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课时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入:
学习目标
下一页:朗读正音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含义;
2.体会运用举例、对比论证论点的方法;
读准字音
1、舜( )发于畎( )亩之中
2、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
4、动心忍( )性
5、曾( )益其所不能
6、行拂( )乱其所为
7、入则无法家拂( )士
shùn
quǎn
yuè
gé
rěn
zēng
fú
bì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文意疏通
发:兴起,被指任用。
于:从,在。
畎亩:田地。
举:选拔,任用。
士:狱官。
海:海滨。
市:集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文意疏通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文意疏通
故:所以。
降:下达。
任:责任,使命。
是:代词,这些。
苦、劳、饿: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空乏:财资缺乏。
拂:违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乱:扰乱。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使……受到震撼。
忍:使……坚忍。
曾:同“增”,增加。
文意疏通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使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意疏通
恒:常常。
过:犯错。
然后:这样之后。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文意疏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了解。
文意疏通
入: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恒:往往。
然后:这样之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而:表并列。
文意疏通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
衡 横 梗塞,不顺
曾 增 增加
拂 弼 辅佐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所以动心忍性
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古义:用来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征于色
④生于忧患
发: ①发于畎亩
② 发于声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拂士
(从)
(给)
(在)
(在)
(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
(违背)
(同“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文意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先,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六个人的事例,正面论述了磨难造就人才的观点;
然后,运用道理论证,从个别到一般,正面阐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从而论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到国家,由造就人才论述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论述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最后,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为了论述这一论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
文意理解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资料助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的生活
父亲心术不正
弟弟桀骜不驯
舜
继母两面三刀
尧
串通
孝顺
欲置于死地
认可
友善
以孝行闻名
舜: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从朝廷到民间
武丁做梦
担任国相
寻找梦中圣人
正在服役的说
举用
在傅岩找到
政治家
军事家
建筑学家
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资料助读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
被周文王发现,举为重臣
原本是纣王的大夫
贩卖鱼盐过程,艰辛
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资料助读
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公子纠一起逃到鲁国。
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
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拜了官仲为相,并成管仲为“仲父”。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资料助读
孙叔敖举于海
①孙叔敖原本是芈姓蒍氏,其父亲在斗争中被杀。
②不得不逃出郢都,改名为孙叔敖,隐居海滨。
③若敖氏一族被灭,孙叔敖被楚庄王任命为令尹。
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资料助读
百里奚举于市
出身微寒,家境贫穷。
当虞国做大夫,结束流浪生活。
沦为奴隶。
秦穆公将他赎回来,穆公拜百里奚为相国。
百里奚: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guó]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gǔ]大夫”。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开地千里,促进了秦国的崛起。
资料助读
文意理解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卑微,在历经了苦难的磨练被提拔任用,最终有所作为。
效果:
内容上通过列举六个典型的事例,有力地引出了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结构上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列举这些事例在内容和结构上的效果是什么?
文意理解
4.担当大任的人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活——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趣味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封其微博,删其微信,收其电脑,夺其iPad,使其百无聊赖,所以静坐思悟,弥补其所不足。
文意理解
5.既然艰难困苦是成才的客观条件,那么,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什么?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而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善于思考和反思 )
征于色,发于声(勇于表现和表达)
6、最后一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文意理解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层面
国家层面:安逸环境对国家的危害
正面
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正反两面论述身经忧患的益处。
归纳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
论证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第二段
艰苦环境的环境是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身处忧患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第一段
举例论证
(事实论证)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从正反两面论述身经忧患的益处
对比
论证
(正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示例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运用排比,通过列举6位人物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困境造就人才”的观点,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
示例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运用排比,通过罗列几种人生困境,造成一种磨难已达极致的状态,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从而使论述更加有力,富有气势。
语言特色
你还知道哪些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积累拓展
思考拓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本文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其他人物的例子。
积累拓展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实验中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经历了无数次的爆炸,发现了镭元素;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课后思考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理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举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 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 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课后思考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十年后,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灭。
课后思考探究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规范:因为孟子认为他们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作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课后思考探究
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例如: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市”以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