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遗传?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在哪?
2、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组成?
3、染色体有何特点?
4、主要遗传物质是?其结构特征?
5、什么是基因?基因的作用?
6、基因、DNA、染色体三者在位置和数量上的关系
1、位置关系
2、数量关系
细
胞
核
染
色
体
D
N
A
基因
4
3
2
1
细胞核内有 条染色体;
一对染色体上有 个DNA分子;
一个DNA分子上有 个基因.
多
2
多
小明同学说:“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双眼皮,我却是单眼皮,我是不是被抱错了?”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性状的遗传
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
2、举例说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及关系;
3、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学习目标
(重点)
(重点)
(难点)
自学指导1
任务:看课本P98-101,快速找到以下问题答案背记:
要求:在课本上标注,并记忆(4分钟)
1.什么是性状?
2.什么是相对性状?(找出三个关键词)。
3.性状是由什么控制?
4.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5.基因有哪两种类型?如何表示?
两种类型的基因各控制什么性状?
兔子毛色
南瓜颜色
鹦鹉的羽色
鸡冠的形状
2 相对性状: 在遗传学上,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3 相对性状的三要素: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类型
1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小结:
4 自己列举几个相对性状的例子
同桌二人互为镜子,10秒钟后说出你同桌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是有酒窝还是无酒窝?
跟踪训练:
判断下列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为什么?
1. 兔的白毛和狗的黑毛
2.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
3.番茄的黄果和红果
4.母亲的双眼皮和儿子的双眼皮
判断依据:两同一不同
√
×
×
×
助学合作探究
当堂达标T1
3.性状是由什么控制 ?
4.观察染色体图片,基因与染色体关系:
(1)成对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吗?
(2)成对的两个基因在两条染色体上的位置对应吗?
合作交流
重
难
点
DNA上的基因
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成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着一对相对性状。
Ab不是一对基因
助学P88 T2
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正确的是( )
C
5.基因有哪两种类型?如何表示?
两种类型的基因各控制什么性状?
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1.一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这对基因有几种组合方式?(以A,a为例)?
显性基因 显性性状
隐性基因 隐性性状
AA Aa aa
大家谈
aa
有显是显,无显则隐
2.在哪种成对基因控制下,生物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哪种成对基因控制下能表现出隐性性状?
AA或Aa
A
a
体细胞
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
成对的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基因如何遗传给子代
任务:看课本101页第二段-102页,通过对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遗传图解的学习总结遗传图解的写法,并能根据图解说出亲代与子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时间:3分钟
要求:完成助学P88合作探究T1(2)
自学指导2
(1)杂合体一般表示为“Aa”(“A”前)
(2)遗传图解中需要标注出:
亲代、生殖细胞、子代,以及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
(3)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这三者之间都应该用“↓”连接。
(4)生殖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应写出所有可能性。
画遗传图解注意问题:
b
b
bb
b
b
母亲
父亲
儿子
×
卵细胞
精子
B
B
已知:控制单眼皮的为隐性基因b
控制双眼皮的为显性基因B
来分析一下父母双眼皮,儿子单眼皮的遗传图谱?
P102 T2(3)遗传图解
D
d
D
d
DD
Dd
Dd
dd
有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Dd x Dd
亲代
生殖细胞
子代
基因与性状的遗传
(1)下图中在豌豆花色、鹦鹉体色的遗传中,我们要研究的分别是哪一对相对性状?
(2)豌豆花色和鹦鹉羽色的遗传中哪个是显性性状?哪个是隐性性状?
凭空消失、无中生有的性状均为隐形性状
形态
结构
生理特性
行为方式
性状
同种性状
不同表现
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隐性基因
控 制
基因
基因
控 制
控 制
显性基因
控 制
性状的遗传
作业
1.完成助学当堂达标
2.整理背过本节知识点
明天第五节课前完成
3.预习完成助学P90-91自主学习
周三前完成
相关链接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qi)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 遗传学的鼻祖,发现了遗传的两个规律,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