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0张PPT)
课前导入
有这样一个外国人
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
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拍了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
课前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
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性作品的方法。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了解作者和作品的主要内容,明白长征的相关知识,感受伟人的精神。
●了解纪实性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和精神品质。
●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学习目标
初探作品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被尊为“中国人民之友”。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走近作者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的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
名著渊源
1.特殊年代
1927-1936年
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了九年铜墙铁壁般的新闻封锁
对比外媒报道的毛泽东和斯诺笔下的毛泽东 ,思考《红星》畅销的原因。
“他是一个手持油纸伞的肥胖男子,身体体弱多病,是一个病弱的革命家!”
——1937年日本《周报》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前往西北之前,这里的新闻封锁长达9年。斯诺是“第一个到达红色区域的西方记者”。他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1936年
中国正酝酿着由长期的反共内战转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抗战
1.特殊年代
名著渊源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背景资料
影响斯诺最终驻留中国、促成《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与两个中国人有关,一是宋庆龄,二是鲁迅。
采访的促成
采访的促成
“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
采访的促成
1931年9月,斯诺以《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他们在一家巧克力店里从午间畅谈到晚餐时分,不久后斯诺第一次受邀前往位于法租界的莫利爱路两层楼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拜访。
据《宋庆龄年谱》记载,斯诺渴望到中国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请求帮助,“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也是在这年春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了确认口信。
采访的促成
《宋庆龄年谱》上说,当时宋庆龄曾对马海德说:“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我看你和斯诺一块儿去吧!”
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书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宋庆龄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美国多任总统和许多国外学者都阅读过这本书,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和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一本神奇的书
1、为什么曾改名为西行漫记
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1)《红星照耀中国》政治意味太强,为了掩人耳目改名。
(2)本书出版时,国共关系已缓和,为 了统战抗日因此改名
内容简介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品价值
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解读标题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红星
指中国共产党;又指共产主义。
文体知识
纪实作品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或记录历史,或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纪实作品特点:真实性、文学性。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纪实作品读书方法指导(P67-68)
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谈应该如何阅读纪实性作品。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初读《红星照耀中国》,可以利用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等方式,了解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例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谈应该如何阅读纪实性作品。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即要明白作者通过叙事要表达的意思,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例如,斯诺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是带着疑虑去采访的。但采访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
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谈应该如何阅读纪实性作品。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①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
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
③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作品概述
红星照耀中国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1936年6月--10月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
红军将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不可征服的力量
作品概述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三篇 在保安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五篇 长征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再读目录:
⑴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⑵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⑶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⑷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预望县
10彭德怀
11红小鬼
12朱德
请根据斯诺的采访行程,画出斯诺的行走路线图。
西安
洛川
安塞
保安
吴起
韦州
河连湾
1杨虎城 2邵子力
3张学良 4邓发
5刘龙火
6周恩来 7贺龙
8毛泽东
9苏区工业
13贾河忠
14苏区宗教管理政策
15李德
16西安事变
绘制路线,梳理探险历程
篇次 篇名 创作特征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作者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同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叙述了作者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以及周恩来、贺龙等红军领导人与红军战士们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
第三篇 在保安 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以及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和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的有关情况。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篇 长征 写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等英勇事迹。
内容概括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写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还讲述了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等各方面政策。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叙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和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叙述了作者深入到红军内部实地考察,司令员彭德怀的悲惨童年和生活情况,以及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内容概括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叙述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叙述了红色中国的少年们在苏区的生活和学习,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内容概括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叙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叙述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和结果及其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的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名著导读
阅读指导
计划
第1--3篇 《启程探险之旅》
第6--7篇 《信仰的力量》
第8--9篇 《热土地上一片红》
第10--12篇 《红色中国与历史巨变》
全书回读
第4--5篇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芬芳》
全书导读
专题探究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关于长征
信仰与精神
专题探究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周恩来
贺 龙
毛泽东
刘志丹
彭德怀
徐海东
朱 德
红军将领
红军战士
红小鬼
红军队伍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背有些驼,一头浓密长黑发,双眼有神,鼻梁高,颧骨凸出。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他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后来,他父亲回到他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毛泽东
3.童年的经历
他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4.受教育情况
十三岁就不上学,可是偷偷读书,尤其是《盛世危言》的影响很大。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做了五年的学生。
5.参加革命的经历
共产党湖南省支部的委员 广州《政治周报》主编
秋收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 两万五千里长征
6
(1)工作勤奋刻苦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
(2)博学、细致、一丝不苟
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毛泽东
6
毛泽东
(3)简朴、随和
“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
农民出身:质朴纯真、生活简朴,不拘小节。
知识分子:精明好学、博览群书,有写作和演讲才能。
共产党领袖:天才的军事和政治家,自尊果断,爱国爱民,有极高的威望。
作者评论:
毛泽东形象特点
有知识分子的精明又有农民的质朴纯真。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失孩子气。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
周恩来
3.受教育情况
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
4.参加革命的经历
一九一九年,周恩来作为学生运动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获释后,他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创建人。一九二四年回国,去广东赞助孙中山,26岁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到上海组织暴动;蒋介石要杀他,他四处逃亡,先后组织了八一起义、广州起义,1931年,突破封锁,到了江西和福建的苏区,任政府副主席:长征中,患重病,九死一生,最终到达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6
(1)长相清俊、温文尔雅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2)生活简朴
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屋子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周恩来
6
周恩来
(3)大度和自信
再看交谈:“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6
周恩来
(4)思维缜密、工作效率高、周到细致
周恩来亲自动手替斯诺起草了一个为期92天的旅程,上面细致地写着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5)热爱生命、热爱人民
当斯诺和周恩来一起安静地走在乡间田埂上时,他走得很轻松愉快,像他身边的“红小鬼”一样,对生命充满了热爱。
他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穷苦佃农出身。六岁时,进丁姓地主的私塾。地主待他很坏。每天走三里路上学。放学后,干各种活,如挑水、看牛等等。在这家私塾里读了三年书。父亲待他不好,但过继给了待他同亲生儿子一样的伯父,送他上学念了六七年书。
朱德
6
朱德
(1)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组织能力
在南方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敌人五次大围剿,在最后一次中,他面对的敌人的技术上的进攻力量(包括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自己的部队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许多倍。但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而且无疑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的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2)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饱经沧桑,眼光和蔼
朱德貌不惊人一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
6
朱德
(3)爱护部下,与士兵同甘共苦,热爱运动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一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他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之一,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贺龙
3.生活经历
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不是无知的人。他懂得革命的意义,经过了慎重考虑,同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国民党。 他于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同情穷人。南昌起义后,他和朱德转移到山头。他的残部去了内地,但是贺龙却逃到香港。后来偷偷地去了上海,从那里化了装回湖南。一九二八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6
贺龙
(1)名望高,有号召力
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后来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哥老会的规矩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贺龙的“辈分”最高,因此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
(2)口才好
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李说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6
贺龙
(3)勇敢无畏
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他把儿子贺龙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4)治军有方
在省军中任职。他靠抽烟税为生,不抢老百姓。他的部下也不像许多军阀的军队那样强奸民女、大吃大喝,他也不让他们抽大烟。他们都把枪擦得亮亮的。但是当时习惯用大烟敬客。贺龙本人不抽大烟,但我们到时他把烟具和大烟送上炕来,我们就在烟炕上谈革命。
6
贺龙
(5)慎行
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李长林、周逸群同贺龙谈了三个星期,他很快懂得革命的意义,但是他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同他的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国民党。
(6)同情穷苦人民
贺龙到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国民党军阀不仅处决共产党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这时贺龙才毅然投向共产党。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这种屠杀激起他的愤怒。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富农
他愉快爱笑、身体极为健康,对话开门见山。
3.生活经历
放牛娃 矿工 鞋匠学徒 革命家
彭德怀
6
彭德怀
(1)出身行伍,军事才能出众
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从,迅获提升,一九二七年年方二十八岁就已任旅长,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着称,因为他办事真的跟士兵委员会商量。
(2)身先士卒,关爱士兵
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6
彭德怀
(3)极孚重望,敢于反抗
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中、在军队中、在湖南军校中的影响,使军阀省主席何键极为头痛。何键将军在一九二七年冬天发动了有名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把成千上万的激进农民和工人当作共产党惨杀。但是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不敢贸然下手。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以他自己的第一团为核心,联合二、三团部分官兵和军校学生,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积聚了一支约八千个兄弟的“铁军”,这就是红军五军团。他以这支部队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这个大城市,把何键的六万军队赶跑。红军守城十日,抵御宁湘联军的反攻,最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
6
(4)乐观,开朗,顽强,英勇善战
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未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彭德怀
6
徐海东
1.肖像:
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
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
2.出身:
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世世代代都是做窑工的。祖上六代都是烧窑工人。他本人从14岁起当窑工,做了11年“窑花子”。
6
徐海东
(1)羞怯,孩子气
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 ”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2)热情周到
“我在鼓楼已为你准备好了一间屋子,”他答道。“你什么时候想来就告诉我好了,我派人来接你。”
(3)有军事才能,善良
“没有发生什么战斗。天亮以前我们就把所有民团缴了械,包围了骑兵旅。我们的人只死一个,伤了七个。我们给民团每人发一元银洋,遣返他们回家,给马鸿逵的部下每人两元。他们有好几百人不愿走,参加了我军。”
6
徐海东
(4)英勇无畏,爱憎分明,阶级立场鲜明坚定
徐海东给我的印象是我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一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一一善良、勇敢、无私、诚实一而有钱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他要为消灭这一切坏事而奋斗。这种绝对的信念使他对自己的大胆无畏。
人物群像--红小鬼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相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
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红军小战士对待革命工作的认真严肃
红军小战士的敬业、可爱
中国的将来因为他们而具有希望!也会因为你们具有希望!
红小鬼
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装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虽然这样,但世界是他们的:他们吃的饱,每人有一条毯子,他们头头的甚至有手枪,它们有红领章,带着大一号甚至大两号的帽子,帽檐软垂在上面,缀着红星。
“红小鬼”是泛称,是对所有红军小战士的爱称。
1.数量大
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
2.年龄
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
3.精神面貌
热爱红军,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
红小鬼
4.性格特点:
①刚毅坚忍,令人叹服;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了红军。
②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③做事认真负责。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也不能例外。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1
不管是领袖、将领,还是普通战士,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散发着一种不可征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和热情。他们的故事,就是1936年,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红军的恢弘历史,就是由这许多的人,伟大的人和普通的人,共同写成的。
专题探究
关于长征
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你还记得毛主席的那首《七律·长征》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1.长征的起因
1.长征的起因
①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
②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③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红军各部队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今分属四川和西藏)、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14个省,中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2.长征的路线
1.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2.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3.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4.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欣赏视频
飞夺泸定桥
欣赏视频
欣赏视频
巧渡金沙江
欣赏视频
四渡赤水
5.长征的历史意义
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5.长征的历史意义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④红军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专题探究
信仰与精神
关于长征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2.长征精神的内涵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6
1.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6
1.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信仰
文段内容:
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这些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自愿留下来……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你能根据以下文段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团结互助
文段内容: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
你能根据以下文段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勇敢坚强
文段内容:
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你能根据以下文段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忠诚爱国
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6
2.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6
2.长征精神的内涵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
让我们看看习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精神的吧!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的独特魅力源于书中那些鲜活的历史事实,以及作者呈现这些历史事实的艺术技巧。
1.鲜活真实的内容
(1)人物的真实性。作者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这些人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2)叙述内容的真实性。书中记录了作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编排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整本书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3)背景环境的真实性。对背景环境的介绍和描写,奠定了整本书真实感的基础。书中记述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真实可信。
艺术特色
2.高超的表现技巧
(1)运用典型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如写作者刚刚进入红区时,周恩来迎接作者的细节描写,绘声绘色,让书中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2)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作者在书中使用较多的表现手法之一。本书通过对比,表现了红区与白区两个世界的区别,在这种对比中,二者高下立判。
(3)风趣幽默的戏剧性场景。书中许多对话和场景富有戏剧性,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书中描写李克农的一个小通信员的内容。
艺术特色
补充学习
西安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东北人民被奴役和殖民统治,南京政府却发布不抵抗政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1936年12月7日,蒋介石赴西安准备第六次围剿。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作者斯诺毫不掩饰对长征的钦佩之情,他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课堂小结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