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2.把握内容,概括论点,分析全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梳理全文论证思路。
3.积累相关名言警句和事实论据。
4.了解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一、我们来闯关——背诵关
(一)活动一
要求:
1.背诵文学常识要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熟练准确背诵课文和注释,同桌互查,老师抽查。
(二)测一测
1.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法家拂士:同“弼”,辅弼、辅佐。
(3)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2.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饿其体肤:使……经受饥饿之苦
(4)空乏其身:使……受贫困
(5)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
(6)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使……生存;使……死亡
(8)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过失
(9)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3.翻译重点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有所作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常常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我们来闯关——理解关
(一)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写他们有何作用?
2.作者认为造就人才要经历哪些磨难?人在经受磨难后有什么益处?
3.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呢?
4.第二段如何论述经历磨练的益处?
5.全文的论点是什么?试分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6.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孟子说理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班内交流,教师点拨重难点
1.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写他们有何作用?
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成大器。
作用:作为是事实论据,论述了“人才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运用排比的修辞,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作者认为造就人才要经历哪些磨难?人在经受磨难后有什么益处?
思想:必先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经受磨难的益处: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有法家拂士,出有敌国外患。
4.第二段如何论述经历磨练的益处?
先从个人主观角度正面阐述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从反面指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实力相近之国的并存、威慑,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全文的论点是什么?试分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从客观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2)道理论证。从思想、生活 行为三个方面阐述了人才是在艰若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3)对比论证。将忧患带来的好坏结果进行对比,从个人成才到治理国家,突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6.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全文论证思路。
1段:首先列举六位名人事例,由个别到一般,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阐述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2段: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先从个人主观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再从治理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师追问:论述个人和国家的内容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能。先论述个人成才,再论述治理国家,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层层深入,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孟子说理散文的语言特色。
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对举手法说理,气势磅礴,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我们来闯关——积累关
1.学生列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高尔基
“生于忧患”的事例:
屈原遭放逐乃赋《离骚》,孙膑脚残而著《兵法》,司马迁遭宫刑而写《史记》。
“死于安乐”的事例:
南唐后主李煜沉溺于享乐而亡国。商纣王、后主刘禅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而亡国。
2.背诵积累,同桌互查。
四、我们要通关
1.理解性默写填空。
孟子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 ) 。
文中提出改正错误,战胜挫折,必须经过一番苦心焦虑才能有所作为的句子是:( )。
孟子从正面说明忧困、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句子是:( )。
阐述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2.背诵论点句并翻译。
3.作者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4.梳理第二段论证思路。
附答案
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先从个人主观角度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个人成才的积极作用(生于忧患),接着从反面论述经历磨难对于治理国家的益处(死于安乐)。
正反对比,从个人成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论述了经历磨难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