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先锋】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2课时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先锋】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2课时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09:58:10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并开始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3):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新课精讲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两山高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箕畚运土石
渤海之尾,一年始返
年迈
工具简陋
路途遥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人少
对于愚公移山,智叟是怎么说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十足的轻视
有意挖苦(夸张)
讥笑愚公(反问)
运用夸张的手法,反问语气强烈,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智叟和愚公的分歧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又是如何回应的?读一读,体会他的心理。
顶真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说明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力量弱小、
工具简陋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两山高峻、
路途遥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明愚公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的坚定
愚 公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 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真题模拟]读完本文,你眼中的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
考点: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①根据文中具体的句段,分析总结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主要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的语句,以及运用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的语句。 ②提炼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力、态度或性格特点。③组织语言,结合文章主旨和时代背景,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整体概括。注意:题干中如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的要求,则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
[真题模拟]读完本文,你眼中的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
https://www.21cnjy.com/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文章对愚公他们具体移山一笔带过,而重点写移山前的讨论和愚公驳斥智叟,这样写合适吗?
本文主要突出愚公的远大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移山一笔带过,主要写移山前的讨论和愚公和智叟的辩论,这样有利于突出主题。至于具体的移山过程,一方面有简单的叙述,说明移山之艰难,同时通过后文让操蛇之神“惧”,让天帝“感”,读者也能侧面了解,故略写。
质疑探究
最终山并非是愚公移走的,而是天帝被感动命人移走的,这是否会有损愚公的形象呢?为什么?
不会。
结尾写山神“惧”与天帝"感”运用的是侧面描写,是为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与毅力之大,突出表达了要胸怀大志、敢想敢做,并且具有超拔之志便终将战胜一切的寓意,同时也为本文增添了浪漫的神话色彩,体现了古人征服与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示例: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讽刺/揭示了什么)?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看寓言的标题。
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
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故事情节。
联系实际。
考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深入探究
1.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
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③“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命名,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愚公
智叟
2.愚公移山的壮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愚公应当搬家还是移山,大家看法不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愚公应当移山。
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其毫不逃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的表现,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白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愚公应该搬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2.愚公移山的壮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愚公应当搬家还是移山,大家看法不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探究写法
品一品:本文运用了哪些写法来突出寓意的?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对比。突出移山困难艰巨和愚公的非凡智慧、毅力与决心。如以“方七百里,高万仞”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对比,用工具简陋突出移山之难。用“子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凸显愚公目光长远、信心十足的智者形象。
(2)环境烘托。如“方七百里,高万仞”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山的高大绵延,为下文愚公决心铲除二山蓄势,烘托出愚公志存高远、坚忍不拔的形象。
(3)侧面描写。如“惧其不已”“帝感其诚”中“惧”与“感”,通过写操蛇之神和天帝因愚公移山而惧怕、感动,侧面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坚定,凸显了只要胸怀大志、坚毅执着便终将创造奇迹的寓意。
(4)正面衬托。如“跳往助之”写邻家小男孩不顾身弱力微,欣然助力移山,暗示移山之行深得人心,从而突出了故事寓意。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
目光长远
目标坚定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主旨归纳
v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拓展延申
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1.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愚公移山》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日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和姚鼐(nài)《登泰山记》
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等都体现了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
谓之阴”之说。
课后作业
1.阅读下列寓言,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创写这则寓言,注意突出其寓意。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日:“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祝穆《方舆胜览》)
2.《列子》中有很多语言,如“歧路亡羊”“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詹何钓鱼”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通文意,讨论其寓意。(班内展示分享)
(跨学科素养)3.观看视频后,以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整个故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