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蝉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速读课文,筛选归纳信息,能了解有关蝉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老师的方法引领,小组合作探讨,实践练习和多种方式的朗读,能赏析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赏析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来说明简单事物。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学会用心观察、思考。
三、教学设想
“双减”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拓展知识的量,还要提高教授的质。学生层面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参与度,那么,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自然就容易实现了。
可是,怎么做才能有以上效果呢?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到了初中阶段,学生们步入了青春期,学业压力增大,但是学习兴趣却在减少。所以,将游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迫在眉睫。所以,在设计法布尔《蝉》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将游戏引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们在学习中领悟法布尔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勇于探索的科学求知精神。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为了今天能和同学们共同度过美好的40分钟,我在心里足足准备了40多个小时。我差点被自己的精神感动。可是,有一种昆虫,为了在阳光中歌唱5个星期,它在地下生活4年。与它们相比,我很汗颜。大家猜猜看,这是什么昆虫?(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蝉》。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他在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他一生不知疲倦地从事着昆虫学研究,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不仅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的生活折射出人类世界。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的去观察,像诗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达。”
2.介绍背景
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实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稻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3.知识链接
蝉,古称蜩(tiá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把它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金蜣qiāng 窠kē 隧suì道
塌tā 黏nián 涂墁màn
抵dǐ御yù 刹chà那 纤xiān弱
臃yōng肿 罅xià隙xì 徘pái徊huái
蚋ruì 轧yà扁 掠lüè夺 孵fū化
鳍qí 跳蚤zǎo 车辙zhé
坚韧rèn 喧嚣xiāo 钹bó声
2.释义
暴晒:用强烈阳光照晒,暴露在阳光下晒。
刹那: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
纤弱:纤细柔弱。
罅隙:缝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
张合自如:自如:不受阻碍和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一)梳理文章思路
1、读文章,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蝉的地穴、蝉的卵。
2、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3、这两个部分分别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说明的?
第一部分第一层次(1),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一部分第二层次(2-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一部分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二部分第一层次(11-13),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部分第二层次(14-17),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二部分第三层次(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四层次(25-26),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二)自主学习探究
1、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的?
①挖洞(4节):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
②脱壳(7-9节):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
③产卵(11-12节):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成三四十个小孔;
④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镐向下挖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如何理解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3、分析“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运用了拟人手法。用“占据”“统治者”这样人格化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在七月中的主导地位,很有情趣。
4、分析“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贮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写出了蝉的地穴坚固的特点,引出下文关于蝉造穴的详细说明。
5、分析第③段。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出了蝉窠与其它多数掘地昆虫的窠不同,突出了蝉窠周围无土的特点。表述准确、清晰、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分析“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连续问句,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分析“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就像矿工或工程师。”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蝉比作矿工或工程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的聪明。自然而又贴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今天让我们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语言和写作手法。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一)精读文本,分析手法
1.下面的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在表达上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答:作比较。突出蝉的洞穴口没有土壤的特点。
遵循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这样写,使内容由浅入深,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下面的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答:打比方。把蝉比作矿工、铁路工程师,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蝉在建造洞穴时的“聪明”。
3.文章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句,请找出来,并说说使用这些词句的作用。
答:“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
这些词句是在写蝉建造洞穴、脱皮等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这也是作者在认真观察的时间,让我们体会到科学考察的艰辛和乐趣。
(二)深层探究,体悟美感
1.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谨,请结合下面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简要分析。
(1)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答:“约”“一点儿”“都”从数量、程度等方面对事物作了限制性说明,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答:“必须”从程度上强调了挖掘离不开刀子,一方面看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另一方面也写出蝉建造的地穴之坚固。
2.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效果。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答:这些句子都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蝉以人的动态、情感,使表达生动有趣,这符合科普小品文文学性(语言生动性)的特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感悟科学精神
1.跳读课文,借助旁批,找一找作者是怎样观察和研究蝉的?
温馨提示:抓住文中有关时间、地点、观察辅助工具等词语。
(1)学习旁批:
第5段: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要写这短短几行文字,可能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这就是科学工作,艰却不乏乐趣。
(2)交流展示:第3、11、24、25自然段。
2.资料助读:法布尔一反常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曾这样反驳当时有些人对他的责难:“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他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厂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3.从这些观察和研究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法布尔?
交流展示:
细致观察 不畏艰难
勇于质疑 求真务实
大胆探究 尊重生命。
四、品味例句,体会严谨准确特点
1.本文语言既准确有生动,结合第10段,找出蝉从壳中脱出的动词,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住”。通过这些动词把蝉从壳中艰难脱出的过程具体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2.“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蝉面对蚋来侵害蝉卵时无所作为的本能。蝉不能从地点、方式、数量等方面改变自己产卵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它只能顺应本能而生存。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所怀有的悲悯之心与惋惜之情。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
②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③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1.从本文能看出《昆虫记》成为世界科普名著的理由吗?
科学性:作者透过细致入微、长期艰辛的观察,敏锐地捕捉蝉生活的一个个瞬间。
文学性:笔法灵动有趣,融说明、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饱含情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寄予蝉怜爱之情;
“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突出对蝉不能改变本能拯救家族的困惑;
“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流露出对蚋危害蝉卵的憎恶之意。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长期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科学小品。作者按照观察进程,分别介绍了蝉从幼虫到成虫,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既揭示了艰苦、奋斗的立意,又激发了我们观察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七、课文总结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不管结果是否成功。奋斗的过程极其漫长。其间需要忍受孤独、寂寞;然而,若没有经历这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就体会不到成功的辉煌与喜悦。
生命的意义无关长度,而是在于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愿我们从此刻开始,像小小的蝉一样,用生命歌唱,那么,我们的一生就可以如夏花般绚烂多彩!
八、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字词积累(二选一)抄写课后字词或者连词成段
2.提高作业:请大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蝉的地穴》和《蝉的卵》的成长示意图。
3.实践作业: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你熟悉的一个小昆虫(300字)(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