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黝黑(yòu) 发髻 意趣盎然(àng) 瞥见
B.匿名(nì) 窒息 藏污纳垢(hòu) 滞留
C.炽热(chì) 绯红 筋疲力尽(jīn) 骤雨
D.寡妇(guǎ) 吹虚 丑陋可憎(zèng) 诘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掌故 抑扬顿挫 粗制滥造 翻来覆去
B.愚钝 鹤立鸡群 诚惶诚恐 冥思遐想
C.侏儒 器宇轩昂 正襟危坐 名门望族
D.尴尬 颔首低眉 客死他乡 暗然失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赢得纪录电影的市场记录。
C.“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稷下学宫创立于2300年前,历经前后六代上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之一。
5.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你所补充的这个字的含义。
A、油光可( ) 含义:
B、毛遂自( ) 含义: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紧扣藤野先生来刻画,行文缜密,结构严谨。
B.《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是朱德,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C.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D.《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妇的女儿艾芙·居里根据居里夫人的事迹创作的小说。
7.名著填空。
法布尔有一部作品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这部作品是《 》,法布尔因此被称为“ ”。
8、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人物。
(1)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中各得出一条结论。
年度 人均阅读量 人均阅读时长(每天)
纸质体术(本) 电子书(本) 纸质阅读(分钟) 手机阅读(分钟)
2012 4.39 2.35 15.38 16.52
2013 4.77 2.28 13.43 21.70
(2)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内容也值得重视。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10.“这一声”指的是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
11.“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 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 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千,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
⑥然而妤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妤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夭,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⑩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
13.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15.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 请简要赏析。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16.文章第十一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 你更赞同哪一种 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守着花一样的芬芳
徐伟军
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墙角处,它红得清纯、干净而又安静。小小的,饱满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柔韧地颤动几下。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不求人看到,却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却又生命力非凡地在那平凡世界里盛开。
②这花儿,倒让我想起那个常来我们小区收废品的人。她娇小、瘦削,五十多岁的样子,声音倒很洪亮,常骑着三轮车来我们小区转悠吆喝。那天,我把车库里堆放的水果箱、牛奶箱之类杂物一股脑儿往外扔,她说六毛钱一斤,我说你收去吧。我的本意是你拿走好了,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女人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等整个身子稳住了,似乎看到她为了平衡屏了一会儿气,本来不大的眼睛眯得更细了,很快,她响亮地说出“七块八”,紧接着,她又说:“给你八块钱吧!”我忖度了一下,估计钱是一定要给我的,我便说那就七元吧!她迅疾地补了一句“都已经是七块八了”,似乎觉得把八毛钱省去了很不好意思,又一边说“你人真好”,一边从三轮车的底座下取出钱来。我接过钱的一刹那,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从心头生起,是温暖,是感动,是敬意,抑或是生活的朴质?手掌上,棱角坚挺的五元纸币和两个锃亮的硬币静躺着,此时传递着我的手温,我显得笨拙极了,不知道该安放何处。
③我迟疑的片刻,她又与我聊起我妈。我妈七十多岁了,隔三岔五要来屋边的一片菜畦里耕种,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她们就聊上了,很熟络的样子。有时,我在书房里,就传来两个女人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腔音,一个是吴越老媪,一个是河南妇人,语言的交流上却一点没有沟壑。我突然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感觉那么温馨,那么投缘。她们究竟聊了啥,我没听清,但我听得出,每一次与我妈聊,她都很爽朗开心。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里,女人知道,除了三轮车上自己的吆喝声,她大多数时间是寂寞的,只是一个人穿行在城市的小区,在别家的灯火中念想着自己的家人,念想着幸福团聚的日子。所以,女人见我妈的身影没有在菜园里晃动,她就惦记起我妈来了。她说我妈身骨子真健,很善良,人好。在她眼里,我妈是她恩人似的,她说这话时,满心的喜悦写在脸上,仿佛有一阵又一阵的幸福掠过来。我莫名被眼前这样一个直性子女人感染,转眼又瞥见那朵墙角的无名花,灿灿然,润湿,光洁,红晕在娇小的花瓣上荡漾着,那么透亮。
④夜色渐渐笼罩过来,女人已经把一天的收获都高高地堆向三轮车,她习惯地环顾一下“营地”,俯下身,拾捡起草缝和石隙间的断绳、纸屑和破塑料瓶,甚至不是她扔的一个烟蒂……日暮苍山下,一个早已被纸板淹没的女人渐行渐远。
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尽管有时候并不招人注意,但坚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和情操,不迷失不低落,自有生动摇曳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1日24版)
17.文中为什么要写到母亲?
1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的“女人”是个怎样的人。
19.“她娇小、瘦削”不仅写了这个女人的外貌,还为下文的哪处细节描写埋下伏笔?
20.试分析文中第①段和第③段画线句子描写墙角处的那朵“无名花”的作用。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守着花一样的芬芳》的理解。
三、作文
22.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生活太平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手机里一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可口的饭菜;一次春雨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后的欢呼……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幸福。
请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
C 2.D 3.C 4.C 5、鉴:照 荐:推举,介绍 6.D
昆虫记 昆虫界的荷马
8、(1)①2013年较2012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或:纸质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②2013年较2012年,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或:人均手机阅读时间长于纸质阅读时间.
(2)示例: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更能提升素养,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
(3)示例: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9.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10.日本学生喊的“万岁”;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11.说明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对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表示失望和悲哀)。
12.决定弃医从文;表达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责任感。
13.在作者看来,雨是否有诗意,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人的经验和心境。只有在欣赏文学或现实中悠闲不迫的时候,雨才可能是有诗意的,如初到四川,居住城里,夜雨伴读,充满诗意;当它带来现实生活的妨碍,诗意就不复存在,如居住乡下,夜雨漏屋,饱受雨淋之苦,雨之诗意顿消。
14.①从雨写到夜雨再到巴山夜雨,渐次引出下文关于巴山夜雨的经历和感受;②从看雨听雨到话雨,表现雨的诗意和情趣,与后文中巴山夜雨带来的痛苦经验形成对比。
15.①用梭子在丝中穿过的情形,生动写出了人在雨丝中穿行的情景。②梭子在丝中轻巧穿行的比喻,贴切地表达出雨中行走的惬意。③与前面“织女机”和以蚕丝喻雨相呼应,前后一体。
16.①根据诗中的画境,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②设身处地进入诗中的世界,去感受和认识诗所反映的生活现实。
17.那“女人”与母亲聊得来,并不断夸奖母亲的为人,其实是衬托出她心灵的美好。
18.是一个勤劳、质朴(朴实)、善良、直爽(爽快)的人。
19.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
20.借物喻人;对这朵花的描写和赞美也就是对文中这位女人的赞美,文中的女人像这朵无名花一样,虽然平凡、娇小,但她却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坚韧、灿然、淡然,顽强地生存着、盛开着,活出自己的生动之美。
21.是指文中的“女人”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勤劳、善良、质朴的美好品质,为了自己的梦想奔波着,不迷失、不低落,品味着自己平凡的生活之美。(关键词:坚守、美好品质、梦想)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