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大意。
2.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感受作者营造的美好意境。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
3、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境。
4、背读课图片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评苏轼、激情引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人
他连遭贬谪, 被迫漂泊万里,却把每个地方都当作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而且都尽其可能、为民造福。
他被无数小人诬陷入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而且用大海一样的胸怀去对待陷害他的人!
他的一生是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他历经磨难却热爱生活,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
2、写作背景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诬陷他,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四年后,作者写了这篇短文,体现了二人(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二、自主学习
3、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藻荇( ) 遂( )至 柏( )
(2)(范读)读出感情:淡淡的忧愁、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译读课文,把握大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三、合作探究
5、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为何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补充介绍张怀民)
作者的心情如何变化?(学生讨论举手答、对答案)
答:因为住在承天寺的张怀民,是一位像作者一样被贬后乐观旷达的人的人,是志同道合之人。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苦闷、高兴、忧愁交织的复杂情感
(2)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是如何描写(修辞方法)的?景物特点是什么(美不美)?作者当时处境如何?(学生讨论举手答、对答案)
答: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清幽宁静清澈透明
(3)作者在逆境(贬谪)时把景物描绘的如此美,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学生讨论举手答、对答案)
答:苏轼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在逆境中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作者为何自称“闲人”?(学生讨论举手答、对答案)
答: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清闲之人。
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 壮志难酬的忧伤的人。
在逆境中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不追求名利,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
四、交流展示
1、承天寺中难道只有竹柏吗?竹柏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举手答、对答案)
不是,肯定还有其它的树木花草
竹:谦虚、清高、正直、有气节、用处多(衣食住行)苏轼种竹、写竹、画竹
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排,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简,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松柏:耐寒冷、不怕困难,经冬不凋(常绿、坚贞、坚强)面对风雪不改变自己的品质和气节
2、苏轼只写竹柏的写法、用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答、对答案)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比作好友。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
3、这对我们做人和交友有什么启示?
总结一下“东坡精神”。(学生讨论举手答、对答案)
做像竹柏一样的人,就像苏轼一样
交像竹柏一样的朋友,就像苏轼一样
积极进取、乐观坚强、胸怀宽广、心系百姓
五、拓展延伸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六、检测巩固:
1.扩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写景最妙,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闲置之人---不被重用,悲凉苦闷
闲 清闲之人---庭中漫步,悠闲自得积极乐观
闲雅之人---寻觅知己,共同赏月 豁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