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默读理清作者写作线索,积累字词。
【过程方法】分组合作,通过朗读和结构框架图的梳理,感受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象征”手法,结合实际生活,学习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方法:默读法、诵读法,讨论合作法、总结归纳法等
教学难点:理解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其实老师觉得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一场旅行与发现,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郦道元游历祖国山川,才有“沿溯阻绝”的三峡之水,汪曾祺有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才有滋润万物乃至心灵的《昆明的雨》,吴均游历富春江,才会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传千古,当代文豪鲁迅因留学日本仙台学医,才会让我们认识一个不拘小节,但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而矛盾的《白杨礼赞》,也是一种旅行与发现,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茅盾先生写的《白杨礼赞》,开启异常别样的旅行与发现。
学生:看图片,回忆学过的课文,感悟关键词“旅行与发现”。
1、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人的肉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二、读一读:读出整体之礼赞。
(一)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请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总结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二)积累字词,注意读音、写法。
(三)师生总结: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本文的线索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三、议一议:得出作者之写法。
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清单:
1、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为什么不平凡?找出相关段落,写出结构框架图。
2、外部形态的不平凡,用创读的形式读一读。
3、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怎样的手法?
师生总结:
任务一:
(教师出示提示卡:结构、顺序、特点,可用大括号,知识树。)
总结:作者运用感彩极浓的词语:笔直、偏偏向上、靠拢等,貌似写白杨树的外形,但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白杨树的风骨。
任务二:小组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出示提示卡:
1. 添枝加叶法。
2. 调整顺序法。
3. 变化句式法。
4. 窃取词语法。
5. 小组合作法。
问题三:
总结: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又是写作方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也可称为“托义于物”也就是“托物言志。
四、写一写:抒发状物之豪情。
请运用象征的手法,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师出示示例:
例一:白杨树高大挺拔,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象征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特点●象征意义)
例二:夜深人静,台灯散发出微弱的光伴我学习,它象征了默默无闻,平凡的劳动者
五、想一想:
有人认为,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需要不屈不饶的顽强拼搏精神,而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下,国富民强,我们享受安逸的生活就好了,不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了,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谈谈你的理由。
举例:国家功勋袁隆平、申纪兰、屠呦呦
总结: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科技,但千古传承的是精神。
六、问一问:还有哪些疑惑。
七、小结及作业:
(一)小结:
我们在回到那场“旅行与发现”中,西北荒原,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困顿,而那时抗战烽烟四起,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异常活跃,所以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神是时代特征。茅盾有怎样的经历,下节课我们继续一场“知人论世,由文入心”的旅行与发现。
(二)作业:
①采用创读的方式朗读第二段和第八段;
②搜集背景资料写在书上。
③楷体抄写字词。
④背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