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背影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17: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朱自清
课文导入
——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儿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万里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1】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著述甚多,其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48年,朱自清因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自清: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创作背景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散文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
散文的取材广泛,包容大千世界,表现人生百态。
散文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
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实情感,而其形式的自由,便于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抒发情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识读生字词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交卸( ) 迂( ) 腐 琐屑( )
栅( )栏 颓( )唐 蹒跚( )
举箸( ) 游逛( )


chóu chú
xiè

suǒ xiè
zhà
tuí
pán shān
zhù
guàng
重点词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学习任务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
赏析批注课文,品读背影之美
品读句子,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任务三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并完成下列表格
两年前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事情 线索 流泪 情感
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感动之泪 父子分别 再现背影 伤心之泪 刻画背影
惜别背影
悲哀之泪
离别之泪
望父买橘
别后怀念
点题
回忆
(进入回忆)
回忆部分
(回忆结束)
倒叙
父爱子,子爱父的深厚情感
任务一 寻找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1、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
(1)、第①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第⑥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第⑥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第⑦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任务二 赏析批注课文,品读背影之美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第⑥段
铺垫背影
身材、衣帽
与背影特定镜头整合
特写背影
手、脚、整个身体的动作
聚集“攀爬”,定格背影形象
烘托背影
“我的眼泪又来了”
强烈表现的感情烘托感人背影
形神交融:运用白描手法,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表现出父爱子的深情。
1.文章的②——⑤段写了什么?这些叙述没写“背影”,是否属多余笔墨?
任务二 赏析批注课文,品读背影之美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 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还无微不至的关照着儿子!这份父爱的深情,带给了“我”内心强烈的震撼,而震撼的体现,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这几段的内容是为了下文写“背影”带给“我”强烈的情感震撼而蓄势,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1)、当时的家庭状况:祖母去世,父亲卸职,“我”奔丧回家,家中光景惨淡,“我”奔丧完后返北京。
(2)、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嘱咐茶房,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选定座位,大衣铺座,叮嘱儿子,(为子买橘,再次叮嘱)。
2. 课后练习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 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任务二 赏析批注课文,品读背影之美
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任务二 赏析批注课文,品读背影之美
3.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第7段
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很好地收束了文章。朱自清坦诚地告诉读者,他和父亲之间曾经有过矛盾和隔阂,在车站分别时,父子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那么,在当时便让作者感动涕下的“背影”,就显得尤其可贵,也难怪它会深刻地烙印在作者的记忆中。而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如果不理解这最后一段,就很难真正领会文中作者的悔恨与感动。
4.课后练习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感情反应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5.课后练习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原因:
“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
6.课后练习三:第四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自己送我去”。从文意的表层来看,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之人,同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爱护过头了
任务三 品读句子,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任务三 品读句子,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任务三 品读句子,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绘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任务三 品读句子,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课堂小结
父爱往往是深沉的,他不曾说一句“我爱你”,可每个动作都是爱你的表现。朱自清先生在本文中,便是抓住了父亲的这一特点,以小见大,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和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默默关心子女的父亲形象。希望同学们课后也向默默爱我们的父亲表达一份爱意。
背影
归 纳 总 结
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再见“背影”




背 影
开门见山
形神交融
催人泪下
照应深化
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感谢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