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09:1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课前导入
当一座大山屹立在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面前,他却毅然决定举家移山。这究竟是愚蠢还是聪慧的决定?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的故事,看看其中的奥秘……
愚公移山
列子
一、写作背景
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列 子
箕畚
孀妻
始龀
荷担
曾不若
一厝
智叟
亡以应
陇断
万仞
汝 魁父
穷匮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二、预习检测
箕(jī)畚(b 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荷(hè)担
曾(zēng)不若
一厝(cuò)
智叟(s u)
亡(wú)以应
陇(l ng)断
万仞(rèn)
汝(r )魁(kuí)父
穷匮(kuì)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二、预习检测
家庭会议图
愚公智叟辩论图
毕力平险图
神灵移山图
二山耸立图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尝试复述课文。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尝试复述课文。
二、预习检测
愚公因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与家人一起商量,最终决定移山(起因)。他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智叟嘲笑他,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山(经过)。最终感动天帝,天帝命天神将山挪走(结果)。
2.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移山目标
移山准备
移山方法
移山决心
移山结果
移山原因
二、预习检测
三、文意疏通
结合昨天晚自习的预习,分享你圈画出的课下重点注释,提出疑难字词,师生共同答疑解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方:方圆
仞: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三、文意疏通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杂然相许。
【且:将近】
【塞:阻塞】
【惩:苦于】
【迂:绕远,曲折】
【谋:商量】
【毕:尽,全】
【杂然:纷纷地】
【指:直】
【汉阴:汉水南岸】
【许:赞同】
三、文意疏通
【汝:你们】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杂然相许。
三、文意疏通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曲折绕远。于是他便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以:凭】
【曾:连……都】
【损:削减】
【献疑:提出疑问】
【且:况且】
【焉:往哪里,在哪里】
【如……何:把……怎么样】
【诸:之于】
【置:放置,安放】
三、文意疏通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三、文意疏通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三夫:三个人】
【叩:敲、打】
【荷:肩负、扛】
【京城:复姓】
【始龀:刚刚换牙】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反:同“返”,返回】
【易:更替】
三、文意疏通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愚公于是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三、文意疏通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三、文意疏通
【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叟:老年男子】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毛:草木】
【不若:不如】
【虽:即使】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无,没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
三、文意疏通
译文:河曲的智叟嘲笑并制止他说:“ 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担心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之: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厝:放置,安放】
【感:被……感动】
【陇:同“垄”,高地】
三、文意疏通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就没有山冈阻隔了。
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且
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将近);(况且)
(2)焉
①且焉置土石 ②始一反焉
(往哪里);(语气词)
二、一词多义
(3)之
①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汝之不惠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告之于帝
⑤跳往助之
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结构助词,“的”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这”“这些” )
(代词,这件事)
(人称代词,他们)
(人称代词,他)
二、一词多义
(4)其
①其妻献疑曰
②其如土石何
(5)而
①面山而居
②笑而止之
③聚室而谋
④而山不加增
(代词,他的)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表修饰)
(表修饰)
(表顺承)
(表转折)
三、古今异义
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指通豫南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投诸渤海之尾
惧其不已也
(古义:山南水北为阳。今义:太阳)
(古义:山北水南为阴。今义:阴天)
(古义:直。今义:手指)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课后思考探究题四
(1)且
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将近);(况且)
(2)止
①笑而止之 ②止露尻尾
(制止);(仅,只)
课后思考探究题四
(3)苦
①何苦而不平 ②苦其心志
(担心);(使……痛苦)
(4)诚
①帝感其诚 ②诚大丈夫哉
(诚心);(真正,确实)
文意理解
四、思考探究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填写下列表格(课后思考探究1):
2.再读课文,概括在移山这件事中,愚公看起来很“愚”的地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①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迈:年且九十。
③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⑤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四、思考探究
3.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智叟的语言是如何体现他对愚公的嘲笑态度的?
四、思考探究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一开口就在嘲笑愚公;
“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先是否定对方的观点,认为智叟的思想顽固,并把他与孀妻弱子做对比,接着用关于“子孙”的顶真修辞揭示出人力的无穷尽,再以“而”字点明山不加增,最后辅以反问句结尾,层层紧扣,增强了辩斥说服力,把智叟驳斥得“亡以应”。
4.面对智叟的嘲讽和挖苦,愚公是如何驳斥的?
四、思考探究
智叟心里想:
你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愚公心里想:
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你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5.结合以下两个句子,为智叟和愚公各写一段心理活动。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四、思考探究
6.请再次浏览课文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愚公有哪些值得我们尊敬的特点。
四、思考探究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年且九十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敢于实践
长远的、发展的眼光
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不畏困难、移山经过深思熟虑
无私,造福大众
7.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四、思考探究
愚公不“愚”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
智叟不“智”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愚公
“不愚”
大智若愚、抱负远大、坚定执着、造福后世、远见卓识、懂得人与自然的规律
智叟
“不智”
自作聪明、傲慢武断、鼠目寸光、冥顽不灵
变式: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如何?请用四字词语概括
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而累积起来的。
命名的用意:“公”敬称,表示“老人家”,“叟”则带有一丝丝的不敬,意为“老头子”,作者以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还增强了讽刺效果。
四、思考探究
与愚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突出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寄寓作者褒贬之意。
8.文章刻画智叟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
四、思考探究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9.这是一篇寓言,“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拉封丹),思考:本文的寓意是什么?(课后思考探究2)
四、思考探究
体现了道家的一些基本思想——
柔弱胜刚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五、拓展思考
现如今我们为何还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了这个寓言故事,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比作两座大山,把共产党比作愚公,人民比作天帝,并指出:“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2016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号召:“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
五、拓展思考
明确:从愚公移山的故事里,我们要感悟到的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困难的那种迎难而上的态度——“虽千万人吾往矣”,以及这种明知自己生命有限但依旧选择化为不尽希望的一份品格——“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不管是大家的学习还是生活,亦或是以后参加工作,一定会有像一座座大山一样的挑战横亘在你们面前。但只要我们心怀信仰和理想,保持昂扬的姿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那未来一定是美好且光明的。
六、写作特色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
拓展延伸
1、请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精卫填海
滴水穿石
绳锯木断
铁杵磨针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列子》:“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
作业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