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与训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与训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21:2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与训练》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朝(zhāo) 风骚(sāo) 摇曳(yè) 成吉思汗(hàn)
B.丰润(rùn) 娉婷(pīn) 分(fèn)外 鲜妍(yán)
C.吹刮(ɡuā) 呢喃(ne) 枉然(wǎnɡ) 顿失滔滔(tāo)
D.谐奏(zòu) 凝望(níng) 折腰(zhé) 忧戚(q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娇 笙萧 肆无忌惮 坦荡如砥
B.孤僻 辍泣 流连忘返 首当其冲
C.濡湿 涸辙 义愤填膺 寥寥可数
D.谛听 琐屑 水泻不通 悬崖绝壁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朱婷被评为MVP和最佳主攻手,人们因此称她为排坛的“一代天骄”。
B.他从头到脚都换上了新的,让人觉得他冠冕堂皇。
C.早晨雪停了,推开门,好一派红装素裹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D.马化腾、马云等人都是当今中国互联网界的风流人物。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是以白衣天使为代表的广大抗疫斗士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
B.今年工厂的效益是近三年来最好的一年。
C.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疫病斗争中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同时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
D.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60%的初中学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医生、工程师、军人、教师、警察、科研等作为未来的理想职业。
5.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
①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
②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
③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
④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二、名著阅读
6.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螳虫
(1)以上文字节选自    (国籍)    (人名)的《   》,该书被誉为“   ”。
(2)在这本书中,   在地下“潜伏”四年;    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三、综合读写
7.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
材料二 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
材料三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自《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1)从以上材料中你探究出怎样的信息?
(2)某班将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②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
8.请你参加以“诵读经典 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表达交流】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为了传承这种优秀文化形式,九年级(1),准备邀请语文老师李老师担任评委,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李老师写一封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_____
九年级(1)班班委会
2023年5月28日
【活动二:亲近经典】诗歌通过鲜明的感彩抒发作者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说说下面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情感基调: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彩。如:欢快、忧郁、愤懑、思念等)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活动三:补充经典】下面是诗人舒婷的诗《这也是一切》,请你也做个大诗人,结合诗歌的内容补全诗歌
这也是一切
舒婷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举世聚焦的一瞬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000多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辞。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盼待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
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查尔斯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如今,金瓯补缺,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
(1)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的深刻含义。
(2)“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有怎样的含义?
(3)作者要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为什么一上来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
(4)这则新闻在文体上有怎样的特点?
10.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拓展人生的宽度
郑伟钦
①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②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③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④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我们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
⑤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⑥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⑦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
⑧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
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B.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分总的关系。
C.第⑦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它们并不矛盾。
D.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又有现实性。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
(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祝勇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怡然划向岁月深处,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选自《名家散文》)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
(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
(3)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4)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加以印证。
(5)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五、作文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国真
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
有朵小花我们都记着
有个愿望我们都曾有过
有段往事我们都珍藏着
有过追求 有过失落
有过平坦 有过挫折
我们有过许多许多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有误,“成吉思汗”的“汗”应读作“hán”。
B.有误,“娉婷”的“娉”应读作“pīng”。
C.有误,“呢喃”的“呢”应读作“ní”。
D.正确。
故选:D。
2.【解答】A.有误,“笙萧”的“萧”应为“箫”;
B.有误;
C.正确;
D.有误。
故选:C。
3.【解答】ACD.使用正确;
B.使用有误,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此处为望文生义。
故选:B。
4.【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结果”。
B.有误,搭配不当。
C.正确;
D.有误,该句有两处语病,应改为“把体现……精神的……职业作为未来的理想职业”的句式,将“集中”改为“把”,把“科研”改为“科研员”。
故选:C。
5.【解答】阅读材料,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首先④句承接前文;②句的“还“字承接④句进一步说明建筑物的巧妙安排;①句总结。据此。
故选:C。
二、名著阅读
6.【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解答此题,才能准确把握所给语段出自哪部名著,属于哪个国家等,知道这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螳螂的描写。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从《昆虫记》这本书中我们得知:蝉在地下“潜伏”四年;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答案:
(1)法国 法布尔 昆虫记 昆虫的史诗
(2)蝉 蜘蛛 螳螂
三、综合读写
7.【解答】(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细读这两则材料可知,它们都属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搬上宽屏,深受观众的喜爱。
(2)①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语义相关。据此可拟写为:走近民族经典 。开放类试题,语义相关即可。
②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为开放类试题,只需言之成理。作答本题时,然后向对方说明事由。语气一定要真诚有礼。
答案:
(1)传统文化类节目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
(2)①参考示例一:走近民族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示例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示例三:品文化大餐 展民族精神……
②示例:尊敬的郝校长,您好,特邀您参加此次活动!谢谢!
8.【解答】答案:
(1)示例:您好!九年级(1)班将于5月30日(星期一第一节课)在教室举行以“诵读经典,邀请您担任评委。
(2)慷慨激越
(3)示例:不是一切梦想,都会被折断翅膀。
四、现代文阅读
9.【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首先回归文本,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其意思,关键词是“被鸦片和炮火熏黑”“完结”,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被鸦片和炮火熏黑”是指150多年前,自那以后,如今这段屈辱的历史随着米字旗的降落而成为过去。
(2)“起锚处”是“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出发的地方,是英国撤离的地方,代表英的侵略和中国的耻辱,这一巧合暗含了历史沧桑,从哪里来的又从哪里去。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回归文本,如“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五大会堂里。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仪态凝重……”,烘托出现场庄严肃穆的气氛。
(4)本题考查新闻的文体结构分析。该问指向文体特征,即倒金字塔式结构、悬念式结构以及并列式结构,没有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现场感强。
答案:
(1)150年前,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它终于结束了。
(2)“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一句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今天的起锚标志着屈辱历史的结束。)
(3)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一方面可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
(4)这则新闻没有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而是突出了时间顺序。
10.【解答】(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常见思路是:先看标题;然后找中心句,在文章中间的时候很少;最后提炼归纳。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也没有能够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句子,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决这类问题,深入理解选文的内容,进而找出与文章内容不符的选项,B选项中的“和③④两段是分总关系”有误。故选:B。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论证方法及作用。学生首先应根据论证方法的内涵准确辨别论证方法。通过分析,其中道理论证的作用是:引用……,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将……比作……,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便于读者理解,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引用荀子的话,忌躁贵恒”的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锻炼与不锻炼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差异甚微,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贵在坚持,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便于读者理解。
(4)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学生首先要弄清楚本文的脉络结构及内容、“然后”、“最后”等词语表述出来。通过分析,第一部分(①):由《梦溪笔谈》引出本文的论题;第三部分(⑨):总结全文。
答案:
(1)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2)B
(3)示例:①道理论证: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贵在坚持,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比喻论证: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差异甚微,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贵在坚持,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便于读者理解。
(4)文章首先由《梦溪笔谈》中的句子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从“读书让人知不足”和“读书无止境”两个方面、道理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提升人生的质量”的中心论点。
11.【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便是云,可知作者这么说的主要原因,它能给引发观看者丰富的想象。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按题干要求,再分析其表达的效果,作者将纯净的内心比作“白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看雪时咏柳宗元诗时的内心感受。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句的理解。原句为“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根据语境可知。结合我们读书的经历可以知道,但是心灵却受到了影响,也就是说,所以作者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
(4)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与相似事例的列举。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句子意思。
文章在第五段指出“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接着以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由此我们可知,“生命的诗情”指的是在逆境中不屈服。这样的例子很多,史铁生在病中写出《我与地坛》等。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第五段中《寒江独钓图》与《江雪》诗的分析,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一句,指的就是在逆境中不屈服。
答案:
(1)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
(2)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当时所见之景。
(3)“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的旅程。(意思相近即可)
(4)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骚》”──《史记》。
(5)孤寒寂寥中有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五、作文
12.【解答】【例文】
那一支春天的歌
冬爷爷刚走,悄悄来到人间。听,春笋是个优秀的指挥家;春风弹琴沙沙沙沙;春水鼓掌哗啦啦啦、沙沙沙沙、哗啦啦啦!
春天的歌声飘到田野,好奇地聆听着美妙的声音,和春雨轻轻地低声谈心,让桃花笑红了脸,微风吹过,红色裙子随风舞蹈,花瓣弯弯曲曲。油菜花也不由得穿上他那金灿灿的衣裳来开音乐会,像一大片金色的海洋…
春天的歌声唤来了可爱的小动物,发现一群群蚂蚁勤劳的搬着食物,呼扇着黄色的翅膀;那五颜六色的彩蝶也成双成对队的翩翩起舞。噢,原来蓝蓝的天空上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回来了,好像在说:“春来了!”
当春带着它的绿装;想潮一样涌来时。因为淅沥淅沥春雨与“清明节”来到人间,这时正是祭祀和踏青的好时光。就像杜牧的诗中写道:“清明节雨纷纷。借问酒家何处有。”大家都沉浸在思亲的悲哀中。
不过地球妈妈提醒我们:“尽量不要在大大小小的巷子路口烧纸钱,余下的黑色废弃物也会把我艳丽的春装弄脏的,我的孩子小草吓的盖上厚厚的被子,因为她怕疼啊!”
地球妈妈您放心吧、妈妈商量好了。因为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才换来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会爱惜美丽的环境。
春天的母亲就是地球,爱他那神神秘秘的美,有和蔼的春风、热情的春雨、re、fa、la”…为人们谱写一曲曲美妙动人的春天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