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姓名:
籍贯:
时代:
成就:
所属派别:
后世尊称为:
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儒家学派
亚圣
《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四书
【课堂演练】
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邹国(今山东邹县城东南)人,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孔子合称“________”,他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_”。《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轲
战国
儒家
孔孟
亚圣
《大学》
《中庸》
《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pàn
sù
fú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第一部分中心论点
笔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围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翻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表修饰
表转折,却。
笔记
夫 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句首发语词
连词表修饰
这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是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笔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二部分
从攻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笔记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
不是
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精良
粮食
充足
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
笔记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放弃
离开
翻译:(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笔记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二部分
从守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笔记
故曰,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
限制,文中指使……定居下来
凭借
巩固国防
山河
险要
震摄
武器的锐利
翻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笔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少
极点
同“叛”,背叛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翻译: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笔记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极点
要么,或者
归顺,服从
归顺,服从
翻译: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笔记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三部分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笔记
知识抢答
①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固国:
④失道:
限制,文中指使……安定下来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正道
巩固
⑤池非不深也:
⑥委而去之:
⑦七里之郭:
⑧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护城河
放弃
外城
这是
离开
⑨环而攻之而不胜: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兵革非不坚利也:
包围
同“叛”,背叛
震慑
武器装备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问题讨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并且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首先,开头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然后,先用举例论证,以战争为例,从“进攻”的角度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分论点,接下来再从“防御”的角度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分论点。从而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最后, 再用道理论证,来阐述“治国”的要点。先从“域民”“固国和“威天下”的角度从反面说明“人和”的重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再将“多助”与“寡助”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道”是“人和”的前提条件。
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第3句: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充分说明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为下文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做铺垫
3、文章第3句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4句: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第5句:运用对比手法,“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4、文章第4、5句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知识拓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课堂小结
按“总——分——总”可分为三部分
论点:
论证: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
(攻)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高兵利人足委而去——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治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对比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人和”取决于得道
战争需要“人和”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
(2)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
有利条件
锐利
内城
城墙
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3)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的,助词
到
代词,指得道者
代词,代指这座城
一词多义
(4)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谢谢