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郦道元《三峡》)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已经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译: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下面对《答谢中书书》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由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色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二、综合性学习
5.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欣然起行/杂然相许
C.念无与为乐者/天子为动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寡助之至
7.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的一种景象是( )
A.皎洁的月光照在门窗上
B.像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的月光
C.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和荇菜
8.《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的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月下徘徊,《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的月下漫步,从中能够看到苏轼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①,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③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⑤冷。
注:①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②漏断:指深夜。③幽人:幽居之人。④省x ng:知晓。⑤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元佑)四年,(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①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③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土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注释】①当轴者:当权的人。②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恐不见容 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
B.植芙蓉、杨柳其上 亭亭净植(《爱莲说》)
C.有德于民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杭人名为“苏公堤”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句子。
(1)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2)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仁 宗 初 读 轼 辙 制 策 退 而 喜 曰 朕 今 日 为 子 孙 得 两 宰 相 矣
12.【甲】文中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① 的做法,来排遣苦闷,这体现了他② 的性格。【乙】文中苏轼虽遭受贬低。但他任③ (职务)期间治理大旱,饥荒和瘟疫,造福百姓,这体现了他④ 的形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6.B 7.C 8.《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苏轼看到的是“缺月”,见到的是“幽人”,他在独自徘徊中感受到的是忧愁和孤寂。《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看到的是澄澈的月光,同游的是志趣相投的好友。他在月下漫步中感受到的是闲适与平静。可见经过四年的贬谪生活,苏轼已由最初的压抑愤懑转为乐观豁达。
9.C 10.(1)苏轼已经经到了杭州,天下人旱,饥饿和瘟疫一起发作。
(2)苏轼又拿来茭白根堆积在湖中,修筑了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来供人通行。 11.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12. ①寻友赏月景 ②豁达乐观 ③杭州知州 ④体恤百姓,治理有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