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杨礼赞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白杨礼赞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09:1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把视线投向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就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先生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茅盾先生来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吧!
新课导入
白杨礼赞
茅盾
Bái Yáng Li Zàn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作者简介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创作背景
开垦 主宰 倦怠 丫枝
倔强 婆娑 虬枝 伟岸
傲然 宛然 秀颀 鄙视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kāi kěn
zhǔ zǎi
juàn dài
yā zhī
juè jiànɡ
pó suō
qiú zhī
wěi àn
ào rán
wǎn rán
xiù qí
bǐ shì
miào shǒu ǒu dé
tǎn dànɡ rú dǐ
qián zī àn zhǎnɡ
yān yān yù shuì
pánɡ yì xié chū
bù zhé bù náo
生字学习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
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
虬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魁梧高大。
秀颀:美而高。颀,高。这里也有笔直的意味。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潜滋暗长: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
恹恹欲睡:形容 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不折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词语集释
朗读课文,将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整体感知
一(1):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2-4):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三(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揭示其内在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四(7-8):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突出主题。
五(9):斥责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精读细研
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第四段、第六段、第九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精读细研
四个关键句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串联在了一起。请研读每个关键句子所引领的内容,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何处?
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
白杨树的外形不平凡
白杨树的精神不平凡
白杨树象征的人物不平凡
精读细研
下一页
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境美;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
下一页
精读细研
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精读细研
文章第2-3段,作者在高原上奔驰时见到白杨树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用原文词语回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返回
精读细研
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这是抑,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这是扬,欲扬先抑,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
朗读第6-8自然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
精读细研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
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精读细研
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 这样表达是否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合作探究
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这是抑,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这是扬,欲扬先抑,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
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这是抑,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质朴”等等,夸它是“伟丈夫”这是扬,欲扬先抑,突出白杨树的独特风格和个性,很自然的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合作探究
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象征手法
一个事物是否具有象征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是否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积淀有某些较固定的意义,如梅花凌霜傲雪,莲花淡雅脱俗,牡丹富贵荣华等;另一方面是每个人在观察事物时可能赋予这一事物某种特定含义。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等是客观存在,但茅盾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和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