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课时2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区域认知) 2.掌握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理解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保护环境的措施。(综合思维) 1.长江流域有何生态效益? 2.长江流域的开发原则是什么? 3.怎样建设长江经济带? 4.如何开发长江“黄金水道”? 5.说明长江水能开发状况。 6.长江流域建设的原则是什么? 7.长江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其治理措施是什么? 8.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是什么?
基础预习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原则:坚持 、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2.长江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1)局部污染严重,部分湖泊 问题突出;
(2)洪涝灾害频繁;
(3) 供需矛盾加剧;
(4)水生态环境恶化。
3.环境保护措施
(1)严格管控流域内的各种排污口,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
(2)重点保护好重要湖泊水库。
(3)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a.建立 管理制度。
b.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c.建立长江生态保护 。
d.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特别提醒 针对长江的水污染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完善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水污染企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对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提高公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等。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 )
(2)长江流域建设要坚持经济优先、环境保护的原则。( )
(3)大河生态治理可以探索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 )
在2018年11月30日举办的“2018长江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徐宪平指出,“长江病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长江病了”的“根子”主要是( )
A.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B.自然灾害多样频发
C.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最为重要的两大主题是( )
①交通运输建设 ②生态环境保护
③经济发展 ④自然灾害防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互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仅鱼类就有424种,其中177种为长江特有的鱼类。但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降到最差的无鱼等级。2019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要求相关部门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
材料二 自2020年1月开始,我国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计划,禁止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引导渔民退捕转产。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3省1市全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材料三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主要水域分布图。
材料四 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淡水渔业产值。
省(直辖市) 捕捞产值(亿元) 养殖产值(亿元) 捕捞/养殖
安徽 69.5 421.6 0.16
江苏 130.5 1055.0 0.12
上海 0.5 26.6 0.02
浙江 26.2 228.2 0.11
(1)分析长江流域鱼类物种丰富的原因。
(2)除水质变差外,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还有哪些?
(3)为使“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要做好哪些相关工作?
(4)分析长三角地区引导渔民退捕转产所面临困难较小的原因。
探究活动二 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与环境的关系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 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到20世纪末,面积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的真实写照。大片湿地消亡,调蓄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在洞庭湖区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亿立方米,在此过冬的候鸟大幅度增加,江豚、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得到妥善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1)根据材料一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2)引起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要改变这种现状,应采取哪些措施?
随堂巩固
下图是长江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从图中分析,长江流域开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大气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水体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长江近十几年洪涝灾害频发的人为原因之一是( )
A.长江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 B.中游河道裁弯取直
C.中下游湖泊沿岸围湖造田 D.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80年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推测在19世纪末,图示①②③④水域中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1980年以来,该流域蓝藻水华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 B.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
C.生产生活排放使污染物增加 D.全球变暖使区域气温升高
5.该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体现的长江流域协调发展机制是( )
A.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B.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C.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D.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参考答案
自我诊断
1.(1)×
解析: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污染、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
(2)×
解析:长江流域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3)√
解析:大河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可以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长江病了”的根子在岸上。河岸上的泥沙和污染物排入长江,都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
3.答案:C
解析:长江经济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互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
1.答案:(1)长江流经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地势变化大,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了多样的环境;干流长,支流多,湖泊面积大,水域面积广阔;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众多,饵料丰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拦河筑坝,影响洄游鱼类繁殖;航道整治,干扰鱼类生存环境;挖砂采石,影响鱼类的栖息地;滩涂围垦和沿江建垸,减少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外来物种入侵。
(3)保障渔民利益,建立补偿制度;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带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的给予补贴等优惠;引导退捕渔民加入护鱼队伍,参与渔业巡查监督工作;为退捕渔民参加社会保险提供优惠政策,使其享受住房保障。
(4)淡水捕捞产值占比较小(水产养殖比重大);长三角地区属于长江流域的面积小(渔业对长江依赖性弱);种植业发达,发展速度快,渔民转业容易;城镇化推进速度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探究活动二
2.答案:(1)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小。洞庭湖调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
(2)自然原因:暴雨集中、洪水倒灌、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床抬高;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泊萎缩,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3)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治理措施。
随堂巩固
1.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长江流域上游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其会引发水土流失;中游出现酸雨地区面积较大,说明大气污染严重;下游河段水体污染严重。
2.答案:C
解析:长江近十几年洪涝灾害频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围湖造田,湖泊调蓄径流能力下降。长江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可以减轻洪涝灾害;中游河道裁弯取直有利于洪水下泄,能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不属于人为原因。
3.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西部河流将西部地区出露的磷大量带至②地,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4.答案:C
解析:1980年以来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排放使污染物增加,水中氮、磷物质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
5.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进行统一管理,体现了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的长江流域协调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