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课时2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以我国为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综合思维) 2.掌握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的线路及影响。(区域认知) 3.分析某地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1.说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概述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3.“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及意义有哪些? 4.什么是“西电东送”? 5.“北煤南运”的含义及原因是什么? 6.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空间布局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哪些? 7.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和沿线区分别有何影响?
自主预习
一、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 铺设管线到上海,全程4 167千米。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复杂的地形区,三次跨越 ,一次跨越长江,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最终送到 。
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外连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我国霍尔果斯,南至广州、深圳和香港,是世界最长的跨国天然气管道。
3.意义:“西气东输”工程为 和 等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的天然气,为当地发展提供能源保障。“西气东输”工程,对于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防止 ,提高沿线地区及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特别提醒] 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并非没有污染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来说,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所以天然气并非没有污染,只是污染较轻。
[微思考]“西气东输”管道向北弯曲经过陕北靖边,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二、西电东送
1.概念:开发 、贵州、云南、广西、四川、 、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 、江苏、浙江和 、天津等地区。
2.三大通道
南部通道 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 、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 和云南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
中部通道 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
北部通道 将黄河上中游和 、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三、北煤南运
1.概念:将我国北方出产的煤炭运往南方,主要运往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
2.原因
情境探究
探究点1“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三部分,分三条线路。“西气东输”一线工程2004年全线贯通,二线工程2012年年底全线贯通,三线工程2014年全线贯通。下图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路线示意图。
探究问题
问题1(综合思维)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问题2(综合思维)简述“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工程的建设对上海、广州共同的影响。
问题3(地理实践力)推测“西气东输”新疆段工程冬季建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题组对练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于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04年10月1日全线建成投产。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西横贯9个省级行政区,最终到达上海市,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为了( )
A.缓解区域发展与天然气资源供给不平衡问题
B.解决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
C.解决沿线地区的就业问题
D.解决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
(2)西气东输工程在甲处发生了弯曲,比沿图中的虚线距离更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途经陕甘宁气区,提高供气可靠性
D.避开大江大河,减少工程量
探究点2 “西电东送”
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工程路线示意图。
探究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西电东送”工程目的地大量输入能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据图分析,“西电东送”工程三大通道的电能构成有何差异?
问题3 (综合思维)“西电东送”工程对能源调出区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题组对练
2.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乏 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 ③中、西部地区能源供应量大于消费量 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有( )
①降低能耗 ②进口煤炭
③开发新能源 ④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 )
A.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将东部地区的工业全部转移到西部地区
D.加大东、西部地区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探究点3 “北煤南运”
下图为晋、陕、内蒙古地区煤炭南运通道。
探究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在“北煤南运”线路①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线路③,请说明发展运煤线路③的重要意义。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图中煤炭运输终点地区的能源输入与该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问题3 (综合思维)为煤产区的发展提出两条既能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又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具体措施。
题组对练
3.牵动7省区利益的“北煤南运”大通道,已建成投入使用。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项目,被称为“北煤南运”大通道,起于内蒙古浩勒报吉,经乌审旗后进入靖边、延安北、韩城北,经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湖北襄阳、湖南岳阳后止于江西吉安,全长约1 86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华中地区煤炭调入的最佳方案是来源于()
A.贵州 B.东北地区
C.新疆 D.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2)“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的意义主要有( )
①缓解铁路运力不足的矛盾 ②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③减小华中地区的能源缺口 ④降低运输成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随堂检测
“川气东送”工程是继西气东输之后我国兴建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根据下图,回答1~2题。
1.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②途经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 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 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下列关于“川气东送”方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B.有助于将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C.配合原有的西气东输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题组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工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B.有利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C.线路途经地区能源十分短缺 D.促进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4.该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减少四川省的酸雨发生 B.干线主要经过东部经济地带
C.对沿线地区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 D.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的能源消费结构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79探究
教材P86活动
1.“北煤南运”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海洋运输(海运)。合理性:煤炭属大宗货物,海洋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而煤炭的输入地大多有便利的港口。
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海运+河运)。合理性:煤炭为大宗货物,运量大,“北煤南运”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受天气和自然环境影响小,运输安全,适合中长距离的大宗货物运输。
2.中国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煤炭需求量大,但“北煤南运”原有运输能力有限,缺少运煤专线,原有通道不足,需开辟新的运输通道,提高铁路煤运通道的运力。浩吉铁路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运煤专线,建成后将完善煤炭外运铁路网络布局,极大缓解北煤外运铁路的运输压力,缩短煤炭运输时间。加大对蒙陕甘宁地区煤炭资源的集中开发,并有效缓解中东部地区的煤炭供给缺口,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3.赞同。理由:我国远距离高压输电技术水平较高。(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铁路运输压力大)就地煤电转换,变输煤为输电,能够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减少煤炭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运输损耗。对能源输入区而言,缓解煤电供应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对煤炭产区而言,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延长煤炭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增强经济实力。
不赞同。理由:建设坑口电站和输电线路,成本较高,煤炭直接通过铁路外运,成本较低。建设坑口电站会加剧煤炭产区的环境污染。
教材P88活动
1.(1)工程沿线气候干旱、风沙大,施工环境恶劣。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途经野生动物活动通道,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多历史遗迹,易造成人为损坏。
(2)对我国东部(能源输入地)地区: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④带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相关产业发展;⑤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对我国西部(能源输出地)地区:①加快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②加快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步伐,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③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④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砍伐薪柴、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
(3)“西气东输”工程对甘肃的有利影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为生产生活提供新能源,减少砍伐柴薪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利影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生态恶化。
2.略。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一、
[微思考]
提示:陕北靖边是著名的天然气产区,故“西气东输”管道向北弯曲经过靖边,利于补充气源。
情境探究
探究点1
探究问题
问题1 提示: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运量巨大的“北煤南运”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压力;天然气具有清洁、使用方便等优势。
问题2 提示: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天然气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大气质量。
问题3 提示:大风天数多,多风沙天气;气候寒冷,易出现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昼夜温差大,不利于工程建设等。
题组对练
1.(1)A (2)C [第(1)题,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地区不平衡,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为了缓解区域发展与天然气资源供给不平衡问题。西气东输只能缓解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增加沿线地区的就业机会,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解决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第(2)题,西气东输工程在甲处发生了弯曲,途经陕甘宁气区,可将陕甘宁气区天然气作为补充气源,这样可以提高供气可靠性。陕西、山西能源丰富。输气管道并不能提高山西煤炭外运能力。]
探究点2
探究问题
问题1 提示: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缺乏,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问题2 提示:北部通道由火电和水电两种电能构成,且以火电为主;中部通道由水电构成;南部通道由火电和水电两种电能构成,且以水电为主。
问题3 提示:促进能源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题组对练
2.(1)D (2)D (3)A[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而中、西部地区用电量小于发电量,说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能源供应量大于消费量。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不可能大量出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是否通畅,无法从图中看出。第(2)题,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现状的节流措施为降低能耗和调整产业结构,而进口煤炭和开发新能源属于开源方面的措施。第(3)题,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探究点3
探究问题
问题1 提示:增加运煤量;减轻南北向铁路运输的压力;海运的费用较低,利于降低成本。
问题2 提示:上述通道主要到达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海南经济特区等,这些地区工业发达,但能源短缺,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需要从能源产区输入大量能源,以满足当地工业发展的需求。
问题3 提示:科技创新,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延长煤炭产业链);建设坑口电站,输出火电。
题组对练
3.(1)D (2)D [第(1)题,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煤炭储量丰富,且距离华中地区较近,因此华中地区煤炭调入的最佳方案是来源于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第(2)题,建设“北煤南运”大通道可以减小华中地区的能源缺口;缓解铁路运力不足的矛盾;缩短运距,降低运输成本。]
随堂检测
1.B 2.C [第1题,“川气东送”工程经过了华中和华东经济较发达地区,沿线市场需求量大;主要经过的地区有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势较平坦,工程量小;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该线路明显较短。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自身能源少,且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能源短缺问题。]
3.C 4.D [第3题,天然气管道工程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线路的建设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环境质量,同时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线路途经的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第4题,该工程没有经过四川省;干线主要经过西部和中部经济地带;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沿线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但不是极大的破坏;该工程能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天然气消费比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