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言语。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背影》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教材,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景,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学习这篇文章,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单元目标: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阅读时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便其顺畅地进入文本阅读。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情感,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借助细节进行品味。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六、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 练习法
七、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环境 PPT 电视散文《背影》片段
八、教学时数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父与子之间的故事。其实,我们每个人和爸爸之间的故事,都像在这幅漫画里似的,朱自清的故事也不例外。
(二)教学实施
1.父子之离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王君)
《背影》一文中,“我”对父亲的态度开始时也是疏离的。我们通过对话还原的方式来一起感受一下——
[学生活动]请同桌一组,分角色还原人物对话。
[甲]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乙]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问题:你觉得那时父子俩关系怎么样?
提示:父子俩关系不是很融洽。父亲一味对儿子好,可儿子似乎不大领情。
问题:文章中还有哪些相似的细节,勾画圈点,并分享。
提示:
第一处: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第二处: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可就是这么不大懂事的一个二十岁年轻小伙子,他的心在某个瞬间,也突然间被触动了——
2.父子之泪
问题:请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想一想,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父亲的背影,你会用哪个词语,为什么?
完成句子填空:这是一个 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提示:
服饰特征:深色的,冷色系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体态特征:蹒跚,缓慢
评价:不容易,努力
讨论:看到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泪很快流了下来。有人说,这三个背影都是一样的,这三次落泪表现的情感是一样的。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呢?
(学生讨论,多媒体播放《背影》朗读。)
提示:
[甲]写实,父亲买橘去时的背影,感受到的艰辛、不易与努力,感动之泪。
[乙]写实,父亲送别我离开时的背影,离别之泪。
[乙]写虚,回忆父亲背影,感恩、愧疚、和解之泪。
朱自清用饱蘸情感的浓墨,叙写了父子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而当他的父亲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他又是被什么触动了呢?
(三)结语
记得或记不得,说得或说不得,父亲都在那里,那是一个我们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可是要真正读懂他,可能需要我们用掉一生的时间。如果你也有这样经历,不妨选一个典型细节,真情表达。你的“背影”,也定能打动人心。
学生齐读《背影》第7段。
十、作业设计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写几句你最想对长辈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