案] D
[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由于该细菌每20 min繁殖一代,则T h后,繁殖3T代,故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为Nt=N0·λt=m·23T。
3.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的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的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的假设
[答案] C
[解析]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观察研究对象并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并确定其相互关系,提出合理的假设;再次,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4.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1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
A.50只  B.100只 
C.150只  D.200只
[答案] D
[解析] 第10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
5.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J”型曲线表示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S”型曲线表示条件有限情况下种群数量,阴影部分从环境角度讲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从数量角度讲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答案] B
[解析]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物的捕食者的数量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这个物种数量的增长率下降,该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二、非选择题
7.如图是一个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型。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__。
(3)若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曲线的________点。
(4)迁入第2年后,该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 (2)b点 d点 (3)b
(4)适应了环境,且食物、空间充足、天敌少等
(5)食物、空间、天敌等
8.右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环境中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________的结果。
(3)若“S”型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环境阻力 (2)有环境阻力 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 生存斗争
(3)由于食物短缺等因素的限制,种群达到环境负荷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
(4)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②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 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有可行性。例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均可)
一、选择题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其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
A.400a·0.8m B.0.8a·400m
C.a·320m D.320m
[答案] C
[解析] 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 400×80%×400×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
2.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 B
[解析] 本题重在分清纵坐标所表示的量不是种群的数量而是增长率,以此来对应“S”曲线上相应的点,t2=0即达到环境的“K”值,故K/2值对应是t1对应的最大增长率。
3.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在第5~9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D.防治鼠害时,应从第5年开始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由于第5年时种群数量(K/2)为200只,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在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多;防治鼠害时,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
4.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答案] D
[解析] 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错误。 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附近,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正确。
5.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逐个计数的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 D
[解析]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酵母菌逐个计数很困难,常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调查。对酵母菌计数时不用普通载玻片,而是用血细胞计数板。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6.“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命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答案] A
[解析] 食人鱼刚进入自然水域,会在短期内呈指数形式增长,但最终会呈“S”型曲线。
7.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答案] D
[解析] 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的三条曲线,首先要对三个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图1和图2的横坐标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曲线图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A正确。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e点)增长速率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B正确。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C正确。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D错误。
8.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
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
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
[答案] C
[解析] 在密闭的恒定容器中培养酵母菌,其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会下降;a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鱼类的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此点。
二、非选择题
9.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________,其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________。
(2)A→B,由于________,种群数量增长不明显。
(3)D→E,从生物因素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________加剧,以及该种群的________增加,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降低,________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4)EF段表示________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_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该岛屿与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________左右。
[答案] (1)种群 开始时增长缓慢,经快速增长后,增长速度减慢,最终达到相对稳定
(2)适应新环境 (3)种内斗争 捕食者 出生率 死亡率 (4)稳定 0 相对稳定 2000只
10.如图甲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能反映该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对该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一定范围内,t1时进行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t2时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带标记的30只,带标记的10只,则该范围内,该鼠的种群数量在t2时最可能为________。
A.大于100只 B.等于100只
C.小于100只 D.约为75只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增长型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1)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在t0~t1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在不断增大,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在不断下降;在t2~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趋于零,与“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一致。(2)假设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变,则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计算,该范围内种群的数量为25×40÷10=100(只),但实际上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在增长,故在t2时种群数量应大于100只。(3)在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会越来
越多,所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1.在锥形瓶内装入一定量液体培养基,接入N0个乳酸菌之后密封,放在25℃温箱中连续培养若干小时,其间每30min测定一次菌数,测得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乳酸菌以________方式生殖,这代表了________类生物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
(2)用N表示总菌数,N0表示初始菌数,t表示增殖世代数,乳酸菌数量增长的数字表达式为N=2tN0(假设生长条件理想稳定)。当在理想条件下乳酸菌每30min繁殖一代,按上式计算,N0=1000时,连续培养5h,总菌数可达________个。
(3)在实际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增长速度与理想条件下乳酸菌增长速度不同,如果5h前的总菌数等于活菌数,请在上面的图中将5h后活菌数的变化趋势用曲线表示出来。造成种群密度变化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培养基中不断产生的乳酸来自乳酸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5)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在25℃的条件下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裂生殖(或无性生殖) 原核(或单细胞)
(2)1 024 000(计算方法:N=N02t=1000×210=1 024 000个。)
(3)如图所示(所绘曲线呈下降趋势即可) 营养物质减少
(4)发酵(无氧呼吸)
(5)在25℃时有利于酶的催化功能(或25℃时酶的催化效率高)
课件70张PPT。成才之路 · 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3 种群和群落第四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四章1.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λ”不等同于种群增长率
所谓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用公式可表示为种群增长率=(Nt-N0)/N0=Nt/N0-1=λ-1。公式变形可得λ=1+种群增长率,由于“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故λ不变。显然,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占初始数量的比例,而非种群增长率。
目标导航: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难点)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重点)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情境导入:
由于今年甘肃主要草原地区气温较往年偏低,加之持续干旱等因素不利于害虫和虫卵及害鼠越冬,随着近期草原大部分地区气候渐暖、降水增多,甘南高海拔地区草原和河西荒漠草原逐渐返青,今年草原鼠害将偏重发生,预计危害面积达7625万亩。
为此,甘肃草原部门目前已在重点区域购置配置药物、大型喷洒机械严阵以待,安排部署相应防控措施。一场人鼠大战已在甘南草原展开。
问题探究:你知道当地工作人员利用哪些生态学原理对鼠害进行有效防治的吗?
提示: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包括断绝鼠粮、防鼠建筑、建立环境卫生制度,消除鼠类隐蔽住所,控制、改造、破坏有利于鼠类生存的环境条件)时间 种群数量 食物和空间 一定的倍数 Nt=N0·λt趋于稳定 有限的 加剧 增加 降低 增高  环境容纳量 种群最大数量 环境容纳量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如______、食物、______、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_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______,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气候 天敌 波动 保护和利用 1.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答案:1.提示: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是一个概念,只要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就在增加;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恒定不变;增长速率为负值时,种群数量应下降。
思 维 激 活
2.提示:食物、栖所、天敌及其他生存条件均会影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一)问题探讨
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二)旁栏思考题
1.提示: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
2.提示: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三)思考讨论
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分析要 点 归 纳2.“S”型曲线的K值及其分析
(1)K/2与K值在实践中的应用(2)K值变动的示意图
①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②生物生存的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1)λ与年龄组成的关系
①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
②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
③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2)在“S”型曲线图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S”型曲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典 例 导 析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近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的影响,因此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点之后。防治害虫越早越好,当到c点时,是蝗虫繁殖速率最快的时候,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
[答案] A下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 D
[解析] 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逐渐变小,但种群数量仍然是在增长,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了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比较稳定。从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1)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2)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绝。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捕鲸业停了下来,鲸的数量恢复到较高的水平。战后捕鲸船的吨位不断上升,鲸的捕获量越来越大,导致许多鲸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的鲸濒临灭绝。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要 点 归 纳
(3)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所以凡是影响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因素都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4)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如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典 例 导 析
A.cd段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自然界中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解析] 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K上下波动,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针对图像的特征,捕鱼、采伐等的时机应选择在K/2(即图像中的b点)以上,如果捕杀老鼠至一半时,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在一个特定环境中K值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值也会被突破,并且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答案] D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个体数量随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天敌捕食、年龄结构变动时,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波动,所以A点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S”型增长的。
2.探究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
(3)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4)每天抽取计数酵母菌的数量。用显微镜计数,估算10 mL酵母菌的初始种群数N0,然后连续观察7天,记录每天的数值。结果的记录可设计下面的表格:3.计数过程的注意事项
(1)首先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2)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
(3)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4)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类似于“样方法”)。4.表达和交流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的增长曲线。
(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1)本实验设置对照实验,除设置养料或温度等条件不同形成对照外,接种的酵母菌要相同。
(2)计数时要进行多组处理,并求平均值,从而减小实验的误差。 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如图乙所示。典 例 导 析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解析]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除统计方格内菌体外还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5小时前每个小格内约有5个菌体,而5小时后每个小格内约有10个菌体,但这是在稀释100倍后的值,所以5小时内种群密度增加200倍,此时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无法判断。
[答案] A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 C
[解析] 酵母菌在培养时一般用葡萄糖作为培养液,在计数取液时一定要摇匀后才能吸取;应该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室,而不是滴在计数板的中央。1.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甲为“J”型曲线增长率,乙为“S”型曲线增长率。 增长率≠增长速率2.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下图为“J”、“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1.仪器:血细胞计数板(如图) 血细胞计数板
如图:一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每个大方格又分为16个中方格,共有25×16个小方格(如图b)。
2.用计数公式计算1mL菌液中的总菌数,设四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稀释倍数为B,由于1mL=1000mm3,所以1mL菌液的总菌数=A/4×16×10000×B=40000A·B。
探究点 分析实验变量推导实验结果
——探究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案例] 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特性。(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 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_____________。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
[技巧突破] (1)铜绿微囊藻的生理特性:
①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小,无性生殖并且世代周期短,因此繁殖速度快。
②铜绿微囊藻虽然是单细胞生物但能进行光合作用,与粉绿狐尾藻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可争夺阳光、CO2等。
(2)分析实验变量推导实验结果:
①变量分析:本实验中自变量为粉绿狐尾藻能否产生化学物质,因变量是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则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加入的是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实验组是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其他影响实验的变量(如铜绿微囊藻数量、生长条件等)为无关变量。
②结果分析:若假设成立,则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
(3)补充完善类实验的解题关键:
创造对照组和实验组需满足的条件,本实验的关键是配制对照组和实验组所需的培养液,配制的关键是利用好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即实验组用玻璃缸中的水配制X培养液,对照组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答案] (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
(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3)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③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④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 d
(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方法警示] 得分要点
(1)必须体现“无性生殖,世代周期短”。
(2)“光照、无机养料、二氧化碳”等至少写出其中两点。
(3)②必须要体现“用微孔滤膜过滤,滤液代替蒸馏水”。
③必须体现“作对照的等量原则: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④必须体现“等量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 d”。(4)必须写出“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增长,实验组受抑制”。
失分案例
(1)错答为“繁殖速度快”。(错因:没有回答原因,只回答了现象)”
(2)答案不全,只答出一个条件。(错因:考虑不够全面)
(3)②错答为“用蒸馏水做培养液,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错因:对无关变量和自变量考虑不到位)
(4)只答出“实验组受抑制或对照组增长”。(错因:考虑不全面)第四章 第3节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生物群落相关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内生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一个池塘中有许多种生物,不仅有水藻、金鱼藻等植物,还有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的鱼构不成一个生物群落。
2.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答案] C
[解析] 合理密植是指农作物种植的密度要合理,影响种内关系;除草是去除农田中的杂草,解决农作物与杂草间的种间关系;除虫是去除农田中以农作物为食的害虫,影响了害虫与作物间的种间关系。
3.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答案] A
[解析] 三组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判断如下:
生物
种间关系
理由
白蚁和鞭毛虫
互利共生
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菟丝子和大豆
寄生
菟丝子靠摄取大豆的养分生活
大小草履虫
竞争
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分开生长较好
4.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增大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丙个体的体型比甲大
[答案] B
[解析] 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如完全相同,则甲、乙、丙三曲线应重合,A项错误;物种甲和乙之间有部分食物大小相同,则甲和乙构成竞争关系,B项正确;从图中的信息不能分析得出C、D项的结论。
5.下列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答案] D
[解析] 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和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种间斗争又包括寄生、竞争、捕食等。
6.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 D
[解析]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二、非选择题
7.如图所示为下面四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所对应的曲线: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图②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
(3)图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图______所示的关系。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食物使大草履虫因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者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解析]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数量上表现为同升同降的变化,a为根瘤菌,b为豆科植物,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是竞争关系,由于二者生存竞争能力不同,因而往往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a为大草履虫,b为小草履虫,如图②;狐与兔是捕食关系,数量上呈现不同步的变化,a为狐,b为兔,如图①。若狐死亡,则兔由于天敌的减少而数量增多,但增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食物(草)的限制,又会逐渐减少;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关系,由于寄生者的大量繁殖会造成寄主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a为细菌,b为噬菌体,如图④。如果b死亡,则对a有利的是②④。
8.根据课本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而且________。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前者是指在一定的样地中,直接______,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________的群落。
(3)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中,也可放入________中。
(4)观察时最好用__________。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________的物镜和________的目镜下观察。
(5)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样地土壤动物的抽样调查数据。物种丰富度可表示为D:(S-1)/1nA,S表示物种数,A表示总个体数。请根据下表调查的情况,统计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项目
鼠妇
蚯蚓
马陆
跳虫
蜱螨
线虫
甲虫
捕获量
34
6
40
108
59
155
11
物种丰富度
[答案] (1)取样器取样 较强的活动能力 身体微小 (2)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有限 (3)70%的酒精溶液 试管 (4)实体镜 4倍 5倍 (5)D=(S-1)/lnA=6/ln413=0.9961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一、选择题
1.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最符合的是(  )
[答案] D
[解析] 坐标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4幅营养关系图中,A表示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表示甲、乙之间的竞争关系(甲、乙均以丙为食),D表示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2.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进行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a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b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混合放养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胃内食物可知: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
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识图能力。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最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最差,一旦出现虫害,害虫数量都是爆发性的J型增长,A错;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错;而C项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物种数最多,此时它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茶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群落结构必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错。
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浮游动物)。丙为专食浮游动物的鱼,所以,乙、丙两个种群的数量首先减少,最终仅剩的一定为甲种群。乙、丙都为消费者,在需氧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5.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 A
[解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6.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的生物间的关系有(  )
A.竞争、竞争 B.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 D.共生、种内斗争
[答案] B
[解析] 乳酸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关系是两种生物间的竞争关系,而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抑制了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属于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
7.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答案] A
[解析]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身体微小的动物,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8.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M、N之间为竞争关系
B.b越大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d越大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
D.N与N将呈现S型增长
[答案] B
[解析] M、N之间通过食物d而发生着竞争;d越大,共同争夺的食物资源越多,竞争越激烈;由于M与N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因而存在着环境条件阻力,所以两种群将呈现S型增长。b越大,说明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二、非选择题
9.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1)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4)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答案] (1)如下图
(2)竞争 (3)温度和湿度 (4)遗传
[解析] 甲、乙两种拟谷盗构成了竞争关系,各自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不同的变异,因而对不同环境因子作出的反应是不相同的,即它们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10.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
(4)放入大草履虫,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使其数量减少。
11.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一)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________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探究问题: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探究过程:
(1)准备:
①制作________: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用于________法或________法进行调查,常采用________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②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主要情况。
(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________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
(3)采集小动物: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____________采集。
(4)观察和分类:
①可借助有关的________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②观察:体型大,直接识别;体型小,____________。
(5)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分解
(二)(1)①取样器 样方 标志重捕 取样器 ②地形 环境 (2)塑料袋 地点 时间 (3)吸虫器
(4)①动物图鉴 ②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5)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解析] 考查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属识记内容。
课件70张PPT。成才之路 · 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3 种群和群落第四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第四章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3.利用曲线图例分析四种种间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4.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群落中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的特点的不同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目标导航: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重、难点)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情境导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说出诗句中描述的环境里可能包含哪些种群,种群相互之间有紧密联系吗?
提示:树、鹊、蝉、稻、蛙等物种所形成的各自的种群,它们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_____________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物种的组成、种间关系、________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__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__的多少。预 习 导 学各种生物种群 空间 区别不同群落 物种数目食物 资源 体表 彼此有利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___________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森林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起伏、________、盐碱度、________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________分布。各个生物种群 分层 栖息空间 土壤湿度 光照强度 镶嵌 1.一个农贸市场上的所有生物是不是一个生物群落?
2.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吗?
答案:1.提示:生物群落应该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且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农贸市场上的生物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所以不是一个群落。
2.提示: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不是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思 维 激 活(一)问题探讨
1.提示: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要引导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提示: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二)资料分析
1.提示: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提示: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三)想象空间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象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四)探究
提示: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根据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种群和群落的比较要 点 归 纳物种丰富度的特点
(1)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
(2)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3)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4)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典 例 导 析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在该题的四个选项中,A、B、C三个选项虽然包括的生物种类依次增多,但最终也没有包括全部生物。因此,都不属于生物群落(其中C项虽然提到了大型真菌,但还有小型真菌,以及其他菌类等微生物没有提及)。
[答案] D生物群落是指 (  )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
④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只包括生物种群,不包括无机环境。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比较如下:种间关系要 点 归 纳(3)用图示表示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的逻辑关系 下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三图表示的最可能关系依次是(  )典 例 导 析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解析] 图甲反映出两个物种种群数量呈现同步波动,说明是共生关系;图乙中的两条曲线,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说明是捕食关系;图丙中两物种间随时间推移一方发展起来,另一方被消灭,说明是竞争关系。
[答案] B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 D[解析]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因此我们经常称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虽然都使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但是并不构成竞争关系。而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一定不能是捕食关系,而且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属于竞争关系,应该是竞争阳光、养料等。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群落的结构要 点 归 纳2.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陆地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森林群落中植物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等垂直分层现象。
(2)陆地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3)水域生态系统中也会因水体的物理条件(光照、温度、盐度、溶氧量等)及生物条件(天敌、食物等)的差异使群落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如植物由浅层到深层可有浮游植物、绿藻、裸藻、红藻等。而动物由浅层到深层也具有浮游动物、各水层鱼类、底层软体动物等垂直分层现象。
3.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水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温度”制约。群落结构中的两个“不能”
(1)不能把海拔高处植物的分布理解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不能将水域处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是水的温度不同。 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该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典 例 导 析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 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阳光,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 C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一个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取决于植物的垂直结构所创造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 B
[解析] 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1.探究原理
(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要 点 归 纳
3.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群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同样营养条件的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 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典 例 导 析
[解析] 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为保护生态环境,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应放回原环境。
[答案] C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中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答案] A
[解析] 题干明确指出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所以四个收集装置中最不适宜土壤动物生活的土样条件是最适宜收集这种动物的。
不同海拔高度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变化造成的,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类型不同主要是受温度、水分的影响,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的生物群落中,从下往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灌丛等不同的小群落。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类型不同,应该算是水平结构。是不同的水平距离上有不同的地理高度造成的水分、温度、光照和气候等的差别,使得生物有不同的分布。理解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类型不同 这一特殊现象 1.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的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几个实例
(1)果树——草菇结构 该结构就是利用果树种群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加入一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类似的结构还有玉米——食用菇结构及其甘蔗——食用菌结构等。
(2)桉树——菠萝结构 海南省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 立体农业探究点 根据种间关系判断种群增长曲线的方法
——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
[案例]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动物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动物数量变化如图曲线F所示。
组3:乙种动物与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分层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技巧突破] (1)种群增长规律曲线的判断:
①根据组1,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动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
②根据组2,甲、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动物数量变化,则B表示甲种动物数量变化;
③根据组3,乙、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则乙、丙对应曲线应为D、E。
(2)判断种间关系寻找对应曲线:
①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 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②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
[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方法警示] 得分要点
(1)必须呈现“出生率 死亡率 30”。
(2)必须呈现“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失分案例
(1)错答为“食物 空间结构”。(错因:认为是曲线形成的条件)
(2)错答为“①C和D 垂直”。(错因:误认为水系中无水平结构) “②A和C”。(错因:没有理解空间是有限的,竞争会导致其中一个种群的灭绝)第四章 第4节
一、选择题
1.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因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上面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上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 A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A项所述属于初生演替,B、C、D项所述都属于次生演替。
2.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
[答案] B
[解析] 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最终形成森林,此时的群落丰富度已达到顶级,趋于稳定。
3.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
[答案] C
[解析]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
4.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结果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5.下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答案] A
[解析] 温带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中,随着物种的多样化程度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也越来越丰富,乔木占据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整个植被的生物量增加。
6.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 C
[解析] 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冰川泥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基础是群落内不同物种的竞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形成森林。
二、非选择题
7.云杉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是我国西部和西南部高山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如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说属于________。
(3)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________,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________(各举两例)。
(4)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完全一样了,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次生演替
(3)植物种子的数量和散布、生物繁殖 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4)演替需要时间长,期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而且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云杉林发生的次生演替现象。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既受到来自群落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种子的数量及散布、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物繁殖、迁徙等,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如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等。由于受这些内外因素影响,结果导致新生云杉林与原云杉林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8.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C(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绘成如图曲线,据图回答:
(1)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______,使之反而适应了后一种群的需求。
(4)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___________,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____________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____________。
[答案] (1) 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生态因素(或土壤、气候等)
(4)消失了 物种组成 演替
一、选择题
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答案] D
[解析] A正确,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群落演替;B正确,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正确,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错误,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理、繁殖等,故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
2.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①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⑤③⑥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在裸岩上首先出现地衣,即从裸岩阶段到地衣阶段,由此即可确定答案为D。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4.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
C.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
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A项内容并不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故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6.如图为某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
B.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
C.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
[答案] B
[解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只是该区域动物中的一部分,A错误;图中可以看出,珊瑚礁为鱼类提供了生物和栖息场所,并珊瑚礁体积和鱼的种数呈现出正相关的变化,B正确;该珊瑚礁虽已被破坏,但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演替至第4年时,珊瑚礁体积和鱼的种数仍处在向下波动的状态,到第5年才基本维持相对稳定,因此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D错误。
7.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逐渐代替藓类植物,接着灌木植物又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繁殖能力较强
B.演替各环节中最先进入者寿命较短
C.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较高等
D.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 D
[解析] 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后来者相对较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进而更有利于其生存,D正确。
二、非选择题
8.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
(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级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答案] (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A B
9.根据下面探究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的演替的实验,回答问题。
探究过程:
(1)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冷却至室温后,在大烧杯中加入3/4容积的干稻草溶液,取一滴溶液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将此烧杯放置在一个不受干扰、没有阳光直射的安全地方,让它滋生大量的细菌。
(2)放置3 d,用池塘水加满烧杯,混合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一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每隔3 d,用滴管分别取烧杯表层、靠近烧杯侧壁的表层以下、烧杯底的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一种生物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4)当你观察到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可结束实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回收溶液。
(5)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请分析:
(1)干稻草加水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这个群落变化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到的生物最可能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预测一下,烧杯中的原生动物将会________(增多或消亡)。
(5)若要进一步探究酸雨对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应在(2)和(3)之间插入怎样的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灭菌
(2)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
(3)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
(4)消亡
(5)在第(2)步和第(3)步之间插入以下操作:将烧杯中的溶液等量分开,其中一个杯子加入适量的酸雨(SO2溶液),另一个杯子加入与酸雨等量的蒸馏水。
10.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8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________。
(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法。
(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__。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答案] (1)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2)样方 (3)油松和刺槐 阳光
[解析] (1)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样方法。(3)两种生物重叠越大说明它们之间的资源竞争就越激烈,分析表可知油松和刺槐的重叠度最大,即油松和刺槐的竞争最激烈;阳坡和阴坡的主要区别是阳光。
课件52张PPT。成才之路 · 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3 种群和群落第四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第四章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性质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目标导航: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重、难点)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情境导入:
2014年10月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卡罗区,锡纳朋火山继5日后再次喷发,炽热的熔岩自火山口流下,火山灰遮天蔽日。11月27日,日本熊本县,日本最大的活火山—阿苏火山喷发出大量火山灰,高达1500米,附近三十多个航班被迫取消。12月9日,位于印尼卡罗的锡那朋火山喷发,现场浓烟漫天犹如末日大片。
问题探究: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荒山秃岭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这个恢复过程在生态学上称为什么?
提示:不可能。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由于原先的物种死亡或迁徙,在恢复过程中又有外来新物种的进入,因此群落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的过程。预 习 导 学代替 被彻底消灭了 地衣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森林阶段 火山岩 土壤条件 繁殖体 过量 速度 方向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我国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可持续发展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相同吗?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提示:不相同。因为初生演替起始条件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起始条件比较肥沃和温和,甚至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思 维 激 活
(一)问题探讨
1.讨论作答。
2.提示: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二)思考讨论1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因而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 ,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三)思考讨论2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四)旁栏思考题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无机环境影响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群落的演替也极大地改变了无机环境。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顶级群落)。2.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使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此时的群落,结构更加完善和复杂,并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3.方向
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演替的过程中,物种逐渐增多,生物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对抗外来干扰的能力增强。
(2)演替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解析] 即使群落的结构没有受到干扰或破坏,也会由于群落内部的生物体改变生态环境而引起演替。如气候适宜的条件下,草本植物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群落的演替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答案] B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答案] D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生存都在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改变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变化,因此有些生物种类可能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1.演替类型演替的类型及原因要 点 归 纳2.演替原因
(1)内因:群落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外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海陆变迁、火山喷发、气候演变、雷击火烧、风沙肆虐、山崩海啸、虫、鼠灾害、外地动植物侵入等属于自然因素;砍伐森林、开垦草地、捕捞鱼虾、狩猎动物、撒药施肥等人类活动属于人为因素。
内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这些因素或是单一作用或是多个综合作用于生物群落而使其发生演替。
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般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群落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
(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人类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群落演替的规律
(1)判断演替的类型应从是否有“土壤条件”入手,若无土壤条件为初生演替,否则为次生演替。
(2)外来物种的引入: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3)群落的次生演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深刻。
(4)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典 例 导 析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项不正确,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是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答案] B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 C
[解析] 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结合图中曲线分析可知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A、B项正确;群落最终发展为与当地气候相一致的顶极群落,若气候条件适宜,可逐渐发展成森林,D项正确;由于环境的变化、新物种的迁入等②处的物种组成与①处不相同,C项错误。在自然界中,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有:
1.首先由某种植物适应了环境而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来,并逐渐成为优势种;
2.这种植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并有某些种类的动物和微生物也在此定居下来;
3.又有新的植物到来,因更加适应环境而成为新的优势种,生物种类进一步增多,群落结构更加复杂;正确理解生物群落的规律4.演替最终将在当地环境条件(如水、温度、气候等)的限制下达到相对稳定;
5.如果条件适宜,演替可达到最高阶段,即森林阶段。
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的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地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探究点 表格、坐标系等数据库的处理方法
——群落演替中各种指标的变化分析
[案例]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坐标图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如图是1953年~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技巧突破] (1)对实验结果不同表现形式的解读:
①表格中横栏表示的是不同年份不同量的变化,如叶面积指数逐渐变大,光能截获率逐渐增加,生产量也是逐渐增加的,并且要明确上述三个量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随着生产量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应该是增加的。
②坐标系中数据的解读,从1953年~1996年间生物量的解读可以看出在1953年~1984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在1984年~1996年间生物量最终趋于稳定。
(2)学会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要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呼吸量的关系,首先表格中已经有叶面积指数与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关系,而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然后以叶面积指数为横坐标,以呼吸量为纵坐标进行描点、连线。
(3)群落物种丰富度调查方法:
在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强调了不能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而在调查地表
以上的物种丰富度,特别是植物物种丰富度时,方法还是使用样方法,所以要注意区分上述两种方法的使用范围。
[答案] (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两者呈正相关)
(3)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居)
[方法警示] 得分要点
(1)第一个空必须答“次生演替”。
(3)坐标图的纵横坐标应分别为“呼吸量”、“叶面积指数”。
(5)第一个空必须答“样方”。失分案例
(1)答为“初生演替”。(错因:不会区分演替的类型)
(3)答为
(错因:没有找对呼吸量的表示方法,用净初级生产量错误地来表示)
(5)答为“取样器取样法”。(错因:生搬教材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