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16: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王荣生《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
【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文章,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小品文。苏轼由最初反对“新法”到后来反对“尽废新法”,屡遭贬谪,终不得志,心中郁积着满腔的孤苦闲愁。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使他获得了短暂的情感释放。文本仅用85个字,选取了特定而美好的生活片段,月夜庭院、玩竹赏柏,将月光下的竹柏之影视为水中揺曳的藻若,沉醉其中、超然物外,真切地表认了虽被贬谪如豁达开朗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课内及课外文言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 并且通过前期的训练,能够基本看懂一些课外的文言文,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及所蕴含的感情挖掘的还不够深入, 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表面。希望通过这一类文章的阅读能够引领学生去感悟此事、此景、此情。
三、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四、教学重点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六、教学方法
对话法 练习法 讨论法
七、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环境 PPT 配乐音频
八、教学时数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忙碌的你是有多久没有抬头看过月亮了?你能在这幅图画里找到月亮吗?是有点难找啊。因为它被湮没在了城市璀璨的灯火里。苏轼笔下月下漫步的闲适,该是多么让人羡慕啊!
(二)教学实施
1.朗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念无( )与( )为乐者
庭下( )如积水空明
相与步于中庭——想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如吾两( )人闲人者耳
提示:文句翻译时要注意内容的补充和结构的倒装。
2.言尽即止的叙事风格。
⑴请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去。
提示:赏月,散步,寻人……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去。
提示:赏月,寻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去。
提示:赏月,看景……
⑵补充文句:我感觉,苏轼此行的心情……
提示:心情很好。从文句中“欣然”“为乐”“亦”等词语可以看出。
3.言简意丰的月色描绘。
⑴讨论:“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中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除了用比喻的修辞,本文还用了怎样的方式写月色?
提示:
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②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一侧, 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③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错”,在明“本体”“竹柏影”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从而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效果。
⑵补充文句:在这月色中,我感受到……
提示: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把月色的澄澈透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4.言巧趣雅的抒情议论
⑴比较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改句:夜夜有月,夜夜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⑵补充文句:我认为,苏轼的闲是……
提示:
这篇小品极短,但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我们若认识到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便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林语堂《苏东坡传》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三)结束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或许,天色再暗一些,或许,月色再浓一抹,或许,知己再多一个,或许,闲适再多一点,或许,生活再慢一拍,或许,苏轼笔下的闲适与快乐,就全在我们的眼里与心里了……
十、作业设计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