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5 10: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1942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几乎在各处都取得了胜利。强大的攻势蹂躏了苏联、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就象一只带有三个爪的巨大爪子在抓取欧亚半球。与此同时,德国的潜艇水面舰船正威胁着同盟国的航线,1942年,同盟国船只的损失平均每月为40万吨位左右。 ——《全球通史》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背景:
①德军战略的改变
②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 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很难防守的城市,它沿着一哩宽的伏尔加河两岸不规则地延伸出去30哩,苏联的军队和给养必须靠这条河用船运输。不过,斯大林命令要不惜任何代价守住这座城市。它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平时生产拖拉机,战时生产坦克。它位于伏尔加河最西端的拐弯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如果它落到德国人手中,这个国家实际上就会被切成两半,高加索的石油不再能沿着伏尔加河上运到北部战场。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背景:
①德军战略的改变
②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
⑵经过:1942.7---1943.2
⑶意义:
①转折点 "轴心"集团内部出现了深刻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危机,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德国在东线主要战场的空前惨败,德军士气急剧低落,对战争前途充满了悲观情绪。甚至在希特勒的大本营里,纳粹将军们暗中策划推翻希特勒的政变阴谋。德国法西斯借助以前一连串胜利在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土耳其等国中所建立的威望和信任发生了严重的动摇。这些国家脱离德国的倾向日益增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从此,各国反对法西斯占领者的斗争更广泛展开和更具有组织性。法国,南斯拉夫,波兰,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国人民的抵抗斗争如火如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促使法西斯集团发生瓦解鼓舞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法西斯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背景:
①德军战略的改变
②斯大林格勒战略地位:
⑵经过:1942.7---1943.2
⑶意义:
①转折点 ②促使法西斯集团发生瓦解,鼓舞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法西斯。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2、中途岛海战(1942.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初期,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能用各种方法破译美军的密电码,这令美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42年,几百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作为美国海军的秘密武器,每个“风语者”都肩负着美军的至高机密,因此,他们也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每个纳瓦霍译电员都由一名海军士兵贴身保护,一方面确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译电员即将被日军俘获,保护者必须杀死他以保证密码不外泄。 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2、中途岛海战(1942.6)
3、阿拉曼战役(1942.10---11)
北非登陆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阿拉曼战役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2、中途岛海战(1942.6)
3、阿拉曼战役(1942.10---11)
11月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北非战事结束
1943.9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二、1943年的两次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二、1943年的两次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43.11.22---26)
⑴参加国:中、美、英
⑵内容:《开罗宣言》(对日作战、台湾问题)
⑶意义:①中国的大国地位 ②法律依据
2、德黑兰会议(43.11.28—12.1)
⑴参加国:苏、美、英
⑵内容:第二战场问题 德黑兰会议讨论第二战场这个问题时,丘吉尔把他早就提出的“地中海战略”的主张拿出来,主张英美从地中海进攻意大利,再往巴尔干进军。 斯大林反驳丘吉尔说:“进行地中海战役对打败德军意义不大,巴尔干离德国心脏太远。所以,还是尽快进行‘霸王’战役好。”丘吉尔思索了一阵,又提出两路并进的办法,实际上还是想把巴尔干作为主要战场。   这时候,连罗斯福也觉察出丘吉尔的用心了。他知道丘吉尔是想从巴尔干打进中欧,不让苏联红军进入奥地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罗斯福并不同意丘吉尔的意见。他说:“如果在地中海登陆作战,就会把战役推迟两三个月,我是不想推迟‘霸王’战役的。” 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二、1943年的两次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43.11.22---26)
⑴参加国:中、美、英
⑵内容:《开罗宣言》(对日作战、台湾问题)
⑶意义:①中国的大国地位 ②法律依据
2、德黑兰会议(43.11.28—12.1)
⑴参加国:苏、美、英
⑵内容:第二战场问题
⑶意义:加强团结、加速胜利、战后和平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二、1943年的两次国际会议
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1、时间:1944.6.6
地点: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二、1943年的两次国际会议
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1、时间:1944.6.6
地点:诺曼底
2、意义:
⑴法国光复
⑵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盟军一共集结了288万人的部队。先后调集了陆军36个师,包括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共计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海军约有5300艘战舰投入战斗,包括战斗舰只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运输舰5000余艘。空军出动作战飞机13700架,包括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和滑翔机3000架 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二、1943年的两次国际会议 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四、雅尔塔会议
1、背景
2、1945.2,苏美英
⑴处置德国:摧毁...,惩办...,民主化,占领
⑵苏联对日作战:雅尔塔秘密协定
(大国强权,划分势力范围)
⑶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一、三次转折性战役 二、1943年的两次国际会议 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四、雅尔塔会议
1、1942年,苏美英
2、内容
3、评价:⑴对反法西斯战争
⑵对战后和平
⑶对战后国际格局
⑷大国强权色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 利一、攻克柏林
1、易北河会师
2、攻克柏林
3、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催化剂
  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试验原子弹成功。杜鲁门在得知后“精神振奋”,他和丘吉尔计议,并决定将这个所谓“支配大局的伟大的新事实”,透露给斯大林,使他对西方这一新型武器有深刻印象。但斯大林听后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只是说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希望能好好用它来对付日本人。斯大林的反应使杜鲁门和丘吉尔大失所望。 原子弹的诞生很快促进了反法西斯胜利的脚步。奠定了波茨坦会议美国的决定性作用和霸主地位,促进了波茨坦会议的召开。二、波茨坦会议
1、1945.7—8 苏美英
2、内容:
⑴对德处置问题
⑵德波边界问题
⑶对日作战问题(《波茨坦公告》)二、波茨坦会议
1、1945.7—8 苏美英
2、内容:
3、意义:
⑴ 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奥地利问题、缔结和约接纳联合国会员等一系列问题,会议的重点是德国问题。 波茨坦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并通过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日本霸占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要归还中国。   波茨坦会议就意大利和原德国附属国问题、西班牙问题、控制黑海海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重申要审判主要战争罪犯。 这次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它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为建立战后新秩序打下了基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假设邻居失火,我只能把浇园的水龙带借给他去灭火,而不应让他事先付钱买这条水龙带,待火灭后邻居原物送还即可。 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签署了《租借法》。法案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 据此,美国向国外共提供了500亿美元的租借物资。其中60%提供给英国;32%提供给苏联。《租借法》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德国在西线得手后,放弃中立法,与英国结盟
美国认为最大威胁来自德国
1941年5月6日, 罗斯福正式宣布,《租借法》适用于中国,到1945年9月3日止,美国给予中国的援肋为8.4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