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白杨礼赞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白杨礼赞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20: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白杨礼赞
崇敬、赞美
同学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我想问问大家:“礼赞”是什么意思?
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表达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的。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导入新课
作者:墨剑飘雨
陶弘景
教 学 目 标
(一)
朗读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昂扬向上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三)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锤炼( ) 主宰( ) 倦怠( )
无垠( ) 坦荡如砥( ) 恹恹( )
晕圈( ) 倔强( ) 婆娑( )
虬枝( ) 楠木( ) 秀颀( )
chuí
zǎi
dài
yín

yān
yùn
jué jiànɡ
pó suō
qiú
nán

读准字音
( )古刹
( )刹车

chà
shā
( )晕倒( )红晕

yūn
yùn
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秀颀:美而高。颀,高。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作者名片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有《茅盾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文章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划出文章中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点我放课文朗读
总结
通过寻找关键句,我们发现,作者“礼赞”白杨,赞美的是它的“不平凡”
再次朗读关键句。从“实在是不平凡的”到“决不是平凡的”,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差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读出自豪)
(读出赞叹)
(读出坚定)
(读出理性)
(读出盛赞)


观察:从远到近
实在
绝不是
赞美
高声赞美
赞美、崇敬之情:由浅入深
“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有何作用?
“不平凡”
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
行文的感情线索
抒情线索
四个关键句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串联在了一起。请研读每个关键句子所引领的内容,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何处
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白杨树的外形不平凡——笔直、向上、倔强挺立。
白杨树的精神不平凡——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白杨树象征的人物不平凡——象征着质朴、坚强、力求上进、团结一心、守卫家乡的北方农民。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提问: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高原的景象是一望无际的,“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这里用的是烘托技巧。写高原景象是为了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进行铺垫、蓄势。
第2自然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又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写这些?
第2自然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了“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这是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文中还有一处“欲扬先抑”的写法,请找出来,并分析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第7自然段前两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可更加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3段作者用 “刹那间”“ 猛抬眼” 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什么效果?
设置悬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面对白杨树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蓄势,让人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第5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呢?
干——笔直、绝无旁枝、丈把高
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
力争上游
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从第5段中找出能表现其内在品质的词语。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第7段的四个反问句是怎样逐步加深,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一连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在上文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反问句
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个反问句
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了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反问句
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用它象征为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反问句
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北方农民和他们的精神?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农民和他们的精神。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能增添文章的表现力。
本文是借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广大抗日军民,这就是托物言志,采用的是象征手法。我们以前也接触过,比如《金色花》中的“金色花”,《荷叶·母亲》中的“荷叶”。你能说说象征手法的特点吗
象征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说,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建立起白杨树和北方广大抗日军民之间的联想的 再读课文第7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
白杨的精神——伟岸、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力求上进。
北方农民的精神——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结合特定的写作背景,得出:白杨树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广大抗日军民。
总结
象征手法的解读思路是:把握物象特点——结合背景分析——关联相似性——解读象征意义。
《红梅赞》演唱:殷秀梅
听歌曲《红梅赞》,思考歌曲中的红梅的象征意义。
《红梅赞》歌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
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创作背景:这首歌曲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江姐”是小说《红岩》中的人物江雪琴。《红岩》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狱中地下革命斗争,而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进行了英勇战斗,虽然这些共产党人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这些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解读红梅的象征意义
红梅的特点——不惧严寒、昂首怒放。
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英勇无畏。
象征意义:红梅象征着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是不是有些多余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不多余,这是为了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两种树所代表的人也不同,一是代表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代表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这篇散文有了一定的认识。请以《白杨礼赞》为例,归纳托物言志散文的主要特点。
(1)往往使用象征手法,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
(2)细致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从而与被象征的事物建立起某种关联。
(3)有时因写作时限于某种特定的背景,所以才使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含义。
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雄壮”“伟大”(景美)
外形特征
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
力争上游(形美)
内在气质
靠紧团结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有斗争精神(神美)
坚强不屈
朴质严肃
力求上进
板书设计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最后一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文章标题形成呼应,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课后习题
从三方面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①生长的环境不平凡:境美
西北高原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
②自身的形貌不平凡:形美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 “紧紧靠拢”。
③内在的气质不平凡:神美
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第2段描述高原景色给作者的感受:由“雄壮”到“单调”,为接下来写见到白杨树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夸它是“伟丈夫” ,也是欲扬先抑。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两种树的品格不同,
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
一是贵族化;
所代表的人不同,
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
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
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三、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
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达,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 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五、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1.一个事物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某些较为固定的意义。
如:梅花---凌霜傲雪。
2.每个人在观察事物时可能赋予它某种特定含义。
如: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莲花---淡雅脱俗 2.牡丹---富贵荣华
3.蜡烛---无私奉献 4.翠竹---谦虚上进
5.青松---傲雪挺立 6.流水---年华易逝
7.明月---离愁别绪 8.绿叶---勃勃生机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