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8 16:5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回顾旧知,思考问题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她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赢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全面胜利,实现了民族解放,人民生活也走向了自由、民主、富强。说到这个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以反映中国革命历史、歌颂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狼牙山五壮士》
《朱德的扁担》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毛泽东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瞻仰 (zhān yǎng ) 矗立 ( chù )
奠 基 ( diàn jī ) 砌墙 ( qì qiáng )
镏 金 ( liú jīn ) 上 溯 ( sù )
五 卅 ( sà ) 重 幔( màn )
天堑( qiàn ) 镶嵌 ( xiāng qiàn )
发髻( jì)
(二)结合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瞻仰 :怀着崇敬的心情看
矗立 :高耸地立着
上 溯 :从当前往上推算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
峻峭:形容山陡而高
顶天立地: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遥遥相对:远远地对立着
永垂不巧:永远流传,永不磨灭
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慷慨激昂:形容语气、情绪激动昂扬又充满正气
(三)根据注音和释义,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注意朗读的速度与节奏,尽可能读得准确、读出味道。
二、再读课文,把握大意
(一)说明文常识
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等。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语言的准确性、说明的生动性、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二)划分层次 ,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课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歌颂了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与怀念之情。在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描述了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整体印象;
第二层(第2至10自然段),对纪念碑的外在特点进行描写并依次介绍了绘制在四周的十幅浮雕形象及其含义;
第三层(第11自然段),抒发了瞻仰之后的内心感受
(三)课文的正标题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但是在第二行还有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能否删去其中一个?
1、两者分别是正、副标题,具有不同作用,不能删除。
2、文章的正标题表明的是所要说明的对象,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概括,而副标题则是对正标题的补充说明,起辅助效果。倘若删除其中一个,都会使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凝练不够完整,也会使读者难以从标题中顺利捕捉课文的主旨大意。从内容上看,副标题中的动词短语“瞻仰”的使用进一步衬托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精神
三、“说”人民英雄丰碑,
“明”革命波澜历史
(一)赏丰碑雄姿,理说明顺序
这座纪念碑具有巍峨、雄伟、庄严的形象特点。
1、这座历史性丰碑有什么特点?可以适当结合教材里的插图进行思考。
(一)赏丰碑雄姿,理说明顺序
课文按照参观的方位顺序进行记叙的,从第2自然段至第10自然段可以体现出来。其中能够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主要有:“从……走去”“越过……踏着……走到”“从……起往南转到……西面……来到……走下……离开”。明确:说明文一般需要遵循一定的说明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写作。这篇课文最为显著的就是移步换形写作手法的使用,即随着作者所到之处的不同,事物的形象面貌也随之发生变化。
2、作者又是如何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展开描述的?是否遵循了一定的规律?请勾画出关键字词。
(一)赏丰碑雄姿,理说明顺序
作者在课文中发生了三次大的位移,分别为:
第一次是在远处瞻仰,“未进入”天安门广场内;
第二次是走到“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
第三次则是踏上“第二层平台”,近距离直观地进行瞻仰。而在第三次位移中,又包含了四次小的位移,依次从东到南再到西、北,向读者逐步呈现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伟形象。
2、作者又是如何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展开描述的?是否遵循了一定的规律?请勾画出关键字词。
(一)赏丰碑雄姿,理说明顺序
作者在课文中发生了三次大的位移,分别为:
第一次是在远处瞻仰,“未进入”天安门广场内;
第二次是走到“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
第三次则是踏上“第二层平台”,近距离直观地进行瞻仰。而在第三次位移中,又包含了四次小的位移,依次从东到南再到西、北,向读者逐步呈现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伟形象。
2、作者又是如何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展开描述的?是否遵循了一定的规律?请勾画出关键字词。
(一)赏丰碑雄姿,理说明顺序
他看到了碑身周围的汉白玉栏杆、挺拔的碑身、高耸的碑心石、碑身两侧上部的花纹以及碑身四周的浮雕。因此,他所采用的是由下而上、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
3、作者到了第二层平台上进行瞻仰之后,依次看到哪些内容?又是如何进行描写的呢?
(一)赏丰碑雄姿,理说明顺序
对纪念碑的描写在总体上按照由下而上、由低到高的顺序,这也与人们参观建筑物的习惯相吻合。课文主题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了更好地表现人民英雄伟大的精神,作者才将碑身上部的花纹集中进行描述,而用相对独立的段落对碑身四周的浮雕进行集中说明,能够突出中国革命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以及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而付出的沉重牺牲,进而更加深刻地表达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4、既然作者遵循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碑身四周的浮雕为何要放在碑身上部花纹后面进行说明呢?这样处理是否显得杂乱?
(二)绘百年画卷,书革命史诗
作者首先对大碑座四周的浮雕进行总体描述,而后按着历史顺序,依次从东到北进行瞻仰,看到了人民英雄奋勇抗争、前赴后继的革命历史全景图。
1、在对浮雕进行瞻仰的过程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的?
(二)绘百年画卷,书革命史诗
描写方式:①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读者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大碑座四周的形象、内容;
②十块浮雕按照参观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到南面、西面、北面,这个顺序恰好与浮雕中呈现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契合。
1、在对浮雕进行瞻仰的过程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的?
(二)绘百年画卷,书革命史诗
③ 从说明方法来看,作者釆用的是时间与空间相交错的写作方式。方位词的变换能够引导读者心中逐步建立起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立体坐标,而以时间顺序对中国革命历程加以呈现,则能帮助读者在心中同步树立为革命献身的人民英雄的立体形象。如是,不仅实现了说明顺序上的的时空统一,更是将人民英雄的伟岸形象与雄壮威武的纪念碑熔铸在一起,纪念碑具有了生命的气息与力量。
1、在对浮雕进行瞻仰的过程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的?
(二)绘百年画卷,书革命史诗
①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一共记述了八个历史事件,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敌后游击战、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②从时间上看,这些历史事件分别贯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
2、具体到浮雕所描绘的内容上看,-共记述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进行雕刻呢?
(二)绘百年画卷,书革命史诗
③从性质上看,每一件都是人民英雄集体努力的成果,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幅浮雕中最大的是居于北面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因为这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重大史实,也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选取这八个典型事件,不仅能够突显出人民英雄不懈抗争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更能展现了中国革命历程的漫长与艰难,从而更好地彰显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具有的纪念意义。
2、具体到浮雕所描绘的内容上看,-共记述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进行雕刻呢?
四、传红色精神传统 , 育“四有” 时代新人
(一)品关键字词,悟深处妙意
1、课文标题和正文中反复出现“瞻仰”,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词表达“看”的意思呢?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
①“瞻仰”意为恭敬地看;“瞻”,形容往上或者往前看的动作。在整篇课文中,这个词语一共出现了5次,分别位于标题和第1、2、7、11自然段,可以说贯穿课文首尾,而这也侧面表达出作者对于为革命牺牲的英雄先辈的景仰与緬怀之情。
(一)品关键字词,悟深处妙意
1、课文标题和正文中反复出现“瞻仰”,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词表达“看”的意思呢?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
②课文结尾中的“又一次瞻仰”是对开头的呼应,具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在情感表达上,前者是对后者的感情的深化又”字并非机械地重复,而是将作者在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后的崇敬心情再次表现出来,进一步凸显课文主题主旨。
(一)品关键字词,悟深处妙意
2、念碑主体及其周身材料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作者为什么要对其材料进行具体细致的介绍?
①建碑所采用的主要是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花岗石是用花岗岩加工而成的石材,质地坚硬且色泽美丽,汉白玉是一种白色的大理石,质地致密。
②两者的属性特点象征着革命先辈英勇顽强、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寓意着纯净、纯然的革命初心与使命。
(一)品关键字词,悟深处妙意
3、在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什么花纹?作者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①在课文第5自然段,对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图案进行说明。既刻有红星、松柏、旗帜,又有牡丹花、荷花、菊花组成的大花圈。
(一)品关键字词,悟深处妙意
3、在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什么花纹?象征了什么?
②红星、旗帜都是红色革命者的标志,而松柏则自古以来被誉为凌寒傲骨、四季常青的竹中君子,因此红星、旗帜和松柏组成的花纹象征着先烈精神万年长存。牡丹是“花中之王”,是富丽繁荣的象征:荷花又名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菊花以其傲霜和耐寒的特性深受人们欢迎。因此,由这三者组成的花圈象征的是英雄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精神。作者看似在状物,实际上却赋予其象征意义,进一步彰显了人民英雄的美好品质。
(二)感革命情怀,立鸿鹄壮志
1、齐读碑文,思考为何要把这些文字分为三个时间段而不合为一体进行表达呢?
三段碑文分开进行描写,给人一种由近溯远的恢弘的历史在场感,使人如临其境,层次清晰,更能引发读者对于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二)感革命情怀,立鸿鹄壮志
2、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具有什么深层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又是哪些英雄?
“三年以来”指的是1946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的是从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面胜利这一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其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此可见,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独立解放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值得注意的是,人民英雄并非独立的生命个体,而是群体性概念,这也与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呼应。
(二)感革命情怀,立鸿鹄壮志
3、“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真的会发光吗?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①在地理学意义上,每年6、7月份早上的太阳光从东北方向照射,下午则从西北方向照射,可以直接投射到朝北的建筑物上,因此在某些特殊时刻,朝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确实会“发光”。
②这八个字采用的是镏金的镀金方式,需要将金子溶于水银中,再涂抹于物体表面,因而使其具有“闪闪发光”的效果。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革命先烈的勇气概与无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万世永存,革命精神将在新的历史时期持续生发光亮,因此在精神层面,这八个字具有“发光”的意义。
(二)感革命情怀,立鸿鹄壮志
4、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新时代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群体?
尽管革命先烈已经不在,但其精神具有恒久的力量,也必将激励着新一代青年继往幵来、奋勇向前,续写中华民族繁荣灿烂的美好历史。因此,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牢记英雄先辈不屈奋斗的革命历程,赓续革命精神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时代新人。在新的时代征程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为大家舍小家、英勇无畏的新的人民英雄,他们是人民中的典型代表。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
选择你所熟悉的一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尽可能实地探访,了解其形象特点及成因,并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将你的参观感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