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背影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09: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知识链接
散文的取材广泛,横亘中外,纵贯古今,包容大千世界,表现人生百态。散文的结构方式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Bei Ying
在很多人印象中,
父爱一直是沉默的、坚硬的,
甚至有点对抗性。
但回归到内心深处
父爱也是炽热的、真挚的
只是被一层不善表达的硬壳包裹住
朱自清
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到赞美母亲的作品,大家总可以联想到许多,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诗歌《游子吟》,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而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爱和母爱一样真挚但更加沉默。
今天首先大家听着《父亲》这首歌,说一说在生活中父亲与你相处的小片段。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他与父亲的浓浓深情。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抒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3.体会本文记叙事实,朴实自然的语言。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春》《荷塘月色》《绿》等。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有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学习生字
迂 拭 搀 交卸
狼藉 簌簌 赋闲
游逛 踌躇 马褂
蹒跚 颓唐 琐屑
触目伤怀

shì
chān
jiāo xiè
láng jí
sù sù
fù xián
yóu guàng
chóu chú
mǎ guà
pán shān
tuí táng
suǒ xiè
chù mù shāng huái
词语集释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2.默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3):叙述“我”跟父亲回家奔丧的有关情节,为下文描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
第三部分(4-6):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
第四部分(7):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细读精研:父亲的背影
本文以“背影”为题,并多处写到父亲的“背影”,请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细细品读:
1.请用“ ____的背影”来概括这几处“背影”的内容。
2.“背影”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这几次背影中,哪次写得最详细?作者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细读精研:父亲的背影
2.“背影”的作用:
①从内容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②从结构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细读精研:父亲的背影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先描写他的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烘托这个背影。
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慢地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这个镜头到父亲爬上站台就停住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下一页
详写的原因: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细读精研:父亲的背影
外貌描写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1)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
黑色
(2)为什么突出黑色?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写父亲衣着的朴实,既照应开头,体现了家中光景的惨淡;同时又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写父亲体胖,说明父亲过铁道是很困难的,进而衬托出父亲行为的可贵,突出父亲对“我”深切的爱。
返回
细读精研:父亲的背影
动作描写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1)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2)找出动作描写的词。
蹒跚
走、穿、探、攀、缩、倾
连用了“走”“穿”“探”“攀”“缩”“倾”六个典型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艰难情景,含蓄地表达出父亲对“我”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
返回
细读精研:父亲的形象
默读课文找出父亲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说的平淡无奇的话,感受父亲形象,深入体察父爱。
1.父亲为儿子做了哪几件事情?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我”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细读精研:父亲的形象
细读探究:父亲的形象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1
2
3
4
父亲说的四句话,简洁朴实,但在当时那么艰难的处境下,那些话几乎都是父亲怜爱儿子的深情的体现,可谓言短情深,爱子在心。
下一页
细读精研:父亲的形象
文章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示例】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从文意的表层来看,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之人,同时还能感受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爱护过头了。
从他犹豫反复的心理来看,可以理解为两点:
①父亲对儿子有深厚的感情;
②父亲爱子之情的表露方式是间接的、含蓄的、滞涩的。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所以“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己去”才那样充满踌躇与犹豫,最后以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完成了转变。
返回
细读精研:“我”对父亲的情感
父亲的行动、父亲的话语、父亲的背影,无不流露出博大而深沉的爱,对此“我’理解吗?请再读课文4—7段,归纳文中“我”对父爱的反应,体会“我”的变化。
1.找出“我”四次流泪的语句,并进行揣摩。
2.找出“我”对父亲在车站为我所做的那些琐事的态度的语句并揣摩“我”的情感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①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候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很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强
细读精研:“我”对父亲的情感
的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②就文章整体的回忆往事的角度看,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有过隔阂,父子之间曾有过相当尖锐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愤,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细读精研:“我”对父亲的情感
文章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 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聪明”和“过分”?
此处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与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伤怀不同。它没有后者强烈,因此不适宜作为文章情感的“爆破点”,但它比后者深刻而绵长,所以反而成为文章的某种底色。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赏析下列句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觉。
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的,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时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繁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情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肯能存在的单调感。
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而传神描画出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内心并不平静的感情。
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几句话书面语的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然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文章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 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聪明”和“过分”?
此处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与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伤怀不同。它没有后者强烈,因此不适宜作为文章情感的“爆破点”,但它比后者深刻而绵长,所以反而成为文章的某种底色。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拓展延伸
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主题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