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1 15: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6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一起感受作者酒后的情感。
陶渊明名潜,或名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梁实秋对其评价: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建造房舍
如此,这样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闹。问我为什么能如此,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就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飞鸟结伴归来。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傍晚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如何理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的与他们没有纠缠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如何理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的与他们没有纠缠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见”改为“望”好么?为什么?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表现作者怡然自得,闲适,超凡脱俗的心情。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句运用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境界呢?
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本诗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试举例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