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写作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作者简介
《孟子》, 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的思想
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淫
yín
jiàn
贱
贫
妾
qiè
衍
yǎn
公孙
冠
ɡuàn
畎
亩
quǎn
傅
说
yuè
胶
鬲
gé
拂
士
bì
孙叔
敖
áo
读一读
预习检查
粟
sù
米
域
yù
疆
畔
pàn
整体感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地里形势。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内城。
外城。
围。表修饰
表转折,却。
句首发语词,不译。
这。
这样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虽然)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
凭,靠。
巩固,国防
锐利、锋利。
震摄。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韧,锋利。
粮食。
充足。
放弃。
离开。
所以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动词,到。
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所以。
不战则已。 凭借、靠
极点。
行仁政
能行仁政的君主
译: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精读细研
1.作者写战争时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
不如
胜
败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粮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胜
败
不如
3.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自己众叛亲离。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它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说一说: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支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
6.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首先,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合作探究
示例: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
“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向善之心,你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有利条件
锋利
利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表判断。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
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
↓
类推
{
}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
治国需要“人和”
↓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类 推
总
总
分
结构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