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倾诉欢 迎 指 导专题一 第二节
儒 学 的 兴 起仪征市陈集中学 梅兆华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扬州市高三历史教研活动公开课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请问:假如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你如何制止学生晚自修自由说话的现象?现实问题历史化展示儒学的兴起背景:“焚书坑儒”批判表现罢黜百家
太学出现
科举选官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
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
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李斯2.焚书坑儒(1)直接作用:
有利于巩固秦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评价: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倾诉二、罢黜百家
1、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表现:
(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贤良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2)倡儒: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②命各郡国设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结果: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影响:
积极方面: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像“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思想主张1、“儒学独尊”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发挥儒家仁政思想4、“三纲五常”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提出为人处事标准,维护统治秩序君权
中央集权
统一特点:以儒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阴阳等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汉武帝
宋明 明清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
正统高潮----理学
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总结.(练习21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 何在?
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分裂割据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战国: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西汉虽钳制思想,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点:
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
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
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
前者主张以法治国,
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悟历史: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和谐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德意识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态度: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协调、和与中”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孟子墨子荀子庄子谢谢补充: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